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船后一直负责掌舵,根据大河对岸升起的号烟,把握船行的方向不致偏离,这时也注意观察了一下船舷的吃水情况,水面上地船身还有1米多,吃水极浅,近50平米地船舱,坐了25个人,还显得很宽松,让我都有点担心船的稳定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设计时也已经有所考虑,整体上船身还是比较平稳的,毕竟宽度达到了五米多,应该不至于轻易倾覆,但为了稳妥起见,以后在轻载运行时,还得提醒风舟他们装上一些压舱物,对运输安全有好处。这一项得写入“渡船管理条例”里面去!
尽管“老水手”们比较业余的水平大为耽误了正常的船行速度,但在换回专业水手以后,我们的首航还是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考虑到启航和装载的时间,总行程最多只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太昊号”,太昊族人终于能够做到“渡大河如履平地”了!
盐码头这边,号角鼓声齐鸣,在还没有鞭炮胡时代,这已经是最能体现喜庆胡表达方式胃,“太昊号”上地大鼓在里许外就以欢快的鼓点与岸上应和。
赢坷还好,在制造期间就曾经参观过“太昊号”的模型,有一定的免疫力,赢济和其他少昊长老则瞪目结舌,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发呆。
汗!——其实这家伙最多就能够装30吨左右地“安全载重”,总有效排水量不过40吨左右。
相对于之前的“船筏”,这东西的确在载重和安全性方面胜过许多,但与后世地大型木船,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在这个时代,如此大的船的确也算得上“超前”之作。
欢呼声中,风舟挥动手里的“小墨龙旗”,率全体乘客下了“太昊号”。
水手们则忙着将船系在岸边的木桩上。
盐码头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按他们的经验,近20里的水程应该要到下午才能抵达,眼下的这一餐是为岸边的少昊长老团准备的,却让这批提前抵达的客人赶上了。
从速度比较,这艘船的速度是原来哪怕最快快的“船筏”也要快两倍!
而从载重比较,这艘船的载重应该是同面积“船筏”的五倍以上!
盐码头的“码头工人”们趁我们午餐时,将准备好的货物——盐袋和铜锭搬上了“太昊号”。
返程时,船上没有变的乘客只有我和风舟,水手换成了盐码头这边的人,而乘客除了少昊的长老代表,居然还有两匹马!
第二百三十八章 … 为谁辛苦8月底,粟穗的清香提醒我,又是一个丰收年景到了。
无心在码头边守着匠人们造船,我急着赶回太昊城,参加太昊七年的秋收!
此时已经有“少昊号”、“大元”号、“贸易号”三艘船同步制造,并都已经进入了尾声,长度都在15米左右,我要求匠人们积累这个尺寸的制造经验,并大量培训新人,包括太昊和少昊的年青匠人。
下一步将是在渭水、泾水那边建设新的码头。
目前只要一发大水,从斟戈氏、运城到姜氏和公孙氏的运输就得中断,有了大船,大河将不能再阻隔诸族间的往来。
但在北方建设码头以后,太昊船队就得搞“收费运输”了,专业的“码头工人”和“水手”也得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看到造船工程顺利进行,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回到太昊。
农业部族的族长,始终还是心系那片田地,如劳碌终年的老农,不肯错过秋收的每一颗粟米。闻到少昊田间飘来的清香,已经能够看到太昊粟满仓的
金黄粟粒。
“太昊酒坊”的美酒虽然已经能够供应码头上的工人,我也没有少喝,但新熟的粟米酿出酒来,应该与陈米酒不一样吧!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思之令人垂涎。
带着一队“亲卫”,我们在粟穗浓郁的香味中返回了太昊城。
进得城来,已经是满城秋收大忙景象,休整仓库。置备农具,打造牛车。纺织麻袋——
“元方和妈妈呢?”梓桦一边在宗庙内忙得不可开交,一边还记得问我。
汗!一一我也不知道呢!
这娘俩在大方城可有些日子没有回来过了,偶而传来的风声,风极那边不大管得住他,据说还在往苗族那边跑,是时候去过问一下这小子了。
不过再大的事也大不过秋收!
“今年地收成怎么样?”我问风尘。
“今年种粟的收成不错。宗庙税粮不会少于500吨!”风尘喜中带忧“可是城内仓库就有点紧张了,有的部族已经把住房都腾空了准备装粮食,任族他们几个在远处种地的部族,连运粮食的牛车都准备了数十辆,眼下修仓库、腾住房都来不及了。”
“宗庙把公仓让出来,我们的粮食都放到庙里来。这边还有几个殿没有完全用起来。先堆放粮食吧!”我不能让丰收的粮食找不到地方放。
今年缴税的地已经达到了5万亩,不用缴税地地也差不多,总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亩左右,按亩产200斤算,也有2万吨粮食,以太昊城内现有的人口,足以维持四年左右的口粮,这还没有算上去年存下来的陈粮!
应该讲。有了这个储备,太昊农业文明的安全度已经达到了我预期地目标,农业在生产中地核心地位也已经得到确立,族人通过少昊的渔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