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着凌一农的样子,每天记录温湿度,调整通风。
尕娃则负责研究病虫害防治,两个年轻人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那些菌袋。
一个微凉的清晨,尕娃的尖叫声惊醒了大半个村子:“出菇了!出菇了!”
马得宝光着脚冲进大棚,只见菌袋上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像撒了一把珍珠。
凌一农闻讯赶来,激动得眼镜都歪了:“好!太好了!比预期早了三天!”
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
那些一直观望的邻居挤在最前面,瞪圆了眼睛:“没看出来还真让得宝做成了。”
收获那天,马得宝和尕娃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鲜菇,像捧着易碎的珍宝。
水花集团的卡车直接开到了地头,质检员给出了一级品的评定,价格比保底还高三毛。
“两块三一斤!”会计高声报数,“马得宝户,第一批收购金额——一千八百六十四元!”
围观的人群发出惊叹。
李大有凑到儿子耳边低语:“去!打听打听他们贷了多少款……”
“好。”
马得宝数着厚厚的钞票,突然冲向村委会。
他气喘吁吁地撞开马得福的办公室:“哥!成了!真成了!”
说着把钞票拍在桌上,“我要扩大规模,再建三个大棚!”
马得福看着弟弟晒得黝黑的脸和粗糙的手,眼眶有些发热。
他想起小时候那个总是闯祸的弟弟,如今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而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麦苗站在邮局里,手里捏着一封刚写好的信。
信封上写着“宁夏西海固闽宁村马得宝收”。
窗外,木棉花正开得如火如荼,像极了西海固的山丹丹。
……
水花集团冷链车队的到来成了闽宁村每日的盛事。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黄土高坡时,十几辆印着“塞上金菇”logo的冷藏车已经整齐停靠在收购站前。
工人们将一箱箱贴着分类标签的鲜菇装入车厢,不到两小时,这些蘑菇就会出现在银川机场。
第二天清晨,香港高端超市的货架上就会摆出“宁夏有机双孢菇,每斤28元”的精致标签。
“又订出去两吨!”水花集团的销售经理举着电话从办公室冲出来,“新加坡那边要追加订单!”
马得宝蹲在自家大棚前,听着这消息咧嘴笑了。
他的四个大棚现在每天能出菇三百斤,按照与水花集团签订的两块三的保底价,日收入近七百元……
这在过去的西海固,是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得宝,听说咱们西海固的蘑菇卖到国外去了?”李大有背着手晃悠过来,眼睛却不住往冷链车上瞟。
“是啊!大有叔,水花集团有出口资质,咱们的蘑菇现在可是国际品牌!”马得宝故意把“国际品牌”四个字咬得很重。
李大有哼了一声:“两块三块钱一斤收咱们的,转手卖二十八,心真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