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听在荀攸的耳中,就俨然是陛下对天下大小官员都时时关心,唯恐错失了任何一个人才。
陛下一向有识人之明,而这提出的两个人选,无疑是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荀攸认真地思量了片刻,答道:“臣以为,当以崔州平为汉中太守,以满伯宁为巴郡太守!”
他解释道:“张公祺初离汉中,影响仍在,虽有一批先在荆州接受教化的百姓为朝廷宣扬,汉中之地仍需一步步收回,执法过严,反而会令百姓怀念只需修路赎罪的天师道,我看在这一点上,崔州平应当比满伯宁更能拿捏好分寸。但益州势力驳杂,地域受制,若要强求人人归顺,几无可能,必以法令规范所为,方是长久之道。”
“所以,是以崔州平为盾,以满伯宁为矛?”
荀攸点头:“正是!”
“好!”刘秉赞了一声,“那就去传令吧,至于征讨益州之事,公达作为军师,也需多多费心了。”
荀攸向陛下拱手应声,接下了这份重任,也带着这两条委任太守的口令前去中书省传讯,由此地签发陛下的旨意。
给满宠的诏书,还需经由飞马快报,送去泰山郡。
对崔钧的这份重任,倒是可以及早送到他的面前。
刘秉与荀攸商定人选,已是这一日的午后,但当消息送到崔钧面前时,他都还未结束今日的授课。
眼见传旨的令官抵达,崔钧连忙擦拭干净了两脚的污泥,重新穿鞋戴冠,整理妥当了衣着,恭敬地向令官和其手中的圣旨行礼。
他此刻所在之处,乃是太学中专门开辟出的一片试验田。
不像是国渊等人负责的田地一般需要进行精挑细选的育种,这片试验田中种植的东西极为驳杂,更像是为了让太学生们不至于五谷不分的。
而作为他们的老师,崔钧也自然要随同太学生一并下地。
令官打眼向着道旁张望,只见左侧的田中,似是种着今年年初才从交州送来的早稻,右边田中,则是吕将军去西域“放牧”带回的某种胡菜,有个颇为古怪拗口的名字,叫做波棱菜。
但在田地忙碌的大汉太学生们显然并不觉得这东一片西一片的混搭种植有什么问题。
在这试验田间,搭建着一条由毕岚的水车改良而来的龙骨翻车,以便从太学之外的洛水中引流取水,浇灌试验田的土地,确保此地的作物长势良好。
而在他们手中拿着的农具也是各式各样,有的是朝廷在这两年间向民间推广的,譬如牛轭、耕索和耕盘组成的牛套,比如适合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也有的是由学生自己研制的奇怪农具。
诸葛亮手中握着的这一架,便与寻常所见的耕犁有些不同。
那是一座由两尊三角人字架组成的特殊耕犁,又以绳索与辘轳相连,一旦拉动起来,就能以辘轳滚动来代替人力。
这样一来,若家中贫寒,无法用牛来拉犁铧,此法倒能为人省下不少力气。
不过此刻,辘轳未动,只因操纵此物的人正望向崔钧的方向,观望着那边的动静。
庞统带着另一队人,推着改良过的木轮鹿车在距离诸葛亮不远处停了下来,随即跳下了田中,快步向诸葛亮走来,低声问道:“你说那边是何情况?”
虽然听不太清楚那头的交谈之声,但远远看去,也能听见崔钧说话的声音有短暂地抬了起来,似是与对方对某些事有所争议,按说不是个接寻常圣旨时候应有的表现。
但当崔钧送别了传诏的官员,向着学生走来的时候,众人又分明能看到,他脚步轻快,面带笑意,显然是接到了个好差事。
诸葛亮没有挪开捕捉着崔钧身影的视线,只是向一旁回道:“你与其问我,还不如直接去问崔公。”
他有一种直觉,这份诏令既已下达,还是不管崔钧身在何处,也即刻送到了他的面前,那就绝非一封朝廷有心隐瞒其中命令的诏书。
直接问要比胡乱猜,强得多。
庞统眼神一转,顿时会意,一见崔钧走来,当即扬声问道:“崔公将往何处高升?可还等得上田间作物,为您烹煮成菜,办个送行的大宴?”
崔钧没因庞统这问题问得不客气而恼怒,反而笑了出来:“那我告诉你,谁负责择菜烹煮都行,唯独不能是你庞士元!”
这话一出,大家顿时笑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