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心动了。他望着墙上的星图,想起书中所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语,终于收拾行囊,踏上了赴京之路。
汴梁城里,车水马龙,繁华远超张华想象。他找了家最便宜的客栈住下,每日里到国子监外听学,等待考试之日。这日傍晚,他路过一家茶楼,忽听里面有人高谈阔论:“当今皇上欲疏浚黄河故道,可众大臣各执一词,竟拿不出个万全之策……”
张华心中一动,想起《青囊天笈》中卷有“治水当顺水性,筑堤不如疏渠”之论,便忍不住走进茶楼,向那说话之人一揖到地:“在下有一言,或可助大人解忧。”
众人转头望去,见是个衣着寒酸的书生,不由哄笑起来。唯有坐在首座的一位紫袍老者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小友且说。”
张华定了定神,将书中治水之法娓娓道来。他从黄河水势讲到泥沙淤积,从地形走势说到堤坝建造,直说得众人目瞪口呆。紫袍老者听得频频点头,待张华说完,他起身握住张华的手:“老夫乃工部尚书王大人,小友大才,明日可随老夫面圣!”
次日,张华在金銮殿上从容奏对,将治水之策讲得头头是道。元成宗龙颜大悦,当场擢他为屯田员外郎,命他随王尚书前往黄河沿岸,主持疏浚工程。
此后数月,张华风餐露宿,日夜督工。他按照书中所授,在关键河段修建分水闸,又组织百姓沿堤种植固沙植物。当春风再次吹绿河岸时,黄河故道已焕然一新,两岸农田得到灌溉,百姓安居乐业。
消息传回朝廷,元成宗大喜,下旨擢升张华为户部侍郎。一时间,张华成了汴梁城里的传奇人物,达官贵人争相宴请,文人雅士奉为座上宾。但张华始终保持谦逊,每日退朝后仍闭门研读《青囊天笈》,从未有半分懈怠。
这日,张华正在书房批注公文,忽有仆人来报:“大人,门外有个跛足老妇,说有急事求见。”
张华忙放下笔:“快请进来。”
老妇拄着拐杖走进来,甫一见面,便泪如雨下:“张大人,救救我们吧!”
原来,老妇家住陈州,近日当地闹起了蝗灾。那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庄稼树叶皆被啃食殆尽。官府虽组织百姓灭蝗,却收效甚微,如今百姓已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张华听罢,心中大恸。他想起《青囊天笈》下卷有“虫灾必因阴阳失衡,当以火攻之,辅以药饵”之法,便连夜进宫面圣,恳请前往陈州赈灾。
元成宗见他言辞恳切,遂命他为钦差大臣,携御赐银粮前往陈州。
抵达陈州时,张华所见之景令他心如刀割。田野里光秃秃一片,树皮被啃得干干净净,路边不时可见饿死的百姓。他当即下令开仓放粮,又召集当地乡绅,晓以利害,让他们拿出囤积的粮食。待百姓暂时安定下来,他便着手实施灭蝗之策。
根据书中记载,张华让人在田间地头搭建无数柴堆,待黄昏时分,蝗虫归巢之际,点燃柴堆。一时间,陈州大地火光冲天,蝗虫纷纷扑向火焰,被烧得噼里啪啦作响。他又让人将艾草、硫磺等物熬成药汁,喷洒在田间地头,以绝蝗虫后患。
七日之后,蝗灾终于平息。百姓们跪在地上,哭着感谢上天派来救星。张华望着他们满是污垢的脸庞,想起自己在破窑中挨饿受冻的日子,不禁潸然泪下。他深知,自己能有今日,全赖那卷《青囊天笈》,更赖仙人的点化。
然而,树大招风。张华的连连升迁早已引起朝中权臣的嫉妒。这日,他正在户部衙门理事,忽有锦衣卫闯入,将他拿下。原来,有御史弹劾他“私通妖人,所着奇书乃妖言惑众之物”。
张华被打入大牢,受尽酷刑,但他始终不肯承认莫须有的罪名。他知道,自己若松口,不仅辜负了仙人的期望,更会让天下寒门学子寒心。
就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一日深夜,牢中忽然金光闪现。张华抬头望去,竟见那赠书的老者正含笑立于面前。
“先生!”张华又惊又喜,挣扎着要起身行礼。
老者摆摆手:“不必多礼。小友可还记得当日赠书时,老夫说过的话?”
张华含泪点头:“先生曾言,望晚生善加运用此书,莫负所托。”
老者抚掌笑道:“善哉!善哉!你虽身处逆境,却未失本心,可见已悟得书中真意。”说罢,老者伸手一指,张华腰间的《青囊天笈》忽然飞出,在空中化作万道金光,“此书乃上古神器,本为考验人心所设。今见你用它济世安民,功德圆满,便将它收归仙府吧。”
张华望着空中的金光,心中虽有不舍,却也释然。他知道,真正的学问早已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任谁也夺不走。
“小友切记,”老者的声音渐渐远去,“天道轮回,唯德不孤。你且耐心等候,自有出头之日。”
三日后,元成宗亲自到牢中探望张华。原来,就在张华入狱当晚,宫中忽然降下祥瑞,一道金光直冲北斗,钦天监奏称“有贤臣蒙冤,天象示警”。元成宗这才彻查此案,发现竟是权臣作祟,遂将一干人等革职查办。
张华官复原职,又被委以重任。此后数十年,他始终牢记仙人教诲,清廉为官,造福百姓。当他两鬓斑白时,曾回到杨槐村,在那株古槐树下建了一座学堂,取名“琅嬛书院”,专门收留寒门学子。每当有学子问起他的奇遇,他总是含笑摇头:“哪有什么仙人奇书?不过是天道酬勤,人心向善罢了。”
据说,每当月朗星稀之夜,有人曾在古槐树下看见一位鹤发老者的身影,正与一位青衫书生相对而坐,谈笑声中,似有玉简翻动之声隐隐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