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您在前面那个路口,先右转上34号路,100米后再左转重新上232号路就可以了。投影仪已经准备好了。那我在路边等您,我的车是一辆白色的SUV,开着双闪灯。有几位从中国来的老师,特意很早赶来,希望和您简单交流一下。您看大家一起吃早餐可以么?”学生问。
今天的国际旱地农业滴灌技术交流会,他代表雷伊姆基布兹出席,是主发言人。
基布兹,希伯来语“聚集”的意思。是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1909年,7名年轻东欧犹太移民在约旦河谷南端德加尼亚[Degania]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名叫“克武查”的基布兹。现在全以色列,已经有了269个基布兹。
这些东欧犹太人,受20世纪初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尤其是受乌托邦集体农庄影响,不仅要建设一个赫茨尔主张的新政治实体、本·耶胡达主张的新文化中心,而且还要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体制。即不仅要创造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而且要创造一个基于平等和劳动两种思想的新型社会。所以,基布兹成员没有私有财产,工作没有工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一切都是免费的。
基布兹在以色列是先进中的模范,有着特殊的地位。生活在基布兹里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4%,但耕地面积占35%,农业产值占40%。以色列50%的小麦、55。4%的牛肉和80。4%的棉花都产自基布兹。工业产值占9%。
经过9年不懈努力,老I将雷伊姆基布兹的滴灌技术推到了国内领先,也就是世界领先的位置,以至于今天Netafim基布兹的秘书长专程到会来聆听他的讲演。Netafim是以色列最好最富裕的基布兹,更是全球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商。
“一起吃早餐可以的,刚好今天我家里有点事,发完言就得离开。你先替我好好招待那些中国客人。正在变绿灯,我开车了,咱们一会见。”说完,老I挂断了车载电话。
他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此刻给那个朋友打电话呢?还是再等一会,再等一会,不过到会场之前,一定要打电话。
##第一章音乐节第2节
老I的夫人生前给他留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在瑞士银行任职,目前被公司派往香港工作。老I开的这辆车便是大女儿送给他的53岁生日礼物。大女儿说中国的比亚迪刚生产出了一款型号“秦”LDM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很好很省油,加满一箱油正常驾驶状态下能续航2000多公里。大女儿鼓励他体验体验中国的这款神奇产品,告诉他中国工程师很可能是在发动机里安装了滴灌设备,比他搞的还先进。然后直接在网上下订单,中国厂家很快用快递将车寄到了雷伊姆。
清晨5点30分。
车开到了第二个路口。
以色列这一带没有设置十字交叉路口,用两个“丁字”替代一个十字。232号路在这里先通过一条铁路,然后与34号路相交,最后向右错开约100米,继续向前伸展而去。
老I发现自己这边的转角处,建了一个警务房,交替闪着红蓝两种颜色的警灯。以色列很多重要路口,都设有这种警务房。底座是钢筋混凝土,四面选用超厚钢板,各个角度都开有射击孔。防弹玻璃不但厚,而且是镀膜的,从里面能清晰地看到外面,外面却看不到里面。房顶开天窗,有胸墙和沙袋,好方便使用机枪、***、迫击炮等杀伤力更大一些的武器。技术升级之后的警务房,更装备了可以远程操控的机枪。警务房一般无人值守,但里面配备充足的食物、饮用水,为巡逻警员在遇到暴力袭击时提供一处安全的堡垒。一辆警车停在警务房门口,但没有亮警灯。可能是值夜班的警员在里面小憩。
老I的车右转,上了34号路,然后变线,准备左转。
这回运气不错,前面左转信号灯是绿色,而且刚刚变绿,他微微加大油门向前开去。
变线时,对面刚好有一辆中型货车,和自己一样,从232号路那边右转过来,变线,准备左转,继续上232号路。车速正常,甚至比自己还要慢一些,应该是赶夜路给城镇配送生活物资的物流车辆。两车交会,看到对面早早地就把远光灯礼貌地关掉,老I也关掉了远光灯,然后轻轻地按了一下喇叭,既是在这安息日的清晨,向依然在努力工作的对方打招呼,又是表达自己的敬意。
比亚迪刚开始左转,还没有转到一半,突然,老I的余光瞟见34号路上,远方有一辆老款奔驰轿车,从自己的右面,正横向猛冲过来,一眨眼就到了眼前。
“我的上帝啊!”他惊得浑身汗毛一下子都竖立起来,毛孔里渗出冷汗。
随后,三辆车合奏了一曲刹车交响乐。音调非常高,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公路上,在万籁俱寂的清晨,异常刺耳、凄惨。交响乐的尾声,是“砰”“砰”两个碰撞音,第一声很小,第二声很低,听起来还算和谐。奔驰车的车尾先与比亚迪的车头蹭了一下,车身开始向右飘移,撞到护栏后弹回来,又撞向货车。所幸货车开的慢,刚开始左转,车身还基本是纵向。这样,奔驰车横着撞向货车外侧,再次被弹开,差不多又撞到护栏的时候,才停了下来。
三个司机显然受了惊吓,各自坐在自己的驾驶室里平息着狂乱的心跳。三辆车都撞的熄了火,只有车灯睁着发呆的大眼,比亚迪一只眼已经被撞瞎了。四周重归宁静,而且是更宁静。老I感觉自己的耳朵,能听见心跳,能听见音乐节的喧闹。
大约5分钟后,警务房的门突然打开,又迅速关上。一个高个子警员,敏捷地闪了出来,然后弯着腰,十分警觉地保持着低姿,一点一点接近三辆事故车。他右手持枪,左手托着右手手腕。
“都下车!下车!”高个子警员大声命令。停了一会儿,见车上的人都没有反应,他只是微微点了一下头,向身后的警务房那边发出信号,眼睛并没有移开车辆。警务房顶的探照灯,于是“嘣”地一声打开,路口顿时一片雪亮,刺的老I睁不开眼睛。
“都下车!否则我开枪了!”警务房顶的高音喇叭,传出了高个子警员的第二次命令。他通过无线耳麦,将自己的声音,用大功率高音喇叭,压迫到每个人的耳膜上,震得老I耳朵疼。
在警员要鸣枪示警的最后时刻,老I看到货车司机打开车门,慢慢爬出驾驶室,高高地举着双手,面对着警员,用一只手略微地挡着探照灯刺眼的灯光。老I和奔驰车司机几乎同时下了车,自己朝那警员摊开了双手,而不是高高举着。奔驰车司机更是不慌不忙,先朝警员撇了一眼,然后用一只手慢慢地从后排座位上,取出帽子,戴上;用另一只手捋了捋鬓发,还对着反光镜照了照,觉得满意之后,才转过身,背着探照灯光,合上眼皮,默默地站着,嘴里开始含含糊糊地说着什么。
根据多年的出警经验,高个子警员迅速评估了三个人的危险等级,然后先是命令老I和奔驰车司机原地站着别动,手枪的枪口一直对着货车司机。接下来他用左手在那司机身上摸了一遍,发现没有异常后,命令对方转过身去,自己熟练地掏出手铐将对方的双手从后面拷住,这才把手枪关了保险,插入枪套,最后再次用两只手,将货车司机前前后后又非常仔细地搜查了一遍。
“蹲下!”警员对货车司机命令。
高个子警员朝警务房那边摆了摆手,示意已经安全,然后掏出了随身携带的案件记录本。过了一会儿,探照灯熄灭了,四周又恢复成清晨的样子。视力正常后,老I看见远处沙漠上方的天,又亮了一些。
“都说说吧,你们怎么回事。”高个子警员一边友好地微笑着说,一边在本子上开始填写着诸如时间、地点等案件的基本信息,还抄下了三辆车的车牌号。
可是没人响应他。
“怎么都不讲话?你们有人受伤么?”高个子警员用关切的目光,从老I开始询问,然后是奔驰车司机,最后还看了看货车司机。
大约一分钟后,奔驰车司机率先打破了沉默。
“你为什么给他戴手铐?干脆你给我也戴上手铐吧。”他一边说,一边向高个子警员伸出了双手,还握成拳头示威。
场面一下子僵住了。
老I敏感地注意到,那警员显然换上了另外一副笑容,刚才是轻松、关切,现在肯定不是了。是为缓解尴尬气氛的笑吗?好像也不是。
只有警员知道,自己是对自己无奈地笑。他突然默默地哼唱起一首最近刚从中国传来的歌:
“我知道你最近很累,是那种看不见说不出的疲惫。”
“不知何处寻求个安慰,只好夜里独自喝上几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