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给日本的遗书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紧接着,我又与身为中国文学专家的众多前辈以及朋友见上了面。未谋面的诸位先生出于惶恐还未拜访。尽管文献、学者如此众多,可是不知为什么,中国文学对于日本人整体而言却是极其疏远的。

其缘由倒也是明显的。

日本古代采取“中国文化一边倒”的态势,而明治以来,转为“西欧文化一边倒”,从而将以往用在“中国一边倒”上的力气倾注到了西欧上面。

不过对于业已搬来的中国文化,并未全盘扑灭,不仅在汉学者和东洋史学领域那里继续保留,而且还将其留在了忠君爱国教育及诏书之中。因此,古老的中国文化,只有其表面部分还与日本人的生活保持着某种关联。

明治以后,日本采取“西欧一边倒”,一方面进行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国成了他们蔑视的对象,没有了了解的必要,这样一来,中国现今的一切就与日本的大众隔绝了。对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新文学,除了“浪人”所介绍的魔都、鸦片之类的猎奇事物以外,便别无所知了。

对西欧文化的倾倒,其结果是,从十一年前的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又被列强给一脚踢了出来。然而,现如今,说来也怪,就像从前我国那些宁可割掉自身某个部位,遭到旁人唾弃,也要去当个宦官的人一样,被踢出来的日本依然毫不死心地哭着喊着想要再度追随列强,从而置大众于鲁迅所说的“想当奴隶而不得”的境地。

在这种现状下,中日难以实现友好。而且,以这种接受姿态,我一个“彼国之人”,担任讲师,讲授中国的民族文学,此事实属不易。

昔日布朗登氏作为外籍讲师,像是留下了极多业绩,而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态势一开始似乎就与西欧文学迥异。不过,我暗中了解了前任冰心女士的讲课情况,听说其介绍新中国,颇为公正客观,又很热心,说是这回要离开日本,于是轮到了我头上。这就是前面所说事情之缘由。

在日本的此等环境中,向日本大众传授表现中国人民被压迫的苦难、三十八年革命的艰辛以及此次终于站立起来的伟大力量的文学——在我看来,需要更大的人物方可。

以前,也曾有过请鲁迅来日本讲学的念头,只是一来鲁迅自身可能也不便前来,再者日本方面时机亦不十分成熟。就此次之事,要报答抬举我上大学讲台的诸位之厚意,我期待着能按照中国人民的意愿,派送最好的讲学者过来。然而,当今的日本领导层,不愿看到日本民众与中国人民修好,不希望他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人民的生活及其文化,不希望中日互助合作。若他们执意捂起眼睛不瞧中国,那么我的这一理想还远不能实现,我也只有和愿意认真研究中国的学生一道,排除种种障碍而前行。

回头看一下日本的报纸和杂志,分配给中国文学的篇幅也是少得可怜,在大报上评论中国文学的也很少见。然而,我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前面提到过的各种翻译作品,虽没有广告和宣传,也非常畅销。这是我们在中国曾经经历过的情况,在半殖民地状态下,好的出版物自己就会传播开来。

日本必须重新起步,才能回归亚洲。我也产生了与学生一道忍耐前行的念头。

我时刻都与疾病为伴。因而小则影响到与朋友交游、旅行,大则导致一时无法回国。不过,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日本,虽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备感亲切的东西还是相当不少的。

就连如今已成为市区的武藏野,也还留有两三棵光叶榉树。那是从前的杂木林。在武藏野的北部有一片黝黑的土地,地里晒着成排的萝卜,稍微走远些,会看到农家的屋檐上挂着柿子干。这些景致虽然不起眼,可是对于以前在日本居住过的人来说却十分亲切。

从前叫做麹町、现在成为首相官邸的那一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就是过去的中国公使馆,不用说,现如今昔日的景观已经荡然无存。

在那座中国公使馆发生过一件滑稽透顶的事儿。那是在民国元年之前一年,十月革命意指辛亥革命。因其发生于1911年10月,故而作者称其为“十月革命”。——译注的消息一传到留学生当中,欣喜若狂的学生们就都涌向那里。公使降下大清帝国的旗子,器物被毁,大大的枝形吊灯被打落下来。公使馆内属于治外法权,故而公使没有叫日本警察来。当时的公使和学生都相当了得,身在本乡地名,位于东京都文京区,区域内有东京大学。——译注的学生中有因拿不出5分钱的电车费而走到麹町者。

其次难忘的是“二十一条”。我们看到这个消息,都为此事的极度荒唐而震惊,大家都议论说这简直是用一纸文书将中国沦为附庸。我们闯入公使馆,责令公使拍电报,这时在公使馆门外,近卫联队的喇叭手三十人左右,吹着喇叭围着公使馆转来转去。我们还当是吹喇叭练习呢,过后才知道那是在对公使馆进行威吓。不由得为日本军阀那拙劣的把戏而大感惊讶。当时虽说好像已经有了国际法,但似乎还不知道拘留学生这一手。那个时候学生很是厉害,根本不把公使当回事儿。

贪赃枉法的军阀及官吏一见在国内要被抓了,就会逃奔到日本来。他们这些人身居豪宅,养小老婆,最怕被学生发现。殊不知学生根本不屑理会他们。

国家、社会、个人,中日两国虽然比邻而居,可是迄今为止还谈不上相处融洽。不过当我们接触日本的自然风物及日常生活时,会产生各种愉悦之感。对此,我在明治文学中读过很多,然而此次却发现,如今这方面的随笔以及描写不是很多。从前我们国家因外国的压迫一度失去了很多闲情逸致,我怀疑这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

原载日本《群像》杂志1951年3月号

txt小说上传分享

落第的高材生——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行了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政策。在此之前,印度已经沦为殖民地,中国以英国强行输入鸦片为开端,已经陷入半殖民地状态。此时,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毫无开战理由,甚至没有任何借口),结果将沙俄帝国以及德意志帝国引到中国,造成中国战败。

看到日本的强大,印度人从中受到了鼓舞。中国尽管败给了日本,却甘愿向日本学习近代文明(我也是那个时候的留学生)。然而日本却错行了政策,没有为中国的维新即中国的革命助一臂之力,而是趁机与袁世凯及张作霖挑起很多事端,招致了侵略的恶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