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印光法师文钞多少字 >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4页)

第10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4页)

这个就是布施,用财物来布施一切众生,修持福报。

以上的七个都是属于福德之善,这以下讲智慧,福德还是不够应该要智慧。

第八「护持正法」。

我们应该思惟宇宙人生,众生的苦恼,主要是来自于他心中的无明。他为什么造恶业呢?因为他没有智慧,所以这个佛法的真理就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要「护持正法」。不过这个「护持正法」,在律上它是分两类:第一个是属于外护;第二个是内护。假设你是一个居士,你的「护持正法」就是外护,你盖一间道场,就是一些布置道场环境的,把这个环境布置好,来听闻佛法,这个都是外护。出家人就是内护,你能够有闻、思、修三种智慧来弘扬佛法,就是内护。不管是外护、内护,都是「护持正法」,使令正法能够久住,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

前面的是对法的尊重,这个是对人,对这个父母师长。《了凡四训》说这个就是最关乎阴德的事情,要能够尊重,这个都属于智慧的资粮。

第十「爱惜物命」

是属于慈悲。「爱惜物命」在《了凡四训》提出了有四种动物是不能吃的:

第一个、闻杀不食。就是在杀的时候,你听到牠这种哀嚎的声音,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闻杀不食。

第二个、见杀不食。你亲眼看到牠被杀,这个东西你不应该吃。

第三个、专为我杀不食,这个动物牠是专为我杀的,你也不应该吃。

第四个自养者不食,这个动物是你从小到大你把牠养大的,你也不应该吃牠,伤害慈悲心。

《了凡四训》这讲到四种不食,前面的三个是通佛法的三净肉,是相通的,第四个是儒家专有的。不过它讲得有道理,你从小把牠养大,你把牠杀死,这件事情的确是会伤慈悲心的,这个就是慈悲之善。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修善法有这十个项目。

第三个「谦德」。

这个「谦德」是说,你能够从前面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的生命就转变了,你这个人是有资粮的人。有资粮的人,你就要小心,要谦虚一点,使令你这个功德不断的增长广大,一个没有谦卑的人,很可能会折损你前面辛苦所积集的资粮。我们看它的内涵。

(三)谦德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

好,我们分三段,第一段是总标。「趋吉避凶,断然由我」。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一些可乐的吉祥果报,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凶恶的不可乐果报。这件事情是谁决定呢?「断然由我」,就完全是我们的心作主。你是起善心、起恶心,这是一个主宰者,应该怎么存心呢?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我们这个存心,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制行这个「制」就是勉强。这的确,我们在净罪集资,是违背我们过去的思想,违背我们过去的行为。要照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性,我们的心是应该要起烦恼,要造恶业,这件事情会很自然。但是不是!要勉强自己要起善念、修善法。所以这个「制」就是勉强自己,刚开始要勉强自己,思惟善业的功德,思惟恶业的过失。「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就是我们不要去违背这个因果的法则。

「虚心屈己」。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就是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我这个还不够,我的恶业还断的不够,我的善法还积的不够,保持一个谦卑的心。屈己,就是事事要迁就他人,待人处事这个「我」不要太大,使令这个「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才有「受福之基」。就是保持一个谦卑、屈己之心。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道理。因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一个骄慢的人,他绝对不是一个远大的法器,就是你这个器太小。太小,你「纵发亦无受用」,就算你一时能够发达,但是你也不可能成就长久的功德。你稍微忏除一点的罪障,稍微积集一点资粮,这个「我」就生起来骄慢,看这些人谁都不如我,这样子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

所以第三个结劝。「稍有见识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冶也!」一个有胸襟的人,有广大心量,要成就无上菩提的人,你不应该狭小的,排斥这种广大的福德,就是要有谦卑的心。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下手处,就是我们要无我,无我所,也的确是有点困难,「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一开始达不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起码你在修善法的时候,把这个「我」压低一点、谦卑一点,以大众的利益为着想,这样子是踏出第一步。修无我观之前,把这个「我」降低一点,这倒是一个下手处,谦卑一点,「谦受益,满招损」,这样子我们是受益的。

好,我们再看第三个「结示罪灭之相」。前面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我们怎么知道罪业有改变呢?这以下也讲出了这个改变的八种相状。

附表十——[转变由心]

参、结示罪灭之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

—糅和《了凡四讯》—

这以下就讲出八种相状。先看第一个「或觉心神恬旷」。这个「恬」就是舒适,内心感到很舒适。这个「旷」就是很开阔,本来我以前的胸量感到很狭隘,现在开阔了,本来这件事情我是不能包容他的,现在我可以包容,就是这个人的内心舒适、开阔。这个人有功德的相状表现出来,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可以从内心的状态判断出来,这个人是有大功德的。

「或觉智慧顿开」。这以前我听法师说法、看经典,看不懂,但是现在是看出一个消息,知道了消息,这个也是好现象。「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就是这个「冗踏」就是繁琐杂乱。我过去是非常不耐烦的,一点点杂乱的事情,我就不能够容忍。但是现在不是,现在能够比较安详了,碰到这种繁琐杂乱的境界现前,你心中能够「触念皆通」,心中还是保持非常平静,这个就是你心中有功德的相状,罪业消除了。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看到过去的怨家,过去本来是要生气的。可是现在不但不生气,还能够对他生慈悲心,这个也是功德相状,就是你的内心有大功德,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或梦吐黑物」。这作梦的时候,梦到你吐出很多的脏东西。密宗说,你在梦中梦到洗澡,这也是好事情,用这个干净的水,把身体洗干净,这也是罪过消灭的一种相状。

「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蕅益大师的传记说,他在出家之前,曾经梦到颜渊,跟颜渊讨论儒家的思想,这个都是好现象。世间的圣人、贤人能够梦到。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讲感应道交,就是有一个法界众生会跟你通消息,你内心的境界,一定要跟他相应。所以你经常梦到一些鬼神,你自己也应该检讨,你的内心跟他的状态很接近,也是感应道交,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梦里面,判断内心的状态。

「或梦飞步太虚」。这个就是你的四大,这个粗重性消除了,感到有一种轻安。在佛法上说,我们这个果报愈增上,这个四大是愈轻安的。愈低的法界,那个果报,那个四大是愈沉重。所以你要是作梦梦到你从上面掉下去,从山上掉下去,这就不是好事情,沉重。你要梦到你的身体是「飞步太虚」,这是一种功德的相状。

「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这个就是碰到三宝,梦到这种三宝,比前面梦到往圣先贤更高深。一个人能够梦到佛、法、僧三宝,这个人起码是出离心生起来,要不然就是菩提心,否则你很难梦到三宝的。

这以上的「种种胜事」,都表示你的罪过消灭的相状,这个是可以判断,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功德要出现之前,它就有一个消息出现,你可以知道的,这个是讲到罪灭相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