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四合院一人纵横 > 第2614章 麟趾呈祥169(第1页)

第2614章 麟趾呈祥169(第1页)

赵家麟接过账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眉头微微蹙起。他翻到“西北军饷”那一页,看着每月固定支出的五万两白银,又翻到“江南水利”的后续预算,心中渐渐有了主意。“西北与匈奴已达成和平协议,驻军规模可适当缩减,保留三万精锐即可,既能节省军饷,又不影响边防;江南水利工程已基本完工,后续维护可交由地方官府负责,朝廷只需每年拨付少量补贴,再从当地赋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补充;至于学堂开支,除了朝廷拨款,可鼓励地方乡绅捐资助学,同时让学堂适当收取少量学费,减轻朝廷压力。”

户部尚书听后眼睛一亮:“大人这个办法好!既节省了开支,又不影响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下官这就去制定具体方案。”

送走户部尚书,赵家麟拿起另一本公文,是关于北方旱灾的奏报。去年冬天北方降雪稀少,开春后又迟迟不下雨,小麦、玉米等作物长势极差,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粮荒,百姓们纷纷外出逃荒。赵家麟心中一紧,立刻召集内阁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北方旱灾严重,若不尽快采取措施,恐会引发民变。”赵家麟沉声道,“我建议,立刻从江南、中原等地调拨粮食运往北方,同时开放京城周边的粮仓,救济受灾百姓;另外,派遣农学家前往北方,指导百姓种植耐旱作物,比如红薯、土豆,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调拨粮食倒是可行,可运输是个大问题。”兵部尚书担忧地说,“北方部分地区道路被毁,粮食运输困难,恐怕难以按时送达。”

“这个好办。”沈文说道,“我们可以动用漕运,先将粮食运到北方的港口,再从港口转运到受灾地区。同时,让地方官府组织百姓修缮道路,确保粮食能够顺利运输。”

赵家麟点了点头:“就按沈兄说的办。另外,我还建议免除北方受灾地区今年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够安心抗灾,重建家园。”

众臣纷纷表示赞同。会议结束后,各项救灾措施迅速落实。赵家麟亲自前往北方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查看灾情,安抚百姓。

抵达北方后,赵家麟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田地干裂,庄稼枯黄,路边随处可见逃荒的百姓,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绝望。赵家麟心中一痛,立刻下令打开当地的粮仓,向百姓们发放粮食。

“乡亲们,朝廷知道大家受灾了,特意派我来给大家送粮食。”赵家麟站在粮仓前,对着百姓们高声说道,“大家不要担心,朝廷会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我们已经从江南、中原等地调拨了大量粮食,很快就会运到这里。同时,朝廷还会免除大家今年的赋税,派农学家指导大家种植耐旱作物,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家就能重建家园,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闻言,纷纷跪倒在地,感激地说:“多谢朝廷!多谢赵大人!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赵家麟扶起百姓们,语气诚恳地说:“乡亲们,这都是朝廷应该做的。大家快起来领粮食吧,家里还有老人孩子等着呢。”

在赵家麟的带领下,北方的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受灾地区,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农学家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百姓种植红薯、土豆,不少荒地都种上了耐旱作物;地方官府组织百姓修缮道路、兴修水利,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准备。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北方的旱灾终于得到了缓解,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赵家麟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场旱灾虽然给北方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朝廷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只要朝廷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回到京城后,赵家麟并没有休息,而是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虚报数据、欺压百姓;还有,商业发展虽然迅速,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会影响改革的成效,甚至引发新的矛盾。”赵家麟在心中暗暗想道。他立刻召集内阁成员,商议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确实需要完善。”沈文说道,“之前的考核主要看赋税完成情况和政绩工程,导致一些官员只注重表面工作,忽视了百姓的实际需求。我建议,在考核中增加百姓满意度、民生改善情况等指标,让官员们真正把精力放在为百姓办实事上。”

“商业监管也不能忽视。”户部尚书说道,“现在一些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我建议,成立专门的商业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不法商人,维护市场秩序。”

赵家麟点了点头:“两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和商业监管制度的完善,都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和国家稳定的大事。我建议,由沈兄负责制定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的具体方案,户部尚书负责制定商业监管制度的具体方案,尽快提交内阁审议。”

沈文和户部尚书齐声领命。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各司其职,积极制定方案。赵家麟则忙着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方案能够顺利制定和实施。

不久后,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和商业监管制度的方案提交到了内阁。经过内阁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定稿,并上报给了皇帝。皇帝看后,对方案十分满意,立刻下旨颁布实施。

新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实施后,地方官员们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再只注重表面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改善民生、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上。不少官员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需求,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好评。

商业监管制度实施后,专门的商业监管机构迅速成立。监管人员深入市场,加强对商品价格、质量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物价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更加安心。

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大景王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京城的街道上,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江南地区,水运繁忙,商船往来如梭,商业发展蒸蒸日上;西北边境,安宁无事,百姓们安居乐业,与匈奴部落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这天,赵家麟正在内阁处理政务,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他心中疑惑,连忙整理好官服,前往御书房。

来到御书房,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份奏折,脸上带着笑容。看到赵家麟进来,皇帝放下奏折,笑着说:“赵家麟,你来得正好。朕刚收到西北总兵的奏折,说匈奴部落的首领亲自率领使团前来京城,想要与朝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朕打算让你负责接待匈奴使团,你可有信心?”

赵家麟躬身行礼:“臣遵旨!臣定当做好接待工作,促进朝廷与匈奴部落的友好往来,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宁。”

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的能力。匈奴使团三日后抵达京城,你尽快做好准备工作。”

“臣遵旨!”赵家麟躬身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回到内阁后,赵家麟立刻召集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议接待匈奴使团的具体事宜。会议上,官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气氛热烈。

“接待匈奴使团,不仅要体现朝廷的威严,还要展现大景的繁荣昌盛。”礼部尚书说道,“臣建议,在京城的主要街道布置彩灯、彩旗,营造喜庆的氛围;同时,安排使团参观京城的学堂、商铺、作坊等,让他们了解大景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安全保卫工作也不能忽视。”兵部尚书说道,“匈奴使团成员众多,且身份特殊,必须加强安全保卫,防止发生意外事件。臣建议,调派精锐士兵负责使团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加强京城的治安巡逻。”

“贸易谈判是此次接待工作的重点。”户部尚书说道,“臣建议,提前准备好贸易清单,明确双方的贸易商品和价格,在谈判中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匈奴部落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赵家麟认真听取了官员们的建议,说道:“各位大人的建议都很有道理。接待匈奴使团,既要体现朝廷的威严和大景的繁荣昌盛,又要确保安全保卫工作万无一失,还要做好贸易谈判,促进双方的友好往来。我建议,成立专门的接待小组,由礼部尚书担任组长,负责接待礼仪和文化交流;兵部尚书担任副组长,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户部尚书负责贸易谈判;其他相关官员配合工作,确保接待工作顺利进行。”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积极准备接待工作。

三日后,匈奴使团如期抵达京城。赵家麟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口迎接。匈奴首领阿古拉看到赵家麟,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赵大人,久仰您的大名!感谢您前来迎接我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