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崛起 > 第22部分(第1页)

第22部分(第1页)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桓玄对刘裕便始终采取笼络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刘裕安定收买北府将士。

桓玄是桓温之子。桓温在世时,就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由于王、谢等门阀士族的阻挠,才未能如愿。桓玄在除掉司马道子父子之后,认为篡权的障碍已经扫除,便在元兴二年(403年)2月受封为大将军,9月又自称相国、封楚王、加九锡、领十郡,篡位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刘裕见世事如此,汲取了北府其他将领的教训,在桓玄征求他意见时,虚与委蛇,作出了表面上的依附,以迷惑桓玄。桓玄心中顿时一块石头落了地,更增加了对刘裕的信任。每次游玩,总要把刘裕接过去,盛情款待,赏赐丰厚。

桓玄的妻子刘氏却比丈夫清醒多了,认为刘裕并不可靠,应该尽早除掉。桓玄颇为自负,以为自己能够驾驭刘裕这样的人物。正是由于桓玄的优柔寡断,给了刘裕以机会。

403年12月,桓玄废晋安帝为平固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由琅琊王降为石阳王。自己称帝登基,国号楚。东晋朝是王谢庾桓四大家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独大的家族,桓玄便轻而易举地取而代之了。

桓玄称帝后,骄奢淫逸,游猎无度,政局动荡。益州刺史毛璩根本不买他的账,起兵###他。刘裕也于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初一,联合北府兵其他将领刘毅、何无忌、檀凭之等27人自京口举兵响应。他们在京口誓师,刘裕被推为盟主,杀死镇守京口的桓修,宣布卫晋抗楚。次年击溃桓玄。桓玄挟安帝退往江陵(今属湖北),后为刘毅所统率的北府兵击垮,安帝回建康复位。后桓玄被益州刺史毛璩的部下俘获后杀死,时年38岁,谥号武悼皇帝。桓玄所建立的楚国,宣告灭亡,只存在了3个多月。

由于刘裕对东晋有再造之功,他被司马皇家推举为使持节,加侍中,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京口。义熙四年(408年),以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入京辅政,掌握了东晋大权,成了东晋王朝的股肱人物。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顺笔一叙。桓玄称帝,派刁逵镇守历阳,兵败后被押送建康。刘裕由于少年时代备尝艰辛,所以报复心理格外强烈(司马光评价此事,认为刘裕在这方面,远不如刘邦和曹操)。刘裕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报仇雪耻的机会,不但刁逵被杀,刁家一门,几无遗漏,都遭到灭门,把刁氏成万顷土地和大量家财分给贫民,一雪当年被绑在马桩上示众的耻辱。

从桓玄兴师入都到后来废晋立楚,门阀士族赞同其消灭司马道子父子势力,但不敢公然反对其篡晋,反映门阀士族已经衰微,丧失了左右政局的能力。真正有能力颠覆桓玄的,却是并非士族高门出身的北府将刘裕。昔日在朝中举足轻重的门阀士族,现在大都已无所作为。相应地,东晋皇室由庶族刘裕恢复以后,重建士族与司马氏共治的门阀政治局面是再也不可能了。但刘裕是个出身贫苦的小军官,在士族中没有什么地位。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发动北伐。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所以他的北伐不是真正的北伐,只是为了篡晋而猎取名声而已,致使后世诟病不断。

刘宋开国

自410年至417年间,刘裕两度北伐,那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威镇北中国。当时,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乘东晋桓玄之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2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于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南燕灭亡,东晋的疆域由此向北扩大到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带,与北魏毗邻。义熙十二年(417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克洛阳,取潼关,直逼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长安城头重新插上了汉家王师的大旗,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之久的汉族百姓纷纷箪食壶浆,出迎王师,街衢为之填塞。

那时候,虽然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始强大起来,其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北岸,但刘裕成功地阻止了北魏的扩张,使其不敢南下牧马,把东晋朝的防线由江淮向北推进到黄河南岸。夺取了北方广大地域以及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关中地区以及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

北伐的胜利,使刘裕声望大著。统一中国的曙光马上就要出现了。但是,刘裕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一心一意想着篡位,这或许是古今中外权臣的共同宿命,刘裕又重复了当初桓玄所走过的那条旧路。

那时,刘裕已是60岁的人了,为了在有生之年实现皇帝梦,他便利用几次凯旋回京的机会,想伺机害死安帝。但安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机敏聪慧,他知道刘裕心怀鬼胎,便日夜守在安帝身边。安帝的饮食,也要亲口品尝,以防有人对安帝下毒。据说,当初有谶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意思是说在晋孝武帝之后晋朝还要再传两任皇帝。刘裕无机可乘,焦急万分。世上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有人惦记。刘裕终于逮着个机会:义熙十四年(418年)12月戊寅,司马德文突然患病,不得不回府医治。琅琊王刚一离开,刘裕便指使心腹、中书侍郎王韶之潜入皇宫,缢杀了晋安帝(37岁)。

安帝死后,刘裕假作遗诏,推琅琊王司马德文嗣位。是为恭帝,改元元熙。司马德文知其兄为刘裕所害,但惧于刘裕在朝中的势力,也不敢去追究。

刘裕本指望司马德文能以禅位的形式,把帝位让给自己,谁知一年过去了,恭帝仍无禅让之意。只是在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初三日,下诏封刘裕为宋王,赐九锡。刘裕当然不会满意。于是,他派人散布风声,说宋王功高,要晋室让贤。

刘裕急欲登上帝位,但晋恭帝却佯装不知,而自己又难于启齿。一次,他在长安召集手下朝臣饮酒欢宴。在筵席上,刘裕若无其事地说:“当年桓玄篡位,晋国大权旁落。是我首倡义举,复兴皇室,承蒙皇上恩赐而有九锡之尊。如今我的年纪也快老了,地位又如此尊崇,无以复加了,天下的事最忌讳装得太满而盈溢出来,那样就不可以得到长久的安宁了,现在我要将爵位奉还皇上,回到京师颐养天年。”

群臣不理解他的真正含意,只是一味盛称他的功德。这日天色已晚,群臣散去。中书令傅亮走出宫门,方才悟出宋王一席话的弦外之音,马上返回。但宫门已经关闭,傅亮便叩门请求见宋王,宋王即令开门召见他。傅亮入宫,只说:“我应该暂且返回京师建康。”刘裕明白他的用意,也不再多说什么,直接问:“你需要多少人护送?”傅亮答道:“数十人足矣。”遂与刘裕辞别。傅亮出宫时,只见彗星划过夜空,傅亮拊掌叹道:“我过去常不信天象,今天看来,这天象要应验了。”

419年,傅亮从长安回到建康,正是夏历4月,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晋恭帝遂征召刘裕入京辅弼。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12岁)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辅佐,自己仓猝带兵返回南方。长安留守军发生内讧,胡夏国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导致关中之地得而复失,刘义真被迫撤出长安。从此之后,南朝再无攻入长安之举。

420年6月11日,傅亮按预先和宋王商量好的办法,劝恭帝禅位,并草拟好了诏书,请恭帝再手抄一遍。恭帝一边抄,一边对左右侍从说:“桓玄作乱的时候,晋室就已失掉天下,后赖刘公###桓玄,才又使晋朝延续了20年。今日禅位给他,是我心甘情愿的。”

恭帝司马德文让位,又重新回到琅琊王府第,后又被封为零陵王。14日,刘裕即帝位。至此,晋室灭亡。刘裕改国号为“宋”,定都建康(江苏南京)。刘裕就是宋武帝。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称之为“刘宋”。

刘宋开国,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没落贫民,刘裕一直是靠实打硬拼的勇猛血战博取功名。他之所以能够掌握东晋大权并取而代之,除了个人的才干外,东晋皇权的衰落和士族的腐朽也给他提供了契机。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大量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寒人”。结束了士族门阀政治,标志着寒门地主掌握了政权,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东晋以来最好的政治局面。刘裕之后,其子宋文帝刘义隆在位30年,没有发生较大战争,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史称:“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这就是著名的“元嘉之治”。

北魏军事谋略家崔浩对刘裕评价很高,说:“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裕之为功天下,烈于曹操。”

刘裕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比较明智的帝王,堪称一代有为之君。刘宋王朝共历8帝,59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拓跋史迹

鲜卑拓跋部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他们在大兴安岭北端或东麓游牧渔猎了数百年,繁殖了六七十代人。在中原的夏商时期,史书上始出现一个叫毛的首领,才开始组成氏族部落联盟。史书上说:“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但是,强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强凌弱,一路追杀着他们。鲜卑人几乎无路可逃,最后逃到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天然的洞穴里,即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养生息。

北魏建立后,拓跋贵族依据“人相传授”的口碑史料,约略知道自己的祖先发源于大鲜卑山石室。石室坐落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侧,鄂伦春人称之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发现)。在离洞口西侧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时刻下的。

东汉初年,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半。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空虚。时拓跋部落联盟首领推寅,率领族人,向南迁移到“大泽”地区,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区一带游牧。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南匈奴、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又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南匈奴10余万众,亦自号鲜卑。拓跋部落一个叫邻的酋长,为便于迁徙,“七分国人”,加上拓跋本部,共有8个部落单位,即拓跋八族,放弃呼伦湖附近的牧地,南迁填补匈奴留下的空白,最后到达了今河套平原东部一带,“逐水草而居”,拓跋部被人称为“索头鲜卑”。由于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尤其适合畜牧业发展,拓跋部慢慢强大起来。拓跋部逐渐与土著汉人、丁零、乌桓、匈奴人残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邻因此被大家推为“推寅”。显然,“推寅”此时已演进成拓跋酋长的称号。

邻的儿子诘汾,相传与天女相配,生子力微(175年~278年),故当时谚云:“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说明在中原的三国时期,拓跋部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没有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微取得世袭权,在定襄郡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一带),尝试着建立了政权。初现国家的雏形,这是拓跋部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晋末年,部落首领猗卢(?~316年)统一了拓跋各部,在永嘉之乱中依附西晋,抗击匈奴刘聪、羯赵石勒。因有功于朝廷,在310年被西晋怀帝册封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则被称为代国。猗卢得晋人帮助,开始设置百官,“明刑峻法”。猗卢把境内各族分为南北二部,由南北两部大人统率。这时的代国虽已初具国家政权性质,但部族的传统习俗依旧,仍处在部落军事联盟崩溃的前夜,部落首领为原始民主选举产生,君民平等,礼俗宽简,谁也不能有特权。而猗卢要仿效汉制,行使君王的绝对权力,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祖宗传统、各酋长的根本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当时,在代国境内有很多归附者和土著汉人,鲜卑贵族就用新旧人来区分这些归附者。他们把鲜卑八部人称为旧人,归附的晋人、乌桓人及其他民族的人称为新人。新旧人之间,互不信任,矛盾重重。猗卢信任新人,引起了旧人的憎恨。猗卢便用残酷的刑法压服各部,前后杀死上万人之多,在拓跋八部引起恐慌,但也引起了公愤。316年,也就是西晋灭亡的那一年,拓跋其余七部(猗卢部除外)联合猗卢子六修,发兵往讨猗卢部,猗卢兵败逃匿民家,被民妇认出,猗卢被杀。猗卢死后,拓跋部重新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之中。

建国立制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318年~376年)重新统一拓跋各部,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继位,自封代王,建立代国,又重新迈出了建国的艰辛步伐。

什翼犍曾在后赵石勒都城邺城做人质10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后被迎回,即代王位。制定法律,设置官职,选贤任能,各司其职,起用汉族人作长史。他设左右近侍,宣传诏命;又设内侍长4人,参与政务。汉人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官号完全复制晋朝。制法律六条,规定犯大逆之罪男女老少皆斩,盗私物者以一赔十。“控弦百万,号令若一”,部落酋长此时已成了军事长官。代国的国家体制开始确立了。公元340年徙都盛乐,初步涉足农业生产,封建因素有很大增长。

鲜卑拓跋部从力微建都定居始,中经猗卢,再到什翼犍,拓跋部经历了14个首领,终于走向了正式建立国家的轨道。到什翼犍时,国家机构更趋完备。拓跋部的社会形态也彻底摆脱了原始公社制而向阶级社会迈进。其表现形式就是不再以血缘关系组成氏族,而是以地域来划分居民,组成行政单位。一些新加入的部落、逃亡的流人和战争中俘获的奴隶,成为拓跋部落新的成员。在力微时期,就有内地诸姓75姓,四方诸姓35姓,其中有匈奴、高车、柔然等族,加入到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中来。如此以来,象征国家权力的军队、监狱等也就随之出现了。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交换也产生了,汉族商人长期往来于拓跋部与汉地之间,用牲畜交换金帛缯絮。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加速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正当拓跋部在建国的道路上疾走的时候,不幸与前秦大帝苻坚遭遇,苻坚一代雄主,有志于统一中国。因此苻坚在灭掉前燕之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创中的代国。

公元376年,前秦大军在石子岭一战中大败代军。身患重病的什翼犍逃到阴山之北,太子寔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