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他要求游击战一定要具备进攻性、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速决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构建了游击战争的完整理论体系。

毛泽东不仅是大战略家,也是精于战术研究的大家。他对游击战的战术更是深入总结,自成一家。

1938年1月,毛泽东把他在中央苏区写的小册子《游击战争》抽出部分内容进行修改,题为《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他对游击队的任务、编成和发展,游击战的基本战术作了详细论述,毛泽东把自己的游击战制胜秘诀毫无保留地全都抖搂出来,我军和国民党部队都能看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游击战术指南。

傅立群(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博士生导师)毛泽东将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归纳为袭击,引申出十二条袭击战术的要领,十八条袭击行动之敌的方法。他特别强调,游击战取得最大胜利的时机,是袭击行动中的敌人,这种袭击分作对预期遭遇之敌的伏击和对不预期遭遇之敌的急袭两种形式。虽然仅仅是一篇文章,却集中了毛泽东游击战的战术精华。

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形成了广泛的、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这是毛泽东克敌制胜的法宝。敌人学不来,也防不住。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平原地区的村乡联防战,河湖港汊的水上游击战,铁路沿线的铁道游击战,沿海地区的海上游击战,还有专门破坏敌军交通、通信设施的破袭战,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日军陷入了游击战争的火阵之中,如一头蛮牛,四处乱撞,最终无法逃脱被烈火吞噬的命运。

支绍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史上,人民群众抵御侵略者的英勇行动层出不穷,但基本都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统治者不敢动员群众,也不会组织群众,生怕群众的动员最终将动摇其统治。因而这些抵抗尽管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却对战争的结局难以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抗日战争则不同,中国共产党不但放手发动群众,而且将群众的抵抗行动变为有组织的游击战争,形成规模空前的人民战争。敢于动员群众,又善于组织群众,这是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举。

全国抗战八年,毛泽东领导敌后军民与日伪军作战万余次,歼灭日军万余人,歼灭伪军万余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亿,解放区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游击战争显示了空前的威力,毛泽东称之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毛泽东所指挥的游击战争,如疾风流水,似狂涛巨浪。中国革命战争在他亲自指挥的游击战争中扬帆起航,又在他运筹调度的游击战争中破浪前进。游击战争点燃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星星之火,也汇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他因此被举世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游击战大师。

。 想看书来

五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1)

延安,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塞小城。自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迁到这里开始,毛泽东一直住在这里。1947年春,蒋介石调集25万部队对陕甘宁边区发起“重点进攻”,力图夺取延安,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枢。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大军压境,延安是守是弃?毛泽东成竹在胸,他说: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很多人对此难以接受。毛泽东却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你可以打到延安,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延安来的,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诱敌深入,克敌制敌。毛泽东将中国古典战法赋予了崭新的内涵,进而变为他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经典战法,成了毛泽东用兵屡试不爽的克敌制胜妙策。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的英明预见。仅仅过了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就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又过了两年,人民解放军彻底摧毁了蒋家王朝。

毛泽东爱读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人能够准确估量出它对毛泽东用兵的启迪究竟有多大。有一点是肯定的,幼时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籍,对于毛泽东后来的作战指挥思维的形成,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诱敌深入战法的运用。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引用《水浒传》中“林冲打洪教头”的故事,形象地刻画了诱敌深入的基本内涵。“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他由此生发开去,从中外战史的验证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弱军通过诱敌深入可以后发制人,制胜强敌。他说:“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家眼中,诱敌深入只是一种具体战役战斗中的谋略战法,但在毛泽东的眼中,它却变为一项有目的的战略方针,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在井冈山斗争初期,这种战法体现为“十六字诀”中的“敌进我退”。国民党军对井冈山接连“进剿”、“会剿”的硝烟又促使他将这种战法上升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战略方针。

1929年7月,当赣闽粤三省国民党军对红4军和闽西苏区展开“会剿”时,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由于敌情变化,这一方针没有实现。

1930年2月,在打破闽赣两省国民党军“会剿”的战斗中,毛泽东第一次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法,并且立竿见影,大获全胜。当红4军已经准备进攻吉水时,江西国民党军却向赣南苏区发动了进攻。毛泽东立即放弃进攻吉水的计划,果断改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率领红4军向富田退却,诱使国民党军独立第15旅孤军冒进。然后,毛泽东集中兵力在水南将其大部歼灭。

诱敌深入,初显威力。然而,中央苏区的一些领导者对这个方针并没有形成共识。1930年秋,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兵分八路,由北向南,“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一次“围剿”。

10月30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共江西行动委员会在罗坊召开会议,讨论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的方针。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论激烈。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主张充分利用根据地的优越条件,“撒开两手,诱敌深入”,并强调“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但一部分同志坚决反对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红军进攻南昌、九江,以外线进攻迫使国民党军放弃“围剿”,认为诱敌深入,将丧失土地。

毛泽东条理分明,入情入理,反复说明诱敌深入的好处,终于确定了以“诱敌深入”作为反“围剿”的基本作战方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 诱敌深入 后发制人(2)

红一方面军采取“求心退却”的方法,派出红12军第35师,执行佯动诱敌任务,而将主力退至根据地中心区域隐蔽集结。

在宁都小布举行的反“围剿”誓师大会上,毛泽东挥毫泼墨,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真是:文韬与武略兼备,诗情与剑气相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