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考察小组根据初步筛选结果,来到了一个编号为“七号潜在地”的区域。
这里位于两省交界处的深山腹地,几乎与世隔绝。
从地图上看,这是一片巨大的石灰岩山体,植被茂密,人迹罕至。
赵四在距离山体一公里外就发动了技能扫描,脑海中浮现的三维图像让他精神一振。
山体内部存在一个规模极其宏大的溶洞群,主洞厅宽敞,支洞错综复杂,整体岩层厚实坚固,稳定性评估为【优】。
更难得的是,附近有一条地下暗河,可以提供水源,且溶洞系统有多个隐蔽的天然通风口。
“刘主任,就是这里了!”
赵四指着前方巍峨的山体,语气肯定,“我初步判断,这里的山体内部结构非常适合我们的需求。”
刘主任看着眼前除了树就是石头的大山,虽然信任赵四的判断,但还是有些将信将疑。
“赵顾问,这外面看着可什么都看不出来啊。要不要等部里派来的地质专家团队到了再一起详细勘察?他们明天就能到前进基地。”
赵四知道刘主任的谨慎是必要的,但他对自己的技能有绝对信心,而且时间不等人。
“我们可以先进行初步探查,找到入口,掌握第一手资料。等专家团队到了,也能更快开展工作。”
于是,在赵四的指引下,小组花费了大半天时间,终于在背阴面一处被藤蔓和乱石完全掩盖的陡峭崖壁下,发现了一个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狭窄缝隙。
缝隙深不见底,隐隐有凉风从中吹出,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第二天下午,部里派遣的地质专家团队如期抵达前进基地。
带队的是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专家,姓郑,是国内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权威。
同行的还有几位中年技术骨干。
郑专家为人严谨,甚至有些固执,对未经详细勘探的结论向来持保留态度。
刘主任热情地接待了专家团队,并介绍了赵四和他的初步发现。
当听到赵四仅凭一个多月的表面勘察就锁定了“七号潜在地”,并声称其内部有“巨大、稳定”的溶洞群时,郑专家扶了扶眼镜,脸上露出了明显的不以为然。
“赵顾问是吧?年轻有为啊。”
郑专家的语气带着长辈对晚辈的客气,但话里的质疑意味很明显,
“喀斯特地貌复杂多变,表面看着完整的山体,里面可能千疮百孔。
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溶洞群,往往伴随着暗河冲刷、岩石软化、顶板薄脆等问题,稳定性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
我们不能仅凭……嗯,一些感觉,就下结论。”
赵四理解郑专家的谨慎,这是科学态度。
他平静地回应:“郑工,您说得对,严谨是必须的。所以我们才需要进去实地勘察。
我之所以初步判断这里条件优越,是基于对区域地质构造、岩层产状、地表水文特征的综合分析。”
他巧妙地将系统技能的判断,归结为传统地质分析的结论。
“综合分析?”郑专家摇了摇头,“小赵同志,地质学是一门实证科学,需要大量的钻探、物探数据支撑。”
“光看表面现象,很容易误判。”
“我看过资料,这一带历史上发生过中型岩溶塌陷。”
“我建议,我们还是应该按照规程,先进行大规模的地表测绘和物理勘探,至少打几个深孔,取得岩芯样本分析之后,再考虑是否深入洞穴探查。”
“贸然进入未知洞穴,太危险了,也是对工程极不负责的表现。”
跟随郑专家来的几位技术人员也纷纷点头附和,认为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才是稳妥之道。
刘主任有些为难地看向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