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家,办了一个网站“校园观察”,督促学校里的言论自由,他还出版了一本书《教授们:
美国
101个最危险的学者》,专门“揭发”那些死硬的极左派。同时,一些校外的右翼组织,
大量向高校砸钱,试图在学生中培养右翼势力。但是,这些斗争不过是老鼠斗大象而已,根
本无力改变校园的“颜色”。
其实,左翼占领大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
30年代开始,就一直如此。60年代的民
权运动中,校园里的新左派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伊战背景下崛起的左
翼势力,估计只能叫“新新左派”了。大学代有才人出,左派后浪推前浪。高校这样远离经济
基础的象牙塔,是政治浪漫主义的温床。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本来就有点象一个娇妻和
一个憨夫的关系:她负责点菜,他负责买单。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整个高校都左
倾,但是越是远离经济基础的院系,就越左倾:人文院系
81%教师是自由左翼;社会科学
75%;工程学院
51%;商学院
49%。
里根上台以来,保守主义势力在美国的重新崛起,但是当草根社会在悄悄右转的时候,高校
却一直在稳步左转。直到今天,一个幽灵,左的幽灵,在大学校园的上空游荡。
虽然按照美国的谱系,我自己的政治观念算是中间偏左,但是我非常反感美国高校里这种“妖
魔化右翼”的氛围。人家吉尔克里斯特反对非法移民怎么了,还不让说话了这是?宪法第一
修正案什么地干活?说到底,对自由的压制,不仅仅来自于政府,也可以来自于舆论。一个
人在舆论当中噤若寒蝉,就算那个人不是我,就算那个舆论代表了我,就算是在高校这样的
“精英”机构,也仍然让我不安,因为对自由的威胁,不管来自政府还是舆论,都是对真实的
威胁的开始。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消费者权益”这个词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在伪劣产品盛行的当代中国。相比之下,“消
费者责任
”这个词却似乎令人感到陌生。“消费者责任”?消费者的责任不就是交钱吗?大多
数人也许会这么说。
在美国,有一批人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看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
且是一种政治社会行为。当你明知某些产品(服务)来自于血汗工厂或者它们的生产过程严
重破坏环境、残害动物、有悖伦理时仍然去购买它,那么你就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就
算你交了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动物保护主义朝穿皮草大衣的人身上泼颜料。就近举一
个中国的例子,就是某些反日爱国主义者们的“抵制日货”行为。
问题是,在一个生产和消费已经被割裂的经济体系里,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产品是“清白”的呢?
就算我们知道,又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产品中的“政治社会内涵”呢?
我想说说今天坐地铁时看到的一个广告。
坐在波士顿的地铁里,我对面贴着一个大广告,一杯浓浓的咖啡上倒映着一个拉美农民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