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是鲁迅。1936 年他逝世以来,中国就有名副其实的研究鲁迅的传统。他
随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奉为神圣,更进一步导致出版了数不清的思想上适
应形势的论文和书籍。在中国,鲁迅研究可以与“红学”相比:两者都经受
住了“四人帮”,然后空前繁荣,有许多新组织的学会、研究团体和多得难
以编目的出版物。论述鲁迅的日文著作也同样多。日本的主要学者已故竹内
好的鲁迅传记已印行几版,正受到许多新的杰出作品的非难——尤其是伊藤
虎丸和丸山昇的作品。
代表西方关于鲁迅的学识的著作有:早期的两篇学位论文(哈里特?米
尔斯,哥伦比亚大学;威廉?舒尔茨,华盛顿大学);许多欧洲学者的专题
著作(黄松康〔音〕、伯塔?克雷布索娃);多列扎洛娃、福克马、李欧梵、
米尔斯撰写的收入戈德曼所编《五四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一书的论文;以
及新近出版的威廉?莱尔的著作《鲁迅对现实的洞察力》。这些著作中很少
能赶上已故夏济安的两篇创始性论文(《鲁迅与左翼作家联盟的解体》、《鲁
迅作品中的黑暗势力面面观》,收入其《黑暗之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
这两篇论文首次提出了这位“革命作家”比较阴郁和苦恼的方面。对鲁迅短
篇小说最透彻的分析,是帕特里克?哈南的长篇论文《鲁迅小说的技巧》。
查尔斯?艾伯英译的弗拉基米尔?谢苗诺夫的《鲁迅及其先行者》;是苏联
学识的一个例子。
尽管有所有这些辅助性的著作,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对鲁迅的最好入门
书却可能是他自己的作品——戴乃迭和杨宪益英译的《鲁迅选集》(4 卷)。
威廉?莱尔现在正从事鲁迅全部小说的翻译。
中国和西方研究个别作家——尤其是鲁迅——的普遍学术倾向,有其长
处也有其局限性。五四时代的作家,在吸引力和声望方面地位无疑空前重要。
不过,在传记上和文学上仅仅集中注意力于一个作家,这对全面了解中国现
代文学是不够的。正如夏志清、刘绍铭、李欧梵所编选集《现代中国短篇小
说和中篇故事,1919—1949 年》所表明的,这 30 年中的创造性作品数量很
多,而且多种多样,尽管其风尚是现实主义的。
10 1927 年以前的中国共产党
关于 1949 年之前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文献学作品,是日本学者编著的,
他们主要收录了台湾各档案机构保存的文件和主要定期刊物中刊载的论文。
见德田教之:《中共党史有关资料目录》。这在蒲地典子等编《1953 年以来
日本对近代中国的研究》中的条目是 5.6.63。(也参阅条目 5.6.64—70。)
关于英文目录,虽则发表已经 20 年,见薛君度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21
—1937 年》。
为了庆祝中共建立 16 周年,延安解放出版社于 1938 年出版了精选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