[181]《波斯人信札》:18世纪法国著名法学家、作家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
[182]托比:18世纪英国小说家斯特恩代表作《项狄传》(1760—1767)中的人物,他心地善良,为人豁达。他看到反感或吃惊的事、听人讲蠢话,就用口哨吹一曲小调的复歌,以化解情绪上的反应。
[183]这句话参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说:“喏,瞧我母亲多高兴……”
[184]《马哈默德》: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1820年创作的歌剧,1826年改编后搬到巴黎舞台上。
[185]王室贵族:世称首席贵族,他们主管王室的一应服务和开销。
[186]下布列塔尼:布列塔尼为法国西北部地区,按江河流向分上、下两部分,下布列塔尼濒临大西洋。
[187]波蒂埃(1775—1838),巴黎喜剧演员,以其脱口秀著称。
[188]阿卡特:公元前1世纪拉丁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主人公埃涅阿斯的忠实朋友。
[189]谚语小喜剧:法国19世纪沙龙小喜剧,对话往往即兴,剧终归结为一句谚语,可译为谚语小品。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缪塞的《喜剧与谚语》成就最高,成为经典。
[190]小亚细亚:今安纳托利亚,亚洲西部、黑海以南地区,旧称小亚细亚。
[191]卡拉马尼亚:小亚细亚南部的旧地名,曾为土耳其的公国。
[192]士麦那:土耳其旧地名,今为伊兹密尔。
[193]《不贞的女奴》:英国诗人拜伦于1813年陆续发表的《东方叙事诗》中的一首长诗,讲述了女奴莱拉仅仅被怀疑不忠贞,便被土耳其主人缚住手脚投进海里的故事。
[194]由西班牙谚语转化而来:“园丁的狗不吃蔬菜,也不让别的动物吃。”
[195]马哈茂德(1785—1839),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皇帝马哈茂德二世。
[196]马马穆齐:莫里哀戏剧《贵人迷》中的用语,指想象中的土耳其贵族。
[197]法兰克人:此处指生活在土耳其的法国人,沿袭十字军东征时期的说法。
[198]拉纳卡:塞浦路斯的城市,现为省会。
[199]拉塔基亚:叙利亚城市,现为省会。
[200]《箴言报》:1789年创办,1799年始发表政府公报,1848年成为法兰西共和国官方报纸。
[201]帕夏: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各省总督的称号。
[202]明格列利:原为外高加索的一个公国,1867年并入俄国,是濒临黑海的一个州。
[203]科孚岛:希腊的一个岛屿。
[204]典出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所著的《恺撒传》。
[205]一种用动作或演出戏剧场面所设的字谜。
[206]薇吉妮:法国作家贝纳丹·德·圣彼埃尔(1737—1814)小说《保尔和薇吉妮》的女主人公,她与保尔青梅竹马,长大相恋,至死不渝。
[207]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类的神,因窃天上火种给人类,宙斯就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让神鹰每天啄他的肝。
[208]淡水河:流入波斯普鲁斯海峡的一条小溪,两岸是散步的好地方,在君士坦丁城郊。
[209]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6世纪,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210]海洛: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她与青年利安得相爱。每天夜晚利安得游水过河与她相会,她都在塔上擎火炬为他引路。不料一次狂风吹灭火炬,利安得溺死,尸体浮到岸边,海洛见到万分悲痛,遂跳塔自杀。
[211]《立宪报》:1815年自由派创办的报纸,为1830年革命做舆论准备,后成为法国政府官方报纸。
[212]冉森派:荷兰神学家冉森(1585—1638)致力于天主教改革,反对耶稣会,他的著作《奥古斯丁论》于他死后(1640)出版,主张人的得救仅靠上帝的恩典,并不靠善行。冉森主义于17、18世纪流行于荷兰、法国等国。冉森主义又译詹森主义。
[213]圣克卢:巴黎西郊,濒临塞纳河,风景优美,原有王宫与皇宫行苑,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214]圣奥诺雷城郊区:也译为城郊大街,坐落在塞纳河右岸,由巴黎古城得名,今为市中心商业街。
[215]朱莉要去的尼斯,当时还是尼斯伯爵领地,在撒丁王国统治下。直到1860年签订《都灵条约》后,尼斯才最终归属法国。
[216]《恨世者》: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剧作。剧中的风流寡妇赛利麦娜同时爱上阿耳赛斯特和奥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