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卒同心,共复华夏故疆;愿子孙贤明,勿负天命民望。”
李骁重重的声音落下,远处顿时响起了齐声的欢呼。
“大明万岁~”
“大明万岁~”
战刀出鞘的脆响刺破晨雾,与百姓的欢呼汇成洪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骤然响起,从祭天台蔓延至金山脚下,再传向远方的龙城。
秦大妮挣扎着想要起身,萧燕燕连忙扶住她,婆媳二人相视而笑,眼中皆是泪光。
晨光渐盛,青铜鼎的烟气与山雾交融,将整个祭天台笼罩在一片神圣的光晕中。
李骁站在高台之上,望着脚下的万里江山,望着眼前的文武群臣,望着身后的妻儿亲人,心中忽然无比安定。
“诸卿平身。”
他的声音比读祭文时更显浑厚,带着历经十载征伐沉淀的力量:“今日之荣,非朕一人之功。”
李东江率先起身,甲叶碰撞声打破寂静:“陛下承天应命,方有今日盛世。”
“盛世尚远。”
李骁轻轻摇头,目光扫过台下肃立的群臣:“方才祭文所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过是未竟之业。”
“这声‘万岁’,朕今日受了,但要配得上这称呼,需得让汉地百姓有耕牛,漠北牧民有毡房,西域商旅有坦途,这才是大明该有的样子。”
“陛下圣明!”
华夏一千四百三十三年,武泰元年,十月初一。
大明,自此开国。
这声宣告,随着朝阳的金光,随着鼎中的青烟,随着百姓的欢呼,永远镌刻在了日月山河之间。
金山祭天大典,是称帝环节中最庄严神圣的一步,但还有其他很多环节需要进行。
銮驾队伍在大队武卫禁军的护卫下,以及无数百姓们的山呼中,沿金山古道缓缓下行。
武卫禁军的“明”字大旗在前引路,李东江、瘦猴等将领按左右护驾,顾自忠、张兴华等文臣紧随其后。
到了傍晚,銮驾返回龙城皇宫,也就是由原本的秦王府改建所成。
第二日,巳时正,承天门内传来三声净鞭响。
“陛下升殿~”
内侍的唱礼声落下,李骁稳步踏上奉天殿的丹陛。
当他在盘龙宝座上坐定,殿外再次响起三响净鞭,百官与使臣同时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撞在殿内的盘龙柱上,久久回荡。
李骁却是呵呵一笑:“都是老熟人,不必这么拘礼。”
众人会心的一笑,虽然李骁当了皇帝,但宛若还是当年与他们围坐沙盘前,常常踩着凳子画图,哪有半分君臣拘谨。
但是君臣之礼不可废,还是要注意一些的。
接下来,就是走正式流程了。
很快,新任礼部尚书张兴华出列,手捧黄绸裹着的贺表躬身上前:“臣张兴华,谨代表文武百官及四夷使臣,恭呈贺表。”
内侍接过贺表呈至御案,李骁展开细看,其上“承天应命,肇建大明,万民归心,四海咸服”等字句,正是昨夜与群臣议定的措辞。
“贺表朕已阅。”
李骁颔首,“诸卿辅佐之功,朕必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