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当然了,他有一个术语,叫“无知之幕”,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
形。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如果你
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
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
WINDOWS 2000卖
5000美元一套,万一“无
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其实是非洲饥民,估计也要捶胸顿足。
好了,你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不知道自己会是北京人,还是河南人,还是西臧人,你得
想想什么的高考分数线制度最合理。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如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所面对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和他们的回答: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是
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兴起的一项政策。由美国总统约翰逊
在
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
种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把他们在历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
现实的利益。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提高。高
校录取制度尤其是“平权行动”的热点。有的大学,甚至明确地采取了给黑人、拉美裔申请
者“加分”的制度、或者给他们实行百分比定额制。这种拔苗助长的善良愿望,促成了美国
的大学里各种族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到
90年代中
期,一个曾经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
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
1%的印第安人。
然而从
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平权行动”嘀嘀咕咕
――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它矫枉过
正,形成了一种“逆向歧视”。
1978年的“巴克案”(bakke case)打响了反对“平权行动”的第一枪。巴克是一个白人
男性,连续两年被一个医学院拒绝录取,与此同时,这个医学院根据
16%黑人学生的定额
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差的黑人学生。巴克不干了――我不就是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