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厚黑学正版目录 > 第七章 韬光养晦 能屈能伸(第5页)

第七章 韬光养晦 能屈能伸(第5页)

刘相听了,目瞪口呆,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张公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急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拿出笔来,一共写了9个人,正好数量符合。所写的这9个人,实际上都是武士。

刘相看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一会,名单上列出的9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铁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恳免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就很高兴地说:“张公真的不骗我们。”

张县令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空档,急忙脱身,并大喊抓贼。九个武士,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其中一个被抓,另一个自杀身亡。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糊涂装得多么彻底,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公家钱财,又擒获了强盗。

张县令身临险境,却能既保任身家性命和国库钱财,又能擒获强盗,凭的是什么?凭的是他遇事从容镇定,凭的是他那看似拙劣的诚实,成熟的方圆之道,才能不动声色的诱强盗上当。强盗要诈骗财物,冒充朝廷公差闯入内庭,说明身份和来意之后,张县令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装出很诚实地样子,替盗贼着想,怎样才能既得到银两,又没有犯案的危险,这可算是糊涂到了极点,“诚实”到了顶点,但是正因他彻底地装糊涂,正因为他这种拙笨的诚实才稳住了对方,为以后的施展擒贼的计谋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

才能无往不胜。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的,进人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内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亦方亦圆者懂得如果原则性问题也要让步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方向。尊严是做人的主要原则,一个人的素养越高越看重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小保姆,由于性情实在,干活利索,给女主人的印象极佳。但是,生性猜疑的女主人还是担心这位姑娘手脚不干净,于是在试用期的最后几天想出个办法来试一试她。一天早晨,小保姆起床要去做饭,在房门口捡到十元钱,她想肯定是女主人掉下的,就随手放到了客厅的茶几上。谁知第二天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捡到了一张五十元钱,这让她感到很奇怪。“莫非是在试探我吗?”小保姆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但她又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女主人是一位大学教授,是很有身份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侮辱人的事情呢?这样想着,她就把钱放进了茶几底下,但心里面还是留了个心眼。

到了晚上,小保姆假装睡下,从卧室的窗户窥看客厅中的动静。正当她困意袭来,准备放弃这一念头时,女主人竟真的悄悄到茶几前取钱来了。小保姆彻底惊呆了,怒火冲上了她的心头:怎么可以这样小看人!她咬了咬嘴唇,下定了一个决心。

次日早晨,小保姆又在房门口发现了一张钞票,这次是一百元钱。她笑了笑,把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她在女主人出去之前把这一百元钱悄悄地放在了楼梯上,准备也测试女主人一次。果不出小保姆所料,女主人之所以怀疑别人手脚不干净,正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个自私而贪心的人,她在下楼时看见了那一百元钱,当时就眼睛一亮,然后趁着左右没人把钱塞在了口袋里。这一幕,全都被暗中偷窥的小保姆看到了。

当晚,女主人就像找学生谈话一样,严肃而又婉转地批评她为人还不够诚实,如果能痛改前非,还是可以留用的。小保姆故作懵懂地问:“你是不是说我捡了一百元钱?”“是呀!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错吗?”小保姆摇了摇头:“不,我不认为我做错了什么,因为我已经将那一百元钱还给您了。”女主人一脸诧异:“咦,你啥时还我钱了?”小保姆大声回答:“今天傍晚,公共楼梯……”女主人一听到“楼梯”两个字,当时像触了电一样浑身一颤,狼狈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聪明的小保姆知道做人要方,处世要圆的道理。她知道那钱不是自己的就不应该占为已有,她还利用了一些圆滑的手法为自己找回了面子,女主人自然也不该再侮辱她的人格和尊言。试想一下,如果她正面反击,不讲策略又会是什么效果呢?做人要方圆有道,一劳永逸。

能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可进可退,可方可圆。这样,你的人生就达到了高境界,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不会吃亏。

黑白经: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这才是厚黑学中的大智慧。

6、欲求显扬先韬晦

许多上班一族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的上司非常精明强干时,那么平时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谨慎,生怕被精明的上司抓住自己的疏漏之处。虽然上司精明过人,但整天被一群戴着面具的下属围在身边团团转,往往也搞不清东南西北。

待人处世厚黑之道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装傻,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管,让手下人最大限度地表演。参加假面舞会的人为什么那么放肆,就是所有参加者都觉得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样的道理,如果下属觉得上司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他就会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此时,原本“愚笨”的上司突然精明起来,在真正摸清手下人真实想法和人品高下的情况下,对手下人员重新组合,进行大调整、大换班,往往效果最好。

韩非子曾经告诫君主说:人君防备臣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很多时候表面上要清静无为,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以防被总在窥测君主意向的臣僚和近侍所探知;而到适当的时候,一直暗中在观察、考察群臣的皇帝,拿出赫赫皇威来,给予群臣有效甚至致命的措施,纠正他们不合君意的举措,打击他们可能触犯王法与君王利益的行为,适当表彰做得好的臣子们。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君王的英明与伟大。臣僚总在胆战心惊中谨慎做事,夹起尾巴作人,永远跟着君王的步调,不敢为非作歹,这样国家就会安定,君主天下江山就会万世永存。就是一种以聪明的糊涂、、壑智的笨蛋和英明的昏庸来欺蒙臣下,考察百官,最后来个大清理、大换班,以达到治理整顿目的的厚黑之道。

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楚庄王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表面上荒淫废弛,实际上在观察大臣的忠奸,最终终于知晓臣僚的真实,亲君子远小人,一举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的例子。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

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庄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

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

大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伍参说:“高高山上有只奇怪的鸟,身披鲜艳的五彩,美丽而又荣耀,只是一停二年.三年不飞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律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非凡鸟,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楚庄子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命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庄王一听,立刻竖起浓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处置,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忍”绝不是闲等着,别人看不起你的时侯,正是你“蓄积”实力的好时侯,时机一到,马上脱隐显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