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玄奘精神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长途跋涉和丰富的阅历让玄奘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和观察力,他发现这些人不像是普通的强盗,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是在按照一种既定的流程行进,而且在搜得钱财后也没有放人的意思,好像在等待一件什么事情。最后,玄奘从他们的对话中得悉,这些人并非强盗,而是一伙突伽天神的信徒:

〃然彼群盗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

也就是说,每到秋天,这伙突伽天神的信徒们就要根据教义寻找一个身体强健、样貌端庄的人来献祭,然后把他杀了,用他的血肉祭祀神灵,祈求天神的保佑和赐福。

印度古代宗教纷繁复杂,突伽天神是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大神,因为是女神,所以才译成难近母。难近母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的多种形象之一,也是性力派崇拜的主神之一,在印度被当作降魔女神而受崇拜,名字取自她所消灭的罗刹〃难于接近〃。在大多数绘画和雕塑中,难近母皮肤黄色,坐骑是虎或狮,有8、10或者18臂 ,持诸神所赐的各类武器,其中有长矛或一条毒蛇。每年9、10月举行的难近母节是印度东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信徒们将特制的难近母像供奉9天后沉入水中,并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和庆祝活动。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60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3)

性力派同时是印度教三大派别之一,主要崇拜时母,难近母和吉祥天女。玄奘到达印度时,正好是这个教派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教派的众多祭祀仪式中,人牲是最为残忍,也是最为虔诚的一种,就是拿活人的血肉献祭。在这些突伽信徒看来,杀人献祭不但不是犯罪,还能洗刷自己前世今生的罪孽,让女神把祺瑞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完全不会对此感到害怕和愧疚。守在恒河岸边的密林中劫掠,不但能获得钱财,还能解决人牲来源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性力派对人牲的要求很高,并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能用来献给女神,所以搜索钱财只是其次,挑选人牲才是关键。玄奘的出现无疑让他们喜出望外:

〃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沙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

意思是说,当时正好到了夏末秋初要杀人祭祀天神的时间,而这伙信徒还没找到合适的〃祭品〃,眼看着祭祀时间就要到了,绝对不能再错过。现在这个沙门(僧人,指玄奘)姿容伟岸、气度不凡,而且身材健壮皮肤细嫩,显然是绝佳的人选,把他杀了来祭女神,是最合适最吉利的事了!

信徒们很高兴,这一趟活儿,不但抢到了大量财物,还解决了迫在眉睫的人牲问题,于是一把将玄奘从人群中拉了出来,亮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和钢刀。

这时的玄奘恐怕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即将成为对方献祭给女神的〃贡品〃,如果说普通的强盗还能试着用佛理去感化,那么面对这伙邪恶的异教徒,面对西行以来最大的危险,玄奘该怎么办?

第一,不荒乱。荒乱只会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只有镇定才能想出应对之策;

第二,不求饶。每个人都有尊严,即便面对死亡……头可断,血可流,脊梁不能弯,何况此时讨饶也未必有用,还会让整个队伍失去生存的勇气;

第三,不动摇。不荒乱不求饶并非坐以待毙,不论面对何种险境,都不能动摇活下去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妥当的争取生机。

一个人的素质只有在最危急的关头才能显露出来,是骡子是马,一目了然。

〃以奘秽陋之身,得充祠祭,实非敢惜。但以远来,意者欲礼菩提像……并请问经法,此心未遂,檀越杀之,恐非吉也!〃

玄奘平静的对那些信徒们说:以我这样污秽丑陋的身驱,竟然可以充当天神的祭品,实在是非常的意外和荣幸,绝对不会舍不得这副躯体;但是我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参拜佛像,求真经、问大法,这个心愿还没有达成,施主们现在就把我杀了,哪怕我死了,心中的怨念太甚,恐怕对女神也会很不吉利!

玄奘既没有让他们放了自己,也没有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大肆批驳他们所信奉的女神,而是心平气和的站在信徒们的角度替他们〃考虑〃,仿佛一个长者在与犯了错的后辈们谈话,既避免激怒对方,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当然,在这个时候,玄奘的同伴中也有不少人站出来表示愿意代替他去献祭。但是有玄奘这样的〃美玉〃在侧,信徒们又岂会看得上这些资质平庸的〃顽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方越是在乎的东西,就越是宝贵;越是宝贵的东西,用来充当祭品就越有效……正所谓〃关心则乱〃,同伴们的舍身救人,其实是帮了玄奘一个大大的倒忙。

信徒们全然无视玄奘的〃善解人意〃和同伴的苦苦哀求,欢叫跳跃着开始了祭祀仪式:

信徒首领一边派人取水,一边让人在树林里打扫出一块平整的空地,再用水和泥土建起一座临时的祭台。祭台建完后,在信徒们的众目睽睽之下,首领又命令两名手下拿着刀把玄奘押到祭台前,用恒河里的水把玄奘身上洗干净,然后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等待最神圣时刻的到来。

西行以来,玄奘经历过大大小小数十次仪式,然而这一次,却是最特别,也最令他难忘。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眼看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玄奘的同伴们纷纷开始哭泣,他们实在不愿意看到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玄奘法师就这样成为异教徒的刀下之鬼。然而即将成为祭品的玄奘依旧十分平静,没有露出半点害怕的神情,反倒让信徒们犹豫起来……他为什么没一点反应,他难道不怕死吗?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61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4)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信徒们其实最愿意看到玄奘拼命求饶,跪倒在他们身前不断叩头念经,痛哭流涕的请求宽恕,就像当初那伙两千多人的突厥强盗一样,太过顺从的对手会让犯罪者觉得很没意思,猎物越是反抗,越是挣扎,越是表现出与身份截然相反的怯懦与劣根性,他们的施虐心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力教派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然而,玄奘让他们失望了,这个〃完美人牲〃既不反抗,也不配合,只是一言不发的站在那里,仿佛已把一切都看透……既然躲不过,任何挣扎努力都是徒劳,何不像谢安当年那样,索性从容一点,坦然面对生死成败。玄奘平静对信徒首领道:

〃愿赐少时,莫相逼恼,使我安心欢喜取灭。〃

意思是说:请你们稍微给我一点时间,不要逼我太甚,让我可以平心静气高高兴兴的念佛,自己化灭。

化灭,是高僧去世的一种形式,玄奘是想以自己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在中国,大多数信佛之人在受苦受累或者遭遇困境时第一个想到的都会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观世音〃更是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此刻,玄奘闭上眼睛念颂的却是弥勒佛的名号。为什么不念观音而念弥勒?

玄奘时刻不忘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西行求法的目的。之所以要西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一部名叫《瑜伽师地论》的经书,而这部经书恰恰又是由弥勒菩萨亲口授传下来的。

在很多人眼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宝贵;可在玄奘看来,生命的价值远不及信念和追求来得重要。

玄奘在念弥勒菩萨的时候,脑海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