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最才子全文免费笔趣阁 > 第157部分(第2页)

第157部分(第2页)

吴节站在身边。让景王觉得浑身都不自在,心中腻烦到极点。不过,他的心意虽然不在具体政务上,但还是被吴节的精明能干吓了一大跳:这厮政务娴熟不说,还记性超群,将来若做了官。定然是一个少见的能臣干吏。就算没人提携,依他才能,只需三十年,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应该不难。可惜啊,你得罪了本王,这却是你命中的劫数。

吴节看得明白,景王的看那些折子时根本就没带心的,动作也快,只看一眼。就非常地扔到一边,显然是在找些什么。

这让他留了神。

果然,不片刻,景王就将内阁刚才送来的那份公文找了出来,眼睛一亮,仔细地看起来。

吴节先前并没有看这份公文,此刻定睛看去,却是与来年春闱有关。

为了避嫌疑,就朝后退了一步。对嘉靖说:“陛下。这份公文同吴节有关,臣先回避一下。”

嘉靖:“不用。这份呈文,朕刚才看了,有些想法,正欲与你商议。恰好,景王也来了,就一道说说。”

“是。”吴节本来对来年的会试非常关心,刚才也不过是做个姿态,既然皇帝这么说了,心中欢喜,就走上前来,三人凑在一块,仔细地看起来。

同坊间的传言一样,这次会试的总裁正是内阁次辅徐阶徐阁老,徐阶不但要主持会试,还得在殿试时负责读卷。

至于副总裁,则有四人,按照朝廷制度,都是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担任。至于十八房的同考官,则都是翰林院的官员,因为考试规模有些大,翰林院最近又下派了不少官员去地方上任实职,人员有些吃紧,比如吴节乡试时的座师包应霞就被调去济南任知府,就选拔了四个庶吉士充任。

这二十三个考官同考官都是士林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吴节仔细一看,发现这其中除了徐阶外,还有不少都是严党的人。看起来,严党试图借这场考试吸纳新血的传言并非虚言。

这情形,就连吴节都能看出来,嘉靖在位四十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自然明白严党的心思。

冷冷一笑,提起御笔在上面划去了几个人的名字,只保留一个总裁,两个副总裁的名字。至于十八房同考官的名字也划去了几个,换上新人。

这几个新人都不是严党的人,也不属于朝中任何一个派别。

显然,皇帝在没看到这份呈文之前,对让谁做考官已经胸有成竹。

景王见父皇一口气换掉了好几个严党的考官,他和严嵩本是盟友,心中有些失望:“父皇,临阵换将,乃是大忌。”

嘉靖转头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什么忌讳,谁的忌讳?”

看到父亲眼睛里的寒意,景王心中一惊,讷讷道:“父皇要乾纲独断,自有用意,却不是儿臣所能理解的,儿臣刚才也是随口一说。”

嘉靖的眼神才柔和下来。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考生的名额。

如果严党有意壮大自己的阵营,定然会将名额往高了报,中的进士越多越能充实自己的基层。

实际上,如今的内阁都是小严一人说了算,他会放过这个机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说起明朝进士的录取名额,自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依照人口数确定新科进士的数字。

一般来说,一亿人口,每三年录取一百到两百个进士。

这些进士一旦中榜,可是要直接任命官职的,最差的也得实授一个知县。可全大明也就一千多个县,若录取的进士多了,官多民少,国家财政可负担不起。

不像后世,一个只有三十四人口的农业县,吃财政饭的就有三四万人。官民比例十比一,用惊世骇俗四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明朝一个县城。真正的公务员也就知县、县丞两人,若不遇到天灾人祸,百姓的负担还是很低的。

会试、殿士科的录取名额的规则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都没有改变。显然,这个官民比例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清朝光绪九年,当时的全国人口是四万万,参加会试的考生是一万六千,最后的录取名额是三百零八人。平均下来,每年一百人。

明朝的人口比清朝时要少,但贡士和进士的名额依旧维持在每年一百人左右。

但内阁这次报上来的名额却是六百四十,这就让人有些始料不及了。

内阁一直有漫天要价的传统,可这次开出这么大一个数字还是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若是在往届,这个数字一般都会在四百到五百之间。

进呈御览之后。皇帝按照惯例,大笔一挥,改成三百。

大家都是一团和气,默契于心。

问题是,这次是六百四十,皇帝就算要压些数字下来,怎么也得给内阁一个面子,不能压得太多。

最后的可能,估计是在四百多人。

四百多人。分成南、北、中三榜,每榜都有一百人可以登榜。录取名额之大,可谓是明朝开国以来前所未见。

“……今,上有圣明天子,下有贤臣,河清海晏……陛下恩泽,遍及草木虫鱼……须大开科举之门,使野无遗贤,开太平之盛世……”嘉靖大声地念着内阁的呈文。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讽刺:“说得真好听,还不都是想着广收门生。壮大声势,你们说,朕能遂了他们的愿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