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幽梦影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译文】

;惠施学识广博,他的书可以装载数车;虞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还著书立说,但是都没有传到今天。不知道书中都说了些什么?我不能见到这些古人们,怎么能不心生遗憾呢!

【评析】

惠施和虞卿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思想进步、观点独特、新颖。但是生不逢时,最后落得被罢黜的悲惨下场。

这时因为,他们正值秦始皇要独裁天下时期。此时,秦始皇最怕者人心浮动,惠施、虞卿则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游说家,并且秦始皇就在当时实施了“罢黜百家,焚书坑儒”,这样连前人著述也一把火焚烧殆尽,惠施、虞卿身在其中自然也逃不过这场浩劫。虽然一些名家的书籍被毁,他们的思想早已植根于人心,并且广为流传。才使得他们的思想被流传下来。

作者十分仰慕这些思想家,所以在文中说不能见到这些古人们心生遗憾。

以松花为粮

【原文】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

【原评】

施愚山曰:君独不记曾有“松多大蚁”之恨耶!

江含徵曰:松多大蚁,不妨便为蚁王。

石天外曰:坐乔松下,如在水晶宫中见万顷波涛总在头上,真仙境也。

【译文】

;用松树的花来做粮,用松树的果实来做香料,用松树的枝条做拂尘,把松树的绿荫当作屏障,把风吹松林的涛声当音乐演奏,隐居山中拥有百余棵松树,将是受益无穷的事。

【评析】

作者写松树上的所有都有其用途。松树向来以高洁著称,所以文人写松树往往是表现自己的志向高远,并且强调要是隐居山中与松树为伴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山居得乔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作者强调有百余棵松树定会受益无穷,不知山中高士当真有否这种感觉。作者萌生此等思想,也显示了作者对尘世的喧嚣和繁杂已经厌倦了,表现出了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而写自然之松,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松傲霜雪、耐严寒、志趣高洁,向来为节烈志士所称赞,所以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污浊社会的针砭。

玩月之法

【原文】

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观,朦胧则宜俯视。

【原评】

孔东塘曰:深得玩月三昧。

【译文】

赏月的方法,皎洁的月光则适合仰望观看,朦胧的月色则适合俯首观看。

【评析】

明月当空朗照给人以无限遐想,人们总是喜欢在月光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在民间流传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对嬉,蟾蜍蚀月这些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神话则更增添了人们对月亮的喜爱。于是关于明月纷纷被文人写到了自己的作品里,或渲染气氛,或寄托情思。

当我们仰首赏月时,那空明的月色,会滤尽人们心中的所有的尘事俗念,还人们一种清静,使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

月光朦胧,便为另一种景观,低头赏月,有一种雾中看花的朦胧美,如云遮雾罩,似真似幻,虚虚实实,多了一份神秘。

孩提之童

【原文】

孩提之童,一无所知,目不能辨美恶,耳不能判清浊,鼻不能别香臭。至若味之甘苦,则不第知之,且能取之弃之。告子以甘食、悦色为性,殆指此类耳。

【译文】

;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看到的不能辨别美丑,耳朵听到的不能判断清浊,鼻子闻到的不能识别香臭。至于味道是苦是甜,则是不但直到,而且还知道喜欢什么放弃什么。告子把爱吃甜食,喜欢美色看作是人的本性,大概说的就是这个。

【评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