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解的国家里,政权只可能来自枪杆子。第一次统一战线所造成的不同之处
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像 1922 年那样只有大约 130 名成员了,到 1927 年中期
它已发展为一个有将近 60000 群众的政党,尽管它随后遭受了损失,也已能
够经受住国民党残酷无情但经常是效果不佳的镇压了。如果它在 1922 年和
1923 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
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总之,1927 年 7、8 月的局面是
不可避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一支军队、一块地盘和一个政府。换言
之,它必须缔造一个国中之国。
第 11 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 年
组织革命运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民党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一个
事件,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质资
源。组织阶段从 1923 年后期持续到 1926 年中,在此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
人以很有限的力量开始,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
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革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
后者提供了革命的教义、组织工作的知识、金钱、军事训练以及武器。随之
而来的是持续到 1928 年年中的北伐阶段,在此期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
军队一路打到北方的北京。这次战役同时利用了军事技能、有效的宣传和敌
后的策反活动。还有一出巨大的悲剧。在北伐期间,领导层在统一全国战争
过程中的暴力社会革命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在革命阵营内部出现了阶级对
阶级的战争。在八个月的自相残杀的斗争中,成千的革命者丧失了生命。从
此以后更为激进的和更为保守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内战,从来没有真
正停止过。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提供了革命的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必须转化成一
种革命的形势。革命的摇篮是广州,它是最大、最富饶和最进步的中国城市
之一,位于三条主要河流汇合的肥沃的、人口密集的三角洲上。国民革命的
主要鼓动者是不屈不挠的孙逸仙。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献身于提倡立宪共
和主义和反对阻碍其理想实现的北京的政权。他在广州两次成立政府:一次
在 1917 年,是为了反对被段祺瑞和安福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次是在 1920
年后期,是为了反对被直系控制的政府。在成立第二次政府期间,他组织了
一个残缺不全的议会,以选举他为他所宣布的中华民国的“非常大总统”。
1922 年春季,他联合几个军事派系,试图对北京政府发动一次征讨,但吴佩
孚打败了他的主要盟友张作霖,同时他自己名义上的部下陈炯明的部队在 6
月 15—16 日晚,把他从广州的总统府赶走。1922 年 8 月,他回到上海,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