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四合院一人纵横 > 第2613章 麟趾呈祥168(第4页)

第2613章 麟趾呈祥168(第4页)

这天,赵家麟正在内阁处理政务,突然接到周大儒的书信。信中说,他最近身体越发虚弱,希望赵家麟能抽空去看看他。赵家麟心中一紧,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往周大儒的府邸。

来到周大儒的府邸,赵家麟看到周大儒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精神萎靡。他连忙走到床边,轻声问道:“老师,您身体怎么样了?太医来看过了吗?”

周大儒看到赵家麟,虚弱地笑了笑:“家麟,你来了。太医已经来看过了,说我年事已高,气血不足,没什么大碍。你不用太担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听说你顺利完成了削藩工作,心中十分欣慰。你为国家做了一件大事,也算是不负我的期望了。”

赵家麟握住周大儒的手,眼眶有些发红:“老师,这都是您教导得好。若不是您当初引导我走上儒道之路,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周大儒摇了摇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老了,以后的朝堂,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要记住,无论官做得多大,都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百姓。只有把百姓放在心上,才能成为一名好官,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赵家麟认真地点了点头:“学生记住了。老师,您一定要好好养病,等您病好了,学生还要向您请教问题呢。”

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望周大儒,陪他聊天,汇报国家的情况。在太医的调理和赵家麟的陪伴下,周大儒的身体逐渐好转。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周大儒的病情突然加重,陷入昏迷。赵家麟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周大儒的府邸,守在他的床边。太医们全力抢救,但周大儒年事已高,身体早已油尽灯枯,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

周大儒去世的消息传到皇宫后,皇帝悲痛不已,下旨追封周大儒为“文忠公”,并亲自前往周大儒的府邸吊唁。朝廷的官员和百姓也纷纷前来吊唁,送别这位为国家和百姓操劳一生的大儒。

赵家麟站在周大儒的灵前,心中悲痛万分。他想起了自己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周大儒对他的教导和帮助;想起了自己在江南、西北、西南任职时,周大儒对他的支持和鼓励;想起了自己推行削藩时,周大儒对他的提醒和告诫。周大儒不仅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的良师益友,是他儒道之路上的引路人。

“老师,您放心,学生定会继承您的遗志,坚守初心,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让大景王朝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赵家麟在心中暗暗发誓。

周大儒的葬礼结束后,赵家麟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知道,只有将国家治理好,才能告慰周大儒的在天之灵。

这天,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在御书房召开会议。皇帝看着众臣,语气严肃地说:“如今藩王问题已经解决,国家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朝廷手中。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懈怠,国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西北边境的匈奴隐患、江南地区的水患、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普及问题等等。朕打算推行一系列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赵家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赵家麟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臣认为,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西北边防,派遣重兵驻守边境,同时与匈奴部落进行谈判,争取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第二,治理江南水患,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堤坝,防止水患再次发生;第三,继续推广教育普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学堂,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读书识字;第四,改革赋税制度,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皇帝点了点头,赞同道:“你说得有道理。这些改革措施,都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百姓的切身利益。朕决定,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由你担任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各项改革工作。沈文、李将军、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人担任副组长,协助你开展工作。”

“臣遵旨!”赵家麟躬身行礼,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改革之路必定充满荆棘,但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必须全力以赴。

离开御书房后,赵家麟立刻召集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召开会议,制定改革的具体计划。会议上,众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气氛热烈。

“加强西北边防,不仅要派遣重兵驻守,还要改善士兵的待遇,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李将军说道,“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边境的巡逻和侦察,及时掌握匈奴部落的动向。”

“治理江南水患,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户部尚书说道,“臣建议,从国库中调拨一部分资金,同时鼓励江南地区的富商捐资助学,共同兴修水利工程。”

“推广教育普及,需要培养更多的师资力量。”沈文说道,“臣建议,在京城设立更多的师范学堂,培养优秀的教师,同时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教育工作。”

“改革赋税制度,需要重新制定赋税标准,确保赋税公平合理。”赵家麟说道,“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赋税征收的监管,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确保赋税能够足额上缴朝廷,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会议结束后,各项改革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赵家麟作为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每天都忙碌不堪,既要统筹协调各项改革工作,又要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加强西北边防方面,李将军率领重兵驻守边境,改善了士兵的待遇,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同时,赵家麟派遣使者前往匈奴部落,与匈奴首领进行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匈奴部落承诺不再南下侵扰,朝廷则每年向匈奴部落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布匹,促进双方的和平共处。

在治理江南水患方面,朝廷从国库中调拨了大量的资金,同时鼓励江南地区的富商捐资助学,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加固了堤坝。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江南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水患的威胁。

在推广教育普及方面,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更多的学堂,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力量,提高了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多的百姓能够读书识字,了解朝廷的政策,国家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在改革赋税制度方面,朝廷重新制定了赋税标准,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同时加强了对赋税征收的监管,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百姓们的生活日益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逐渐增加。

改革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北边境安宁无事,江南地区不再受水患困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的成效如同春雨般浸润着大景的每一寸土地,可赵家麟的案头依旧堆满了待处理的公文。这天清晨,他刚踏入内阁,就见户部尚书捧着一叠账册匆匆赶来,脸上带着既欣喜又忧虑的神色。“赵大人,这是去年的全国赋税总账。”户部尚书将账册递上,“百姓赋税负担减轻后,缴粮积极性高了不少,国库收入比去年多了两成。可西北边境的军饷、江南水利的后续维护,还有各地学堂的开支,都是不小的数目,长期下来恐怕难以支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