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78部分(第5页)

第78部分(第5页)

划通过政治手段在北京担任总统,通过武力收复他在南方的根据地。

1923 年孙逸仙虚弱的地位

孙博士的第一个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到 1923 年 1 月 15 日,他雇用的部

队已把陈炯明赶出广州,他在 2 月 21 日回到那里。当时他 56 岁,但在以后

不到两年,他将死于癌症。在这段短暂的时期中,他面临初期的巨大困难,

开创了民族主义革命的组织阶段。

这些困难可以归结如下。孙回到广州后,他对南方根据地的控制是不牢

靠的,因为他缺乏实力。他既不是为他夺回根据地的几支军队的真正控制者,

又不掌握政府的财权。他的国民党在中国只有几千名组织松散的党员,没有

完成其改良主义目标的设想周密的策略,这些目标也只引起了有表达能力的

公众的一点点热情。这些目标在 1923 年 1 月 1 日的国民党宣言中被公诸于

世,它提供了孙逸仙著名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①

——的某些细节。他面临的问题是要掀起一个生气勃勃的革命运动,控制巨

①见米尔顿?J。T。谢:《国民党:历史文献选编,1894—1966 年》,第 65—70 页。

额收入的来源,建立一支能保卫和扩大南方根据地的听命于他的可靠军事力

量。

军事问题有两个方面:内部的和外部的。当基本上是自治的杂牌军的师

长、旅长和团长在香港被孙博士的助手收买过来时,他们的部队已占领了广

州。来自云南的军队以杨希闵将军为首,但是有几支独立的滇军,其中一支

由孙博士的比较忠诚的军事追随者之一——朱培德——率领。刘震寰将军和

沈鸿英将军率领桂军。还有政治上分裂的粤军的几个师和团以及在最后时刻

参加纷争的几支地方“民团”。这些部队的指挥官一到三角洲就在城镇竞相

建立有利可图的根据地,争夺大部分可以创收的机构。约 35000 人的部队(根

据当时一个有可靠情报的人估计)装备甚差,大部分人训练也很差;它们内

部之间互相对立,并且面对与迫切地想夺取广州的陈炯明相勾结的军事力

量。陈将军似乎与孙博士的敌人吴佩孚结盟了。要使孙逸仙大元帅的军队投

入战争,需要额外的巨额现金,其中大部分来自广州市政府向当地的居民开

征并由得力的广州警察征收的额外的税收。

在 1923 年春、夏期间,孙逸仙的军事支持者保卫他的根据地,使之不受

沈鸿英将军的攻击,沈得到了吴佩孚以及拥护陈炯明的军队的支持。通过这

些战争,根据地的面积向西和向北扩大到广东省的边界,但广州仍易受东面

邻近的陈炯明的追随者的攻击。到秋季,孙博士最多只能对他的军队进行名

义上的控制,而且军队的素质也很少有所提高。“客军”实际上是占领军。②

孙博士的财政问题是严重的。基本上有三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