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四合院一人纵横 > 第2609章 麟趾呈祥164(第2页)

第2609章 麟趾呈祥164(第2页)

张昊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连忙躬身行礼:“周大儒,学生……学生只是随口说说,没有别的意思。”

“随口说说?”周大儒皱起眉头,“读书人本应谦逊好学,你却如此狂妄自大,轻视他人,这岂是读书人该有的品行?今日若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你就不必参加接下来的考试了!”

张昊吓得浑身发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他刚才不过是想羞辱赵家麟,根本没想过要跟人比拼对《礼记》的解读,更何况对手还是周大儒看重的赵家麟。

赵家麟见状,上前一步,对着周大儒躬身行礼:“周大儒,张公子或许只是一时失言,还请您给他一个机会。文会的目的是交流学问,而非追究过错,不如让我们以文会友,共同探讨《礼记》的精髓?”

周大儒看了赵家麟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了点头:“好,就依你所言。既然你们都抽到了《礼记》的章节,那就各自说说对《大学之道》的理解吧。”

张昊松了口气,连忙组织语言,开始背诵《大学之道》的原文,偶尔穿插几句自己的理解,却大多是些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周大儒听得眉头紧锁,摇了摇头。

轮到赵家麟时,他没有背诵原文,而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认为,《大学之道》中的‘修身’是根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养自身的品德,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当下大景王朝虽国泰民安,但仍有部分地区百姓生活困苦,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作为读书人,我们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学问,更要修养品德,将来为官后,才能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的话条理清晰,观点新颖,既紧扣典籍,又结合了现实,让在场的读书人都眼前一亮。

周大儒更是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好!说得好!‘修身为本’,你能有此见解,可见对《大学之道》有很深的理解。相比之下,张昊,你刚才的解读,不过是皮毛而已!”

张昊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周大儒看了看天色,说道:“第一场考试的结果,明日会在书院门口张贴。今日暂且到这里,大家回去休息,准备明日的策论考试。”

众人纷纷行礼告辞。赵家麟和苏文也离开了书院,回到了客栈。

回到客栈后,苏文兴奋地说:“赵兄,你今天说得太好了!连周大儒都对你赞不绝口,看来第一场考试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赵家麟笑了笑:“还不一定,后面还有两场考试,不能掉以轻心。明日的策论考试,题目很可能与当下的时事有关,我们得好好准备一下。”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一起研读了最近的朝政新闻和社会动态,分析可能的策论题目,直到深夜才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两人来到书院门口,只见公告栏前已经围满了人。赵家麟挤进去一看,只见第一场考试的名次已经张贴出来——他赫然排在第一名,苏文排在第十名,而张昊则排在最后一名,勉强通过了第一场考试。

“太好了!赵兄,你是第一名!”苏文激动地说。

赵家麟也松了口气,心里多了几分信心。

很快,第二场策论考试开始了。这次的考试地点在书院的讲堂,题目由周大儒亲自拟定,写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论如何解决边境流民问题”。

边境流民问题是大景王朝当下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边境地区频繁遭受外族侵扰,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涌入内地,给内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朝廷官员和读书人关注的焦点。

拿到题目后,赵家麟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在脑海中梳理思路。他认为,解决边境流民问题,不能只靠简单的救济,而是要从根本上入手:首先,要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抵御外族侵扰,让百姓能重返家园;其次,要在内地设立流民安置点,为流民提供住所和土地,让他们能安居乐业;最后,要开设学堂,教授流民子女读书识字,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人才。

思路理清后,赵家麟开始奋笔疾书。他的策论结构清晰,论据充分,不仅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引用了历史上的类似案例,论证自己观点的可行性。

苏文也在认真地写着策论,他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思路,建议朝廷组织流民修建水利工程和道路,既能解决流民的就业问题,又能改善民生,也得到了不少读书人的认可。

张昊则皱着眉头,苦思冥想了半天,才勉强写出一篇策论。他的策论大多是空泛的口号,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甚至还提出了“将流民驱逐回边境”的荒唐建议,让周围的读书人都皱起了眉头。

一个时辰后,策论考试结束。众人交了卷,再次在花园里等候结果。

这次,周大儒没有让大家等太久,当天下午就公布了名次。赵家麟再次获得第一名,苏文排在第八名,而张昊则因为策论观点荒唐,被直接淘汰出局。

得知结果后,张昊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书院。

接下来的几天,赵家麟和苏文一直在为第三场即兴赋诗考试做准备。他们一起研读唐诗宋词,学习诗词的格律和技巧,偶尔还会互相出题,练习即兴创作。

很快,第三场考试如期而至。这次的考试地点在书院的湖心亭,周大儒亲自出题,题目是“咏梅”。

众人围绕着湖心亭坐下,每人面前放着一张宣纸和一支毛笔。周大儒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开始构思。

赵家麟看着亭外盛开的梅花,只见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花瓣洁白如雪,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红晕。他心中一动,很快就有了灵感。

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在宣纸上写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