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时候还不能全部用了,匠人们只取用了其中8把。
“模型船”长度约2米,高30厘米左右,30多人花了大约10天时间才造出来,而这还是在我全力指导的情况下。
这下子码头上的匠人们才明白,造船是一项何等浩大地工程。
“族长,俺们这点人手根本不够啊!”风舟诉苦道。
“不用担心!”我拍拍他地肩“叫人到少昊去,告诉赢济——我要的人手得给我送过来了,这一次我先要100名!”
少昊族人在赢坷的带领下到了码头边此时“太昊船模”已经通过了下水测试,正在“开发办”里检验渗水的情况。
“这就是族长所说地‘船’?”赢坷对这个东西颇感举趣。
太昊族长无所不能,造出点特别的东西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个两米多长的东西究竟能做什么用呢?
“坐在这个‘船’里,就能轻易地渡过大河,以后少昊到太昊更方便了!”风舟在一边解说。
“这么小的东西能渡过大河?”赢坷瞪大了眼睛。
呵呵,不仅要渡过眼前的大河,过两年,我还指望它能渡过南方的大江呢!
“这么小的当然不行,可是我要做的更大得多!少昊族人会参加这个工作,将来的船是这个模型的5倍以上!”赢坷对这个说法没有概念,制造“模型”的方法在原始时代还太超前了一些,但后世的许多大型装备、建筑都是先做了模型才做实物的,像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还有几乎在奴隶社会后期以后所有的大型宫殿建筑群,都做了模型。
有了人手,造船工程得以迅速实施,新增的上百劳动力和原来的码头上的太昊族人一起,投入到紧张的伐木、锯板工作中去。
眼下太昊的铸锯工作已经得到很大改进,新铸出来的锯长度已经达到1米2左右,并且普遍采用了双人持锯的“对锯”方式,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但长锯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容易“脆断”!——锯着锯着,就从中间断开了,两截锯只能当成板锯用,或者就只能报废重铸。
十来天以后,搞得我也烦了,光送锯就让骑兵跑了好几趟,所有的锯几乎都换了一遍,有的锯已经换了两遍。
“叫土鲁过来——在码头铸锯!”
第二百三十七章 … 太昊初航
有了以‘吨’为单位的海量铜库存,加上从太昊锡库里调过来##的锡锭,从太昊赶来的铜匠们全力以赴赶制和修复铜锯,木板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8月初,一艘有舱、舵、桨的船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和我最初的构想不同的是,由于有了模型的帮助,第一艘“船”的长度达到了16米,宽度也达到了5米,底部平坦,净高达到1米6,舱很浅,隔成了五个舱,隔板在实际制造中起到了连接船板和强化船身的作用,所以比我原来设计的要多。舷高有60厘米左右,船身前端是尖的,利于破水,后端有一个小平头,上置舵架。
舱底部的木板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沟槽镶嵌,已经能够很好地起到防渗作用,在模型实验中,没有钉上兽皮的船舱在一天之内也只是进了少许的水,钉上兽皮以后,两天之内也基本上是干的,这对于渡过大河来讲,已经完全足够了。
8月8日,选了一个吉利的日期,上午8时许,数百人赶到岸边,参观“太昊号”新船下水仪式。
铜码头这边是造船厂,也是主要的仪式举办地,我和太昊的多数长老都在这边,而盐码头那边则是少昊的场地,赢济和赢坷带着少昊长老团在那边迎候新船o
香案摆在滔滔大河边,尽管咫尺不闻人声,我还是照本宣科地读了祭文。
“太昊七年8月8日。太昊族长元齐,谨领太昊族人,祭告于太昊先祖及诸神:我族历经多年河泽之苦,部族阻于大河之隔,使族人不能涉大河而行,铜盐不能越大河而渡。今乃以合族之力,制‘太昊’号以渡大河,是为太昊族人千秋福祉。故祷于诸神及先祖,佑我太昊船舸。通江达海,永无翻覆,利通诸族,永世其昌!”
随后是将三牲祭礼投入河中以享水神、鱼神,让他们“吃人嘴软”,不好意思再阻碍太昊船只往来大河两岸。
“下水!”风余将手中墨龙旗一举,88名太昊地精壮汉子抬起“太昊号”,喊着整齐的号子走向大河边。一半的汉子涉入水中,其余的人在沙滩上。“船长”是七风舟抢着担任的。现在正忙着把缆绳系在码头的木桩上。
“坐船喽!”匠人们欢呼起来。
已经训练了近半个月的12名新晋“水手”们率先登船,找好自己的座位,持桨准备,每柄桨都用绳系在了船身上,以免不小心的水手将船桨失落水中。
然后是12名匠人和长老,包括我,成为了第一批“乘客”。
“收缆!开船!”船老大风丹意气风发地站在船头,手中地小旗直指对岸,然后坐下擂响一面皮鼓。
“太昊号”缓缓地离开了码头。宽大的船身给了乘客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初时还不觉得,到后来逐渐加速,竟有了一点“乘风破浪”的感觉。“嘭嘭嘭!嘭嘭嘭!”
有节奏的鼓声激励着水手们不知倦怠地划动木桨,“太昊号”在大河水面破浪前进,速度远快于多数族人步行速度。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我在船里放声高歌,引来‘乘客’们面面相觑。
当两岸皆茫茫,进入大河中央时,乘客们也忍不住手痒。纷纷提出过一把划船瘾。
水手们乐得休息,训练时还从来没有这么高强度地连续工作过呢!
结果就是一帮子乐呵呵的“老水手”们胡乱地划着桨,在大河上喧嚣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