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懿旨颁下,“慈恩善会”之名如同春风,迅速传遍了京畿之地的勋贵官宦门第。
起初,响应者多是迫于中宫颜面,或存了借此机会露脸扬名的心思,所捐钱物虽不乏丰厚,却也难免有些虚应故事。
然而,善会甫一运转,其效率与章法便让所有观望者吃了一惊。
凤藻宫内,如今俨然成了“慈恩善会”的临时理事之所。
元春摒弃了几分往日的沉静低调,眉宇间多了些专注与干练。
她并非事必躬亲,却将那份由大观园中姐妹精心拟就的章程运用得淋漓尽致。
“抱琴,将各府命妇捐赠的银两、物资清单,按府邸、品类、数额重新誊录清楚,一式两份,一份留底,一份稍后呈报皇后娘娘过目。”
元春指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礼单,声音清晰而沉稳,“切记,每一笔都需核对清楚,来源去处,务必分明。”
“是,娘娘。”
抱琴如今俨然成了得力助手,带着几个识文断字、口风严紧的宫女,埋头整理。
元春又转向另一位负责采办的心腹太监:“李公公,薛家‘恒舒典’那边回话了吗?首批棉衣、米粮的报价和样品可送来了?”
“回娘娘,送来了。”
李公公忙躬身回话,“薛家给的价钱确实比市面低了两成,棉衣厚实,米粮也都是新粮,说是看在娘娘和贾府的面子上,只收个本钱。”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奴才也暗中派人去别的铺子问过,同等货色,薛家确实实惠不少。”
元春微微颔首,心中对宝钗的感念又多了一分。
有了薛家这条质优价廉的供应渠道,善会的银钱便能发挥最大效用。
“既如此,首批便按章程,向薛家采买。着人仔细验看货物,确保无误后,按之前划分的区域,分发给那几家信誉良好的善堂。记住,每一批物资发放,都需有善堂管事画押的回执,回来归档。”
“奴才明白。”
命令一道道发出,条理清晰,权责分明。
捐赠的财物登记造册,采购的渠道公开透明,发放的对象精准明确,甚至还有后续的跟踪回访。
整个善会的运作,如同上了油的精密器械,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起初那些只是应付了事的命妇们,渐渐发现这“慈恩善会”与以往见过的任何慈善之举都不同。
它不尚空谈,只务实绩;它账目清晰,来去分明;它不搞平均,只救急难。
眼看着一车车厚实的棉衣、一袋袋饱满的米粮,真的被送到了那些衣衫褴褛的贫苦老人和面黄肌瘦的孩童手中,听着京中各处善堂传来的感激之声,不少人心中的敷衍变成了动容,虚名之念化为了真心实意。
捐赠变得更加踊跃,甚至有人主动提出要参与物资的发放与监督。
坤宁宫内,皇后看着元春定期送来的善会进展简报,上面不仅罗列了收支明细、物资去向,甚至还附上了几张由惜春根据回执描述简单绘制的、受助百姓领取物资时的场景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