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麟笑着回礼:“阿古拉首领客气了。欢迎你们来到京城,我代表朝廷和大景百姓,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随后,赵家麟带领匈奴使团前往皇宫,拜见皇帝。皇帝在大殿上设宴款待匈奴使团,席间,双方畅所欲言,就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家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带领匈奴使团参观了京城的学堂、商铺、作坊等。使团成员们看到京城的繁荣景象,无不惊叹不已。在学堂里,他们看到孩子们认真读书的场景,感受到了大景的文化底蕴;在商铺里,他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到了大景的经济发展;在作坊里,他们看到先进的生产技术,感受到了大景的科技实力。
“大景真是太强大了!”阿古拉感慨地说,“我们匈奴部落愿意与大景永远友好相处,加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赵家麟笑着说:“阿古拉首领说得好。朝廷也希望与匈奴部落永远友好相处,实现互利共赢。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西北边境一定会永远安宁,我们两国的百姓也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贸易谈判也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签订了详细的贸易协议,规定了双方的贸易商品和价格,同时还建立了定期贸易往来机制。匈奴部落将向大景提供马匹、牛羊、皮毛等商品,大景则向匈奴部落提供粮食、布匹、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协议的签订,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匈奴使团在京城停留了半个月后,准备返回匈奴部落。离开那天,皇帝亲自在城门口为他们送行,赵家麟也率领文武百官陪同。
“感谢陛下和赵大人的热情款待!”阿古拉对着皇帝和赵家麟躬身行礼,“我们一定会遵守贸易协议,与大景永远友好相处。欢迎陛下和赵大人有空前往匈奴部落做客!”
皇帝笑着说:“阿古拉首领客气了。朕也欢迎你常来京城做客。希望我们两国的友谊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阿古拉点了点头,带领使团转身离去。赵家麟看着使团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次接待工作的圆满成功,不仅促进了朝廷与匈奴部落的友好往来,也为西北边境的长期安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内阁后,赵家麟刚坐下,就见沈文拿着一份奏折走进来,脸上带着笑容:“赵兄,好消息!江南地区的漕运扩建工程已经完工,现在漕运能力比之前提高了五成,粮食、商品的运输更加便捷了,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大有好处啊!”
赵家麟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笑着说:“太好了!漕运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漕运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更好地保障京城的粮食供应。沈兄,你为漕运扩建工程付出了不少努力,真是辛苦了。”
“都是我应该做的。”沈文笑着说,“现在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做臣子的,也感到十分欣慰。对了,赵兄,我还听说,你之前提出的‘科举改革’方案,陛下已经同意了,打算明年开始实施,这可是一件关乎国家人才选拔的大事啊!”
赵家麟点了点头:“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前的科举制度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考试内容过于僵化,选拔出来的人才缺乏实际能力。这次科举改革,主要是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实务科目,比如农桑、水利、军事、商业等,选拔出更多有实际能力、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才。同时,还会扩大科举录取的范围,让更多出身贫寒的有识之士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这个改革方案真是太好了!”沈文兴奋地说,“这样一来,国家就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景王朝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百姓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赵家麟笑着说:“是啊,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初心,把百姓放在心上,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幸福不断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景王朝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两人又聊了片刻,沈文才起身离去。赵家麟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虽然国家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边疆建设、促进文化繁荣等等。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而他也将继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科举改革的诏令颁布后,京城乃至全国的学子都陷入了热议。赵家麟特意派了官员前往各地学府,解读改革的核心内容——除了传统的经义科目,新增的农桑、水利、军事、商业等实务考题,将占总比分的四成。这一变化让许多只懂死记硬背的学子慌了神,却也让那些关注民生、擅长实务的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
这天,赵家麟微服来到京城最大的书坊“翰墨斋”,刚进门就听到一群学子围着书架争论。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年轻学子皱着眉说:“新增的实务科目哪有那么好准备?农桑要懂节气耕种,水利要知堤坝修建,我们这些常年埋首书堆的人,哪懂这些?”
另一个身材微胖的学子反驳道:“这你就错了!赵大人推行科举改革,本就是要选拔能办实事的官员。你看西北的屯田、江南的水利,哪一件不是靠懂实务的人办成的?若是还像以前那样只考经义,选出来的官员只会纸上谈兵,百姓的日子怎么能好?”
赵家麟站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颇感欣慰。这时,书坊老板端着一壶茶走过来,笑着对他说:“这位客官看着面生,莫不是外地来的?最近这科举改革的事儿,可是京城最热闹的话题了。”
赵家麟接过茶,轻声问道:“老板觉得,这改革是好是坏?”
“自然是好!”老板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我那侄子在乡下种地,却能把水车改良得省一半力气,以前连科举的门都摸不到,现在说不定能凭实务科目考个功名!再说了,以前那些考中的官员,好多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哪能指望他们帮百姓办事?”
离开书坊时,夕阳正斜照在街道两旁的柳树上。赵家麟看着来往行人脸上的笑意,想起刚穿越时看到的民不聊生,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科举改革只是第一步,要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仕途,还需要完善后续的考核与培养机制。
回到内阁,赵家麟立刻召集官员商议,决定在京城和各省市设立“实务学堂”,邀请农学家、水利专家、退伍将领、资深商人担任讲师,为学子们讲解实务知识。同时,他还下令将各地的优秀实务案例汇编成册,印刷后免费发放给学子,确保无论出身贫富,都能有平等的备考机会。
然而,改革的阻力很快显现。几日后,以礼部老尚书李嵩为首的几位老臣联名上书,反对科举改革。他们在奏折中称:“经义乃治国之本,若新增实务科目,恐导致学子弃经义而重末技,长此以往,人心浮躁,国家根基不稳。”
早朝之上,李嵩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跪在地上叩首:“陛下,臣恳请收回成命!科举制度沿用百年,岂能轻易更改?实务科目皆是雕虫小技,怎能与经义相提并论?若真按此改革,选出来的恐怕都是些只会种田、算账的粗人,哪能担当治国重任?”
其他几位老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一片争论声。赵家麟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话要说。经义固然重要,但若只重经义而轻实务,选出来的官员不懂民生疾苦,不知如何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即便满口圣贤之言,也无法为百姓办实事。当年臣在西北推行屯田,若不是请教了当地老农,哪能知道如何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江南水利工程,若不是有水利专家指导,怎能顺利完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谓‘实务’,并非雕虫小技,而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农桑关乎百姓温饱,水利关乎防灾减灾,军事关乎国家安危,商业关乎经济发展。这些科目,哪一项不重要?臣认为,只有既懂经义、又通实务的官员,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
皇帝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赵家麟说得有道理。科举改革乃是为了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岂能因循守旧?李尚书,你们几位老臣的担忧朕明白,但时代在变,制度也需与时俱进。朕意已决,科举改革如期推行,任何人不得再反对!”
李嵩等人见皇帝态度坚决,只好不甘地退了下去。
科举改革的推行虽有波折,但在赵家麟的努力下,各项准备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转眼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全国的学子纷纷前往各地考场,其中既有出身世家的子弟,也有寒门学子,甚至还有几位曾在田间劳作、作坊做工的年轻人。
赵家麟作为主考官,亲自前往京城考场巡查。他看到考场内的学子们奋笔疾书,有的在认真解答经义题,有的则在详细阐述农桑技术、水利方案,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他心中暗暗感叹,这才是科举应有的样子——为所有有识之士提供机会,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开始。赵家麟亲自参与阅卷,看到不少考生在实务科目中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有的考生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南方的气候优势种植双季稻,有的提出了新的水车设计方案,还有的针对边境防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些人才,若是在以前的科举中,恐怕很难被发现。”赵家麟拿着一份试卷,对身旁的沈文说,“你看这份关于北方旱灾防治的试卷,考生不仅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具体方案,还考虑到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建议分阶段施工,避免加重百姓负担。这样的人才,若是能进入仕途,定能为百姓办实事。”
沈文接过试卷,仔细看了一遍,点头赞同:“是啊,科举改革确实选拔出了不少好苗子。看来我们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