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半个时辰后,前方出现一座村寨,村口正有一群年轻人簇拥着一位中年人向外走,恰好与他们的队伍迎面相遇。
年轻人大多十八九岁,身材挺拔,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手中还提着简单的行李。
“大哥!”
突然,人群中一个穿土色粗布衫的年轻人眼睛一亮,朝着领队的秦军百户大喊起来:“你怎么回来了?”
百户也认出了对方,正是自己的堂弟。
他原本是河东的夏国汉民,被迁移来了河西走廊,旁边这个村子就是他所在的百户所。
人群中的那个中年人,就是这个村子的牧屯百户,是一名转业的秦国老兵。
而他则是后来参军,一步步立下战功升为野战军百户的。
“二柱?你这是要去哪?”百户大声说着,他翻身下马,示意队伍暂时停下。
周伯温与吴焕在马车里听得不是太真切,透过车帘缝隙一看,只见那叫二柱的年轻人快步跑到百户面前,兴奋地说道:“哥,我要去参军。”
“总兵府征兵,我报名了,这就跟百户去城里集合。”
二柱脸上满是憧憬:“我早就想参军了,也要跟大哥你一样,杀敌人,立功、抢钱、获赏……”
“到时候我也给爹娘买几个女奴伺候,让他们也享享福。”
“不止女奴。”
二柱身边一个瘦高个年轻人立刻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
“我表哥去年跟着大军打西域,回来的时候带了三箱金银,还盖了大房子,娶了两个媳妇,现在所里谁不羡慕?”
“我听说城里的王千户更厉害。”
另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抢着说道,声音里满是崇拜:“他当年只是个普通小兵,跟着大王打金国,斩了敌军将领,直接升了千户,还赏了好几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当妾。”
“现在家里有十几个奴隶……”
一群年轻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话语里全是对军功的向往和对好日子的期盼。
“等我立了功,先给我爹买头牛,让他不用再自己耕地了。”
“我要把家里的土坯房拆了,盖成砖瓦房……”
“对,跟着大王打仗,准没错,咱们秦军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年轻人们的声音清脆又热烈,像一团火似的,在清晨的村寨口烧得旺盛。
百户站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话,脸上的笑容渐渐淡了些,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这些半大的孩子,眼里只看到了军功带来的金银、奴隶和大房子,却没见过战场上断肢残臂的惨烈,没闻过死人堆里的腐臭,更不知道多少兄弟上了战场就再也没回来。
这些残酷的画面,他怎么也没法跟眼前这些满脸憧憬的年轻人们说出口。
“大哥,你怎么不说话了?”二柱疑惑地抬头看他。
百户回过神,勉强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什么,就是觉得你们长大了,有出息了。”
“到了军营里,记得听长官的话,好好训练,保护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他本来想说“别太贪功”,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这些年轻人眼里的“劲头”,是秦军能打胜仗的底气。
正是因为有这份对好日子的渴望,士兵们在战场上才会不怕死、往前冲;正是因为相信“参军能改变命运”,百姓才会主动送子弟参军。
“放心吧大哥,我肯定好好干。”
二柱兴奋地说道,“等我立了功,第一个回来给你报喜。”
其他年轻人也跟着起哄:“王百户,您等着瞧,咱们到了战场上,肯定比您当年还厉害。”
周伯温与吴焕在马车里虽然听的不是太真切,但也能明白了大概,顿感惊讶不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