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也不躲,只是跪在马车上:“公子!您是晋国的公子,身负复国大业,怎能沉迷于儿女情长?您想想,晋国有多少百姓在等着您回去?您的母亲、您的族人,还在盼着您重振先业!若您今日留在齐国,日后晋国落入骊姬之手,您还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呢?”
重耳听着,手中的剑停在半空。他望着车外渐渐升起的太阳,又想起在曲沃时的志向,突然长叹一声,扔了剑,抱着先轸哭道:“先生之言,句句在理!是我糊涂了,险些误了大事!从今往后,我听你们的!”
就这样,先轸用“灌醉劫持”的法子,把重耳从温柔乡里拉了出来,继续流亡之路。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席间问:“公子若有一日返回晋国,当了国君,将何以报寡人呢?”
重耳沉吟片刻,答道:“若晋楚两国不幸交战,寡人愿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以报今日之恩。”
当时满座皆惊,楚将子玉甚至想当场杀了重耳,认为他口出狂言。可先轸在一旁,却悄悄对赵衰说:“公子此言,看似示弱,实则暗藏玄机——他日若真与楚交战,‘退避三舍’既能报楚之恩,又能诱敌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赵衰点头:“先生看得远,我等不及。”
先轸这脑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听着重耳的话,要么觉得仁义,要么觉得窝囊,可他却能想到日后的战局,把一句承诺变成了战场上的“诱敌之计”。这等远见,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返回晋国,杀死了奚齐和卓子(骊姬之子),登上了国君之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重用流亡路上的功臣,先轸因多年辅佐之功,被任命为下军佐,开始正式参与晋国的军事事务。
晋文公继位后,晋国国力日渐强盛,可此时的中原,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楚国。当时的楚国,在楚成王的治理下,国力雄厚,军队强悍,先后征服了蔡国、陈国、郑国等小国,大有称霸中原之势。
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诸侯国,大举围攻宋国。宋国国君宋成公急得团团转,派公孙固连夜赶往晋国求援——这公孙固是晋文公的旧友,当年重耳流亡宋国时,宋襄公曾善待过他,如今宋国危难,晋文公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可要不要救宋,晋国朝堂上却起了争执。大夫狐偃说:“楚国势大,咱们刚稳定国内,不宜贸然出兵,不如先派人去劝宋国投降。”
大夫栾枝说:“楚国与曹国、卫国结盟,曹卫两国曾对主公无礼(当年重耳流亡曹国,曹共公偷看他洗澡;流亡卫国,卫文公不接待),若咱们攻打曹卫,楚国必然回师救援,宋国之围自解。”
晋文公听着,却没说话,而是看向了先轸——他知道,先轸在军事上的眼光,比谁都独到。
先轸上前一步,拱手道:“主公,栾枝大夫之言有理,但还不够,救宋,不仅是报旧恩,更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关键!”
晋文公问:“先生此话怎讲?”
“主公请看,”先轸走到地图前,指着中原的位置,“如今齐国衰弱,秦国偏西,能与晋国争霸的,只有楚国。若咱们不救宋,宋国必然投靠楚国,楚国的势力会更强;若咱们救宋,不仅能让宋国归附,还能联合齐国、秦国,共同对抗楚国。至于攻打曹卫,不仅能解宋之围,还能报主公当年受辱之仇,一举两得!”
晋文公眼前一亮:“先生所言极是!那依先生之见,咱们该如何用兵?”
“分三步走,”先轸胸有成竹,“第一步,派使者去宋国,告诉他们晋国必救,稳住宋国;第二步,派使者去齐国、秦国,许以好处,请他们出兵助战;第三步,主公亲自率军,先打卫国,再攻曹国,逼楚国回师。”
晋文公当即拍板:“就按先生的计策办!”
很快,晋国的军队就开拔了。先轸作为下军佐,随军出征。第一站是卫国的五鹿城——这五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卫军在城墙上布满了弓箭手,晋军几次攻城都没成功。
晋文公有些着急:“五鹿城久攻不下,若楚军赶来,咱们就被动了。”
先轸却笑着说:“主公莫急,某有一计,可破五鹿城。”
他让士兵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假装在城外种地。卫军在城墙上看得纳闷,不知道晋军想干什么。到了傍晚,先轸突然下令:“全军出击!”
晋军士兵们扔掉农具,拿起兵器,呐喊着冲向城门。卫军以为晋军只是来种地的,没做防备,城门一下子就被攻破了。五鹿城就这样被晋军轻松拿下。
晋文公大喜:“先生这‘扮民诱敌’之计,真是妙啊!”
先轸道:“兵不厌诈,对付卫军这等轻敌之辈,此计最是管用。”
拿下五鹿城后,晋军士气大振,接着又攻打曹国都城陶丘。曹国国君曹共公吓得紧闭城门,还把晋军战死士兵的尸体挂在城墙上,想震慑晋军。
晋军士兵见了,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刻冲进城去。先轸却拦住大家:“曹共公此举,是想激怒咱们,咱们不能上当。”
他又生一计:让人在陶丘城外挖地道,假装要从地道进城,同时派人散布消息,说晋军要挖曹国先君的陵墓。曹共公最怕有人挖他祖坟,赶紧让人把晋军士兵的尸体收下来,好好安葬,还派兵去守陵墓。
可他没想到,这又是先轸的计策——趁曹军注意力都在陵墓上,先轸率领晋军主力,从城门正面猛攻,一下子就攻破了陶丘,活捉了曹共公。
消息传到楚国,楚成王果然慌了——曹卫是楚国的盟友,如今被晋国攻打,他若不救,以后谁还敢跟楚国结盟?于是他下令,让楚军主帅子玉率军回师,救援曹卫。
可这子玉,是个骄傲自大的人。他觉得晋军没什么了不起,不仅要救曹卫,还要顺便教训一下晋文公。他派人对晋文公说:“若晋国恢复曹卫两国的国土,释放曹共公,楚国就撤兵,不再围攻宋国。”
晋文公召集群臣商议,狐偃说:“子玉太狂妄了,咱们不能答应他!”
先轸却摇头:“主公,咱们得答应他——但不是无条件答应。”
他凑到晋文公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晋文公听完,哈哈大笑:“好!就按先生的计策办!”
随后,晋文公让人告诉子玉:“寡人可以恢复曹卫国土,释放曹共公,但曹卫两国必须与楚国断交,归附晋国。若子玉同意,咱们就约个时间,两军各自撤兵。”
同时,晋文公又派人偷偷告诉曹卫两国国君:“只要你们与楚国断交,寡人不仅放你们回去,还会归还你们的国土。”
曹卫两国国君本就怕晋国,一听这话,赶紧派人去跟子玉说,要与楚国断交。子玉得知消息,气得暴跳如雷:“晋文公这老狐狸,竟敢耍我!”
他当即下令,楚军停止撤兵,转而向晋军发起进攻。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相遇,一场决定中原霸权的大战,一触即发。
此时的楚军,有四万多人,还带着陈蔡两国的联军;晋军只有三万多人,兵力上处于劣势。晋文公看着对面黑压压的楚军,心里有些犯嘀咕:“楚军势大,咱们能打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