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砺骨志弥坚,
雪压枝头色更妍。
不与百花争艳丽,
独留清气满人间。”
这首诗既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品格,又借梅花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本心的志向,得到了周大儒的高度评价。
苏文也写了一首不错的诗,描绘了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美景,表达了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排在了第五名。
三场考试结束后,最终的名次也公布了——赵家麟凭借三场考试均获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此次青州文会的第一名,苏文排在第六名。
颁奖典礼当天,青州知府亲自来到书院,为赵家麟颁发了奖励——一百两银子、一套珍贵的儒家典籍,还有一封举荐信,推荐他直接参加明年的会试。
周大儒也当着所有人的面,对赵家麟说:“赵举子,你的学问和品行都非常出色,若你愿意,老夫愿收你为弟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这无疑是天大的机缘!在场的读书人都羡慕地看着赵家麟,期待着他的回答。
赵家麟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躬身行礼:“学生愿意!多谢老师收留!”
周大儒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好!从今日起,你就是老夫的弟子了。日后若有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来书院找老夫请教。”
苏文也为赵家麟感到高兴,他走上前,拍了拍赵家麟的肩膀:“赵兄,恭喜你!你真是太厉害了!”
赵家麟笑着说:“苏兄,你也很优秀!日后我们还要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文会结束后,赵家麟没有立刻回云溪县,而是留在了青州书院,跟着周大儒学习。周大儒学识渊博,对儒家典籍的理解极为深刻,在他的指导下,赵家麟的学问进步得很快,文气也越来越浑厚,距离凝聚“文胆”越来越近。
期间,他还经常去流民安置点,为流民讲解农桑知识和律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的善举得到了流民的一致好评,也引动了更多的天地才气,让他的文气更加精纯。
这天,赵家麟正在书院的藏书楼里研读典籍,突然感觉到脑海中一阵剧烈的震动,丹田处的文气开始疯狂涌动,仿佛要冲破某种束缚。他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凝聚“文胆”的关键时刻。
他立刻盘膝坐下,闭上眼睛,集中精神引导文气。文气在他的经脉中快速流转,越来越快,越来越浑厚,最终在他的丹田处凝聚成一个金色的光点。
光点越来越亮,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金色胆形物体——这就是“文胆”!
凝聚出文胆的瞬间,赵家麟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传遍全身,他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知道,自己已经正式踏入了“进士”的门槛,距离成为大儒又近了一步。
周大儒也感受到了赵家麟的变化,他走进藏书楼,看着赵家麟,眼中满是欣慰:“好!好!你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凝聚出文胆,真是前途不可限量!看来,老夫没有收错弟子。”
赵家麟站起身,对着周大儒躬身行礼:“多谢老师的指导,若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也不可能这么快凝聚出文胆。”
周大儒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凝聚文胆只是一个开始,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明年的会试,将会是你面临的更大挑战,你一定要好好准备。”
赵家麟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地说:“老师放心,学生一定会努力准备,争取在会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更加勤奋地学习,不仅研读儒家典籍,还开始学习兵法、律法、农学等知识,为明年的会试做准备。他知道,会试比文会更加严格,考察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众多才子中脱颖而出。
苏文也留在了青州府,一边学习,一边准备明年的乡试。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学问,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年底。赵家麟告别了周大儒和苏文,准备回云溪县过年,顺便把自己在文会上的成绩和凝聚文胆的好消息告诉父母。
踏上回云溪县的路,赵家麟的心情格外轻松。他看着路边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明年的会试将会是他儒道之路上的又一道重要关卡,但他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所学,一定能顺利通过。
快到云溪县时,远远就能看到城门口聚集着不少人,走近了才发现,赵文轩和柳氏正带着家里的仆从和他的学生们,在城门口等候。看到赵家麟骑马而来,柳氏立刻快步上前,眼眶泛红地握住他的手:“家麟,你可算回来了!这几个月,娘天天都在想你。”
赵文轩也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虽然没说话,但眼中的欣慰和骄傲却藏不住。学生们更是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先生,青州文会怎么样?您有没有取得好成绩?”
赵家麟笑着点头,从怀里拿出周大儒写的举荐信,递给赵文轩:“爹,娘,我在青州文会上得了第一名,还被周大儒收为弟子,他还为我写了举荐信,明年我可以直接参加会试。”
“什么?”赵文轩接过举荐信,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你……你被周大儒收为弟子了?还能直接参加会试?”
柳氏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抹眼泪。周围的百姓和学生们听到消息,也纷纷围上来道贺,一时间,城门口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