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印光法师文钞多少字 >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5页)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5页)

好!我们再回归到印祖的原文,第四十二面,最后印祖引用《金刚经》做一个印证。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这一段是用《金刚经》来总结前面的一段文。印祖就是为了使令我们生起信心就引证。他说《金刚经》说:「若有人」,有一个人,这个人是受持了《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金刚般若,这智慧像金刚一样,破除一切的颠倒。这种智慧是一种大功德的境界,一切的波罗蜜,以智慧波罗蜜为第一。这种尊贵的波罗蜜生起,应该受到人家的尊重,但是他不是,「为人轻贱」。这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凡夫眼光:哎呀!他这个人受了《金刚经》,结果没有得到可乐果报,结果人家反而嘲笑他、讥讽他。这表示呢,「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他修了这个波罗蜜的善法,结果被人家轻贱,就是他先前有罪业,应该到三恶道去的,但是「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因为他这种金刚般若,这种善法到他的心中,把他的恶业给逼出来,使令这个恶业就提前消灭。消灭以后,他所受持的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这种殊胜的善根,就能够引导他未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罪业消灭,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讲「转变由心」之义,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是说明业由心生,但是业也是由心而转,业由心转。佛法的理论是说,这一切的罪业,是我们这一念心生起的。但是你也不能够把这一念心消灭。为什么呢?这一切的功德,也是你这一念生起,这整个关键,就在迷、或者是悟。佛法讲不二法门,离开你这一念妄想,没有真如佛性,离开你的无明妄想,没有真如佛性。你应该用清净的正法,来熏习你的妄想,它就能够慢慢的转成真如。你要像外道修无想定,把这个妄想给息灭,你也不能生起功德,就一滩死水。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修行要知道消息,这讲转变由心。

好,我们再看丙三的结劝,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丙三、结劝

念佛虽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损人利己之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之行。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复康寄遥书—

好,我们加以说明,这一段是一个结劝。

念佛,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来专一的、相续的来忆持这一句的万德洪名,当然念念之中,能够消除我们过去的罪业。但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你所持的这个佛号是万德洪名,但是你能持的这一念心要注意,它也是关键!你能持的这一念心,有颠倒的情况,也不可能跟佛号相应。

怎么才能够跟这个佛号相应呢?这下面讲出一个标准。

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就是你要能够对这种罪业生大惭愧,对未来的果报生大怖畏。这种对于黑业的惭愧,对于不可乐果报的怖畏,来转众生损人利己之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之行。这等于是发菩提心,把保护自我的这种无明、自私自利的心,变成普利众生的大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生起有什么好处呢?

则你在念佛当中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所以我们能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你在菩提心当中,把佛号现出来,那是念念光明的境界,或者是宿业,或者现业,都能够消灭净尽。

所以,虽然我们前面强调这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但是你能念的这一念心要注意,你要跟菩提心相应。这说明消灭业障的一个关键,就是你是不是能够发起菩提心。

这业力,假设得果报以后,就是不容易转,但是它还没有得果报,它蕴藏在第八识的深处的时候,是可以转的。透过你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业力会有所变化。

我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是出在智者大师的传记里面。

它说:智者大师是在隋朝的时候出生。智者大师的父亲是一个做官的,因为当时动乱,这个隋朝的皇帝,可能过去的福报比较不是很深厚。就是一般的皇帝,都做没多久就被推翻,就是战乱很多。他父亲也是在战乱当中,父、母亲都死亡。死亡了以后,智者大师跟他哥哥叫陈针,两个人是十岁左右,就被他父亲的一个好朋友给收留了。他父亲的好朋友,把他们养到长大以后,这个智者大师就出家,他哥哥就去从军,作军人。

智者大师的出家,是在果愿寺,是一个小道场,他拜的师父叫法续法师。智者大师出家的时候,他的师父就叫他去种田,他就去种田。晚上他就在图书馆看书,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把很多的经论都背下来,但是他师父的道场,是一个小道场,他师父也没有发现这个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师父有一个同参,叫做慧旷律师,这个人影响智者大师太大,这个慧旷律师他有一次到果愿寺去,就发现这个小沙弥与众不同,他跟他谈了以后,发现智者大师这个人记忆力好,智慧也超人,就跟他师父说,这个人是法门龙象,不是你能够栽培的,你要把他给布施出来。有些人他就把自己的徒弟给占住,他师父不是!就是布施出去。

慧旷律师就带着智者大师先到他的道场去,他先为他讲戒律,还有讲一些方等经论,那个时候,他就对大乘佛法有一点基础。后来慧旷律师觉得他已经不能再教他以后,所以这个善知识也是不可思议,他不能教他,他也不占有他,送他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一看到他以后,他说:我们过去同在释迦牟尼佛听闻《法华经》,现在又见面。所以智者大师也是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慧思禅师就为他讲《四安乐行品》,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身、口、意、誓愿,就叫他修「法华三昧」。他在三七日当中,就证得旋陀罗尼,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就是圆五品,五品观行位,这个随喜、读诵、为人演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品旋陀罗尼。

这个时候,他就到瓦官寺去,慧思禅师就请智者大师讲《法华玄义》,就是九旬谈妙,解释经题,讲《妙华莲华经》,讲这个妙字,讲九十天,所以这个人,开智慧的人,那个思路是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不是讲智者大师,讲他哥哥。他哥哥去当兵。当了兵的时候,因为战乱也立了很多功劳,他就做到参军,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官,参军。那个时候,他哥哥也差不多是中年了。这个军人的世界,多少带一点杀业,内心当中,多多少少都累积一点罪业,杀业。他哥哥在中年的时候,突然间觉得身体不舒服。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他是总觉得自己身体的体力,传记上说,就像泉水一天一天的干枯一样。那个体力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去检查,检查不出来。他有一天就到菜市场,就类似我们讲到夜市去,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叫李铁嘴。这个李铁嘴一看到他的时候说:「先生,你的相貌里面,死相现前,你的生命活不到一个月。」他哥哥陈针说:「那这个事情是不是能够改呢?」这个算命先生再仔细一看说:「对不起!你这个死相特别的坚固明显,没办法改变,你绝对活不了一个月。」

他哥哥听了以后半信半疑,但是他回去以后,的确觉得生命之泉不断干枯,后来他就相信,就把这个参军的职位给辞掉。辞掉以后呢,他就想到他弟弟,这弟弟在瓦官寺,那个时候智者大师出名了,就去找他弟弟。找弟弟说:「算命说我这个死相现前,这件事情定业不能转变,我想见你一面。」智者大师就为他说这个忏法,他讲方等忏法,并没有明显说是什么忏法。他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情都是因缘生的,都可以改变,为他说方等忏法。然后为他说《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就是小止观。小止观是为他哥哥说的。他哥哥就在那个地方,一方面修忏;一方面修小止观,这个小止观主要就是修空观。在那个地方修了三个多月,没有死掉。

出来以后,他又去找那个李铁嘴。这个李铁嘴看到他就问这个陈居士说:「你是不是修了什么大的阴德呢?」说:「没有,我就在修忏、修空观。」他说:「你那个死相消除掉了。」后来他哥哥又活了十五年。

所以这个世间上的罪业,是可以改变的,你看这个算命先生说,他已经死相现前了,都可以转变,死亡都能够转变了,何况是其它的罪业。不过这个问题就是,你的内心是不是能够真实的觉悟,问题在这个地方。

就是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你从这个颠倒的无明,发动的业力,去创造一个杂染的识。你如果能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你能够内心当中,有这个智慧的光明,折损一分的无明,就折损一分的有漏的业力,也就折损了一分的杂染的阿赖耶。就是你从十二因缘的观察,可以知道这个业是可以转变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够「无明灭」。无明一灭,后面都灭,就是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灭;老灭,则死灭;死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而这整个关键,就是你内心是不是能够生起光明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说你知道这件事情,而是你要有胜解,这个胜解是很重要,在我们凡夫位,达到胜解行地很重要。

我们在改变烦恼跟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承认它有很强大的势力,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够完全把罪业、烦恼给消灭。但是因为你有正知见的因素,你有要改变它的心,你从现在开始,你的生命就开始变化,你的生命是趣向于可乐、趣向于光明。就是你从现在开始,你的生命体就转变,不是马上能够转变,但是你的正见跟愿力,它引导你慢慢转变,你要是一个没有正见的人,那永远没希望。

当然这个转变由心,它也是有理观跟事修,都必须要配合。就理观上,我们主要是四念处,还有念佛;但是事修上也要注意,也应该配合拜忏、念佛、持咒,种种的加行,都是有需要的。

就是你的「事」不要去碍「理」;「理」也不要碍「事」,有理观、有事修;有事修、有理观。我们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但是我们也是老老实实的去拜忏,就是这样子,也是去拜佛,但是我们知道罪性本空。你知道罪性本空,你在拜佛的时候,这个消灭恶业的力量就很大;你认为这个罪性是有的时候,你同样拜一个佛,你消灭的罪业就比较慢。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能够帮助你的事修,这两个是要互相配合。

它是一个助行,能够帮助我们的信愿持名,能够很容易的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一个助行。不过这当然是点点滴滴的功夫。就是我们的目标确定,方法也正确,但是你也不要急躁。就是今天拜佛,明天也拜佛,你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相信你每一个点点滴滴的佛号,你相信你每一个礼拜,对你的生命都有增上,你相信就好。

有些人就是急,你是不是告诉我一个最快的方法,能够成佛?没有这回事情,世界上没有这回事情,就是点点滴滴嘛,你今天做定课,明天做定课。

所以这个修行,我们了解宇宙间的真理,你不要急,你好好的去积功累德,这个功德是少不了你的,跑不掉的,你就是老老实实的礼拜、修福;修福、礼拜。你整个生命当中,罪业就慢慢的消灭,功德就慢慢的增长,等到有一天,它自然就出现。就是深信因果,不要急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