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程序上讲,郑专家的建议完全正确。但赵四之前的判断屡屡精准,而且上级对进度要求很急。
赵四知道,如果不能说服这位老专家,项目进度将会被大大拖延。
他必须拿出更有力的“证据”,但这证据又不能直接说是系统扫描来的。
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忽然指着不远处崖壁上几处不易察觉的、呈带状分布的微小渗水痕迹,以及洞口附近几种特定的喜阴湿植物说道。
“郑工,您看这些迹象。这种带状渗水,通常意味着岩层内部有规模较大、且相对稳定的储水空间或通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渗漏。”
“还有这几种植物的群落分布,也暗示着下方有稳定的湿气和微弱气流交换,这往往是大型溶洞系统具备良好自然通风条件的表现。”
赵四指着洞口感受了一下风力:“您再感受一下这出风口的风力,稳定而持续,不是阵风,说明通风通道不仅存在,而且可能不止一个,形成了对流。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他接着说道:“当然,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最终必须依靠详实的数据。”
“但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先组织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由经验丰富的探洞人员带领,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对已发现的这个入口进行有限度的探查。”
“目的不是全面测绘,而是确认主洞厅的基本规模、岩壁质量和有无明显的重大地质隐患。”
“如果初步探查结果理想,我们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精细勘探和工程设计。”
“这样既能控制风险,又能抢回宝贵的时间。毕竟,国际形势不等人啊。”
赵四的话既有对老专家的尊重,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更重要的是点出了“时间紧迫”这个最高原则。
郑专家听完,脸上的不以为然稍稍减退,他再次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赵四指出的那些环境细节,又走到洞口感受了一下风力。
作为老地质工作者,他承认赵四观察到的这些现象确实是利好因素,而且提出的有限度探查方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进度,也符合实际情况。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嗯……赵顾问观察得很仔细。你说的也有道理,时间确实紧迫。”
“好吧,那就按你说的,先组织一支精悍的小队进去探一探。但安全措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我亲自制定安全规程和探查要点!”
“太好了!谢谢郑工的支持!”刘主任松了一口气。
赵四也露出了笑容:“有郑工您把关,我们就放心了。”
接下来的两天,在郑专家近乎苛刻的要求下,一支由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兵战士和一名熟悉洞穴勘探的技术员组成的探查小队组建完毕。
小队配备了绳索、照明、通讯、安全帽、防滑鞋等全套装备,并进行了详细的预案演练。
第三天清晨,探查小队在赵四、郑专家和刘主任等人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进入了那个狭窄的洞口。
留守在外的人心情紧张而期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通过对讲机断断续续传来的报告声,逐渐印证了赵四的判断:
“报告!通过狭窄通道,内部空间豁然开朗!发现巨大主洞厅!”
“岩壁坚固,钟乳石发育良好,说明地质活动相对稳定!”
“发现地下河分支,水流平稳!”
“发现多个通风口,空气流通良好!”
每一个消息传来,郑专家脸上的表情就缓和一分,到最后,他甚至露出了罕见的兴奋神色。
当探查小队安全返回,带回更加详细的数据和拍摄的洞内照片时,看着照片上那宏伟、坚固、条件优越的地下空间,郑专家彻底服气了。
他紧紧握住赵四的手,语气充满了感慨和敬佩:“赵顾问!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我老郑搞了一辈子地质,这次是真看走眼了!你的眼光,你的胆识,还有你对细节的把握,我服了!”
“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为我们这项工程天造地设的!我全力支持你的方案!”
选址之争,以赵四凭借“超前的洞察力”和充分的理由说服权威专家而告终。
“七号潜在地”被正式确定为第一个“隐蔽备份工厂”的优先建设厂址。
宏大的地下工程建设,即将在这片无人深山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