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学哪些事情可以加学分 > 第23章 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第2页)

第23章 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第2页)

从讲师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副研究员,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这期间,你得平衡科研、教学(或项目)和生活,很多人每天泡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周末也不休息,甚至要熬夜改论文、写项目申请书。

而且竞争特别激烈。比如某985高校的物理系,2022年有12位讲师申报副教授,最后只评上了3位;某中科院研究所,10位助理研究员申报副研究员,只通过了2位。“不是大家不优秀,而是名额太少,要求太高,有时候两个人的成果都不错,但只能选一个,就看谁的‘亮点’更突出。”一位参与评审的教授说。

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遇到“瓶颈期”:比如论文投了好几次都被拒,项目申报了几次都没中,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走学术路。但只要熬过去,迈过这道坎,就意味着你从“学术新手”变成了“学术骨干”,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能独立带团队,在领域内也有了初步的知名度。

四、冲刺“正高级”:从“做研究”到“领方向”,成为学科里的“资深玩家”

如果说“副高级”是“学术骨干”,那“正高级”(教授研究员)就是“学术带头人”。从副教授副研究员到教授研究员,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步不再只看“数量”,更看“质量”;不再只看“完成研究”,更看“引领研究”。

评“正高”的核心:“得有‘标志性成果’,能引领学科方向”

评教授研究员,论文和项目依然重要,但要求完全不同了:

1。论文:“不看‘数量’,看‘影响力’”

以前评副高,可能3-5篇核心论文就够了;但评教授,哪怕你有10篇普通核心论文,不如1篇“有影响力的标志性论文”。比如“ESI高被引论文”(在本领域被引用次数特别多,被同行广泛认可的论文)、“热点论文”(最近一段时间被引用次数激增,代表领域内研究热点的论文),或者发表在“本领域顶刊的综述论文”(能总结领域现状、指出未来方向的论文)。

张教授是某高校材料学院的副教授,评教授时,他之前发了10多篇SCI论文,但评审专家说“缺乏亮点”。后来他带领团队攻关,解决了“新型储能材料的稳定性问题”——这个问题是行业内的“卡脖子”难题,论文发表在材料领域的顶刊《AdvancedEnergyMaterials》上,还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凭借这篇论文,再加上主持的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第二年就顺利评上了教授。“评教授,关键是你得做‘别人没做过,或者没做好的研究’——你的成果得能给行业带来影响,让同行记住你。”张教授说。

2。项目:“不看‘参与’,看‘主持重大项目’”

评副高时,主持一个“青年项目”就不错了;但评教授,得能主持“重大项目”——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给成熟科研人员的项目,资助金额更高,要求也更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通常由多个单位合作,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就是核心),或者“省部级重大专项”。

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这些项目不仅资助金额高(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金额可能上千万),而且要求你能带领一个团队,协调多个单位,解决复杂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比如某高校的李教授,主持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带领10个单位的20多位科研人员一起攻关,花了5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了国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这个项目不仅让他评上了教授,还让他在行业内成为了“知名专家”。

3。人才培养与学术影响力:“得能‘带队伍’,能‘发声’”

评教授研究员,还得看你能不能“培养人才”——比如带出来的博士生、硕士生有没有优秀的成果(比如发表顶刊论文、拿到国家级奖项),有没有进入行业内的重要岗位。

同时,你还得有“学术影响力”——比如在学术团体里担任职务(如中国化学会理事、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核心期刊的编委或主编,组织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甚至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只有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才能收到邀请)。

4、这一步需要多久?——“5-8年甚至更久”,有人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从副教授副研究员到教授研究员,通常需要5-8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很多人评了两三次都没成功,就是因为“标志性成果不够”,或者“学术影响力不足”。

比如某中科院研究所的陈副研究员,50多岁了还在评研究员——他发了不少论文,也参与过国家级项目,但没有主持过重大项目,也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成果,“每次评审都差一点,但就是跨不过去”。陈副研究员说:“评教授研究员,有时候不仅要努力,还得有‘机遇’——比如刚好遇到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刚好你的团队能抓住机会。”

但一旦评上教授研究员,就意味着你成了“学科里的资深玩家”——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能拿到更多的科研资源,能决定团队的研究方向,甚至能影响整个学科的发展。这时候,你才算真正站在了“冲击院士的起点线”上。

5、站在冲击院士的“起点线”:教授研究员之后,还要迈过“天堑”

很多人以为,评上教授研究员,离院士就不远了——但其实,这只是“起点”。从教授研究员到院士,中间隔着一道“天堑”——院士选拔的核心,是“学术成就的开创性”和“行业贡献的突破性”,这不是靠“积累”就能达到的,需要“原创性”和“引领性”。

五、院士选拔的“硬杠杠”:得有“拿得出手的重大成就”

不管是中科院院士(侧重基础研究)还是工程院院士(侧重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选拔时最看重的就是“重大成就”:

1。基础研究领域:得有“原创性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如果是做基础研究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你得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比如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发明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这个成果得“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比如中科院的赵院士,他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深耕了30年,提出了“新型量子纠缠态”的理论,还开发了一套“量子调控的实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被全球20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应用和应用,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发展。他45岁时就评上了教授,52岁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的成果不是‘小改进’,而是‘从0到1’的突破,这是院士选拔最看重的。”赵院士说。

2。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领域:得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有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如果是做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比如工程、材料、医学、农业等),你得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或者“行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而且成果得有“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比如工程院的王院士,他在“高铁轴承”领域做了20多年研究——以前我国的高铁轴承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还容易被“卡脖子”。王院士带领团队攻关,研发出了“国产高铁轴承”,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让高铁轴承的成本降低了30%,每年为国家节省几十亿元。这个成果不仅解决了国家战略需求,还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他58随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六、院士选拔的“流程”:比你想象的更严苛

除了有重大成就,院士选拔的流程也非常严苛,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