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5年来成效显著:9岁儿童过去
5年的阅读能力提高程度超过之前
28年的总和,为
1971
来最高;数学能力也是
1973年以来的最高点(13岁儿童的数学能力则为有史以来最高);
9岁黑人和西班牙裔儿童的数学能力达到新高,白人学生和有色人种学生的差距缩到有史以
来最小。
当然,这项改革也不是没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显然来自于教育系统内部。这其实不难理解,
以前我就是制造产品就行了,现在你非要加一道产品质量检验的程序,还要考核我的技术水
平,我当然不乐意了。教师本来就是工会势力的“重镇”,加上政府的钱谁花起来都不心疼,
所以说这项改革的确是触动了一个重大利益集团的根基。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这项改革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比如,由于标准
比如,又;准标核考的自己低压意地刻,”绩成出“了为州些的,一府决定是州政准标的试化考
不少老师抱怨这种考核方式只是鼓励“应试教育”,并不一定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水平;还有人
指责联邦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当然,这些批评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对“公共教育质量
应该有评估标准”这个核心,并没有太大争议。
其实,这项改革体现的是民主体制的基本精神之一:公共资源的要对公众负责。让贪官污吏
们公款吃了喝了固然令人痛心,但即使是用在公共事业上,如果对这些钱花的效率效果不闻
不问,一味砸钱“连个响”都听不到,同样是浪费的一种。事实证明,公共教育是投资的问题,
但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质量进行考核的问责体制,再多的钱都可能打水漂。
比利时人均教育投资只有美国的一半,但因为开展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学生水平远在美国
之上。虽然考核体系可能强化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但是别忘了,美国不是中国,美国的国
情并不是孩子们背着小山一样的书包起早贪黑地做作业,而是孩子们书包都用不着背下午三
点就放学青少年中吸毒怀孕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项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
生并以此决定他们的未来,而是用考核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督促校方和教师尽责尽职。
就在中国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美国却在忙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中国的某
某大学又上了某某大学排行榜固然鼓舞人心,不过我总觉得先吃饱肚子再跟邻居比计算机配
置更合情合理。事实上,即使就“效益”而言,重视基础教育也是一件“合算”的事。据统计,
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中,初等教育回报最大,高等教育最小。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初等、
中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分别为
23%、15%和
11%。道义上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
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是为中国“锦上添花”,那么填补基础教育的财政漏洞则是“雪中送炭”。
政府的职责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我觉得,这事没什么好讨论的。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我以前单知道人类社会中会产生明星,却不知道在病类中,也会有明星。然而,“非典”这
半年来以其神秘、凶猛而名声大躁,雄辩地证明了就是病,也能病出明星风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