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天圣年间,西洛有个穷书生叫杨舜俞。这杨生家境贫寒,却生得眉清目秀,腹有诗书。那年深秋,他带着书童去蔡州探亲,走到凤凰坡时,日头已经偏西。
“公子,前面就是凤凰坡了,听说这一带常有鬼怪出没,不如找个地方投宿吧。”书童小李牵着马,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
杨舜俞却不以为然,他拍了拍腰间的剑,笑道:“朗朗乾坤,哪来的鬼怪?再说了,我杨舜俞堂堂七尺男儿,还怕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成?”
两人又走了二十多里,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四周一片漆黑,只有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杨舜俞这才有些后悔,可又不好意思回头。就在这时,他看到远处有一点灯光,像是黑暗中的一颗星星。
“小李,你看那边有灯光,咱们过去看看。”杨舜俞指着灯光的方向说道。
两人催马前行,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所茅屋。茅屋周围杂草丛生,没有邻居。杨舜俞下马敲门,过了好一会儿,门才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苍白的脸。
“谁呀?”一个女子的声音传来。
“在下杨舜俞,旅途迷路,想借宿一晚,还望姑娘行个方便。”杨舜俞作揖说道。
女子犹豫了一下,说道:“我一人独居,屋子狭小,怕是容不下两位。”
杨舜俞再次恳求,女子这才让他们进了门。屋里果然很小,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再无他物。一盏孤灯在桌上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女子背对灯光,坐在床边,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但依然能看出她的身材窈窕。
杨舜俞仔细打量着女子,只见她面容姣好,却带着几分憔悴。他忍不住问道:“姑娘为何独自住在这荒郊野外?”
女子叹了口气,说道:“君子见问,不敢隐瞒。我本是越州人,姓于。当年有个青年将军到越州出使,我见他一表人才,便跟着他来到了中土。没想到途中遭遇战乱,将军战死,我也流落至此。”
杨舜俞同情地说道:“姑娘真是命苦。如今世道太平,姑娘为何不回越州老家?”
女子苦笑道:“我何尝不想回去?只是路途遥远,又身无分文,实在是有心无力。”
两人聊了一会儿,杨舜俞见女子谈吐不俗,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感。他试探着问道:“姑娘可曾读过书?”
女子点点头,说道:“略通文墨。”
杨舜俞大喜,说道:“那太好了,我这里有一首诗,想请姑娘指教。”
说着,他便吟诵起自己新作的诗来。女子听后,也即兴和了一首。两人一来一往,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时候不早了,姑娘早些休息吧。”杨舜俞说道。
女子点点头,说道:“杨公子也早些休息。”
说完,她便转身背对着杨舜俞,坐在床边。杨舜俞躺在地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望着女子的背影,心中泛起一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