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文件《红色文献》。不过,这部汇编只有 21 个条目,而日本国际问题研究
会编辑的直到 1945 年的《中国共产党史资料集》有 12 卷 850 多个条目(东
京,1970 年开始出版),可以把两者做一比较。1949 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版的集子,包括 16 卷 1927 年以前的回忆录《红旗飘飘》;和两卷文件,
书名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1953 年出版,引作《农
民》)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1963 年出版,引作《工
人》)。
精选文件的译文可见于简?德格拉斯的《苏维埃对外政策文件集》,2
卷;和简?德格拉斯的《共产国际,1919—1943 年:文献选编》,3 卷。
期刊当中最容易见到的有:《新青年》,对研究改信马克思主义和当时
的社会问题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和《向导周报》,是研究共产党对当时种种
问题的态度和政策所不可缺少的。较不容易见到的五四期刊,如《每周评论》、
《晨报》、《湘江评论》的摘要可见于《五四时期期刊介绍》。莫斯科的看
法可见于《国际新闻通讯》和其他苏联的出版物,包括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有
关中国问题的资料》,1925—1927 年出版。
这个时期的登场人物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
会的创建成员中,背弃运动的三人记述了他们的经历。韦慕庭 1960 年编并序
的陈公博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既然写于 1924 年,在事实上具有可靠
性;此书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位论文。张国焘的冗长的回忆录《我的回忆》,
最初在《明报月刊》(香港)上连载,英译本 2 卷,书名是《中国共产党的
崛起》。第 1 卷与 1921—1927 年这段时间有关。周佛海的回忆录《往矣集》
还无译本。《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各阶级》一书的作者朱新繁,用李昂的假
名写了中国共产党运动的政治情况:《红色舞台》,作为第一篇重要的变节
者文献出版于战时重庆。使用这本书必须非常慎重。军事方面还有龚楚的《我
与红军》。
彭述之系统地陈述了托派对早期中共党史的看法,他 1920 年是社会主义
青年团的一个创始人,1925—1927 年担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也是《向
导周报》和《新青年》的编者。彭述之在 1929 年与陈独秀一道被开除出中共
以后,是中国托派运动的一个首领。他的再评价见他为《列昂?托洛茨基论
中国》一书所写的 67 页的《导言》(1976 年)。这部李?埃文斯和 R.布洛
克编的选集,取代了 1932 年的托洛茨基论文集《中国革命的问题》。
陈独秀发表了很多著作,其中《文存》和《辩述状》(1933 年 2 月 20
日,出版地点不详)意义最为重大。李大钊的《守常文集》(1933 年)和《选
集》(1959 年)记载了一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由于毛泽东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他的著作受到编者最密切的注意。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