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确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周将军率领的非洲远征军在短短十天内便完成了集结,于泉州港启航。陈默则带着使团,乘坐最快的“飞鸢号”快船,前往欧洲开展外交斡旋。户部也很快与江南富商达成协议,大量的粮草、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临时补给站。
然而,远征军出发半个月后,意外发生了。印度洋分舰队传来急报,一支由五艘英国战船组成的小队,突然袭击了我朝在印度西海岸的补给站,烧毁了大量粮草,还俘虏了三十余名补给人员。林羽得知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是英、法联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他们故意袭击补给站,想迫使远征军分兵救援,打乱我军的部署。
林羽当机立断,下令印度洋分舰队放弃追击英国小队,集中兵力保护剩余的补给站;同时,命令远征军加快航行速度,务必在英、法联军进一步破坏补给线前抵达非洲。此外,他还让陈默在欧洲加大外交攻势,向葡萄牙、西班牙施压,要求他们出兵协助保护印度洋补给线。
葡萄牙国王此前一直对英、法两国的扩张心存不满,再加上陈默承诺的贸易优惠,最终同意派遣三艘战船加入印度洋分舰队,共同保护补给航线。在葡萄牙舰队的协助下,英、法联军的后续骚扰行动被有效遏制,远征军的补给通道得以保住。
两个月后,周将军率领的非洲远征军终于抵达非洲西海岸。此时,英、法联军已经加固了攻占的据点,还在附近海域布置了大量水雷,企图阻止远征军靠近。周将军没有贸然进攻,而是先派侦察船摸清了联军的防御部署,随后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三艘辅助战船佯攻据点南侧,吸引联军的注意力;同时,将八艘“龙威级”战船分成两队,从据点北侧和西侧发起突袭,利用“龙威炮”的远射程优势,摧毁联军的岸防火炮。
战斗打响后,联军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调往南侧防御。北侧的“龙威级”战船趁机开火,数十枚炮弹呼啸着飞向岸防工事,瞬间将联军的几门加农炮炸毁。西侧的战船也同时发起进攻,密集的炮火让联军阵脚大乱。周将军见状,立刻下令登陆部队乘坐小艇冲锋,在海军炮火的掩护下,迅速登上了据点海滩。
联军虽然顽强抵抗,但在大景军队的火力压制下,很快便溃不成军。经过三个时辰的激战,远征军终于夺回了据点,救出了被俘的商人。英、法联军损失惨重,只剩下五艘战船狼狈逃窜。
然而,林羽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英、法两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后续很可能会派遣更多的兵力前来报复。他一边命令周将军加强非洲据点的防御,修建更坚固的岸防工事,部署更多的火炮;一边让陈默继续在欧洲开展外交活动,试图通过谈判解决与英、法两国的争端。
陈默在欧洲的外交斡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西班牙国王同意作为中间人,调解大景与英、法两国的矛盾。在西班牙的斡旋下,英、法两国同意与大景进行谈判,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大景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港口作为“自由通商口岸”,允许英、法商人在这些港口自由居住、经商;要求大景降低对英、法商品的关税;还要赔偿英、法联军在此次战斗中的损失。
林羽得知这些条件后,怒不可遏:“英、法两国侵略我朝据点,扣押我朝商人,如今反而倒打一耙,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简直是欺人太甚!我们绝不能答应!”
随后,林羽指示陈默,在谈判中采取“强硬与灵活结合”的策略:坚决拒绝开放通商口岸和赔偿损失的要求,但可以同意在现有海外据点的基础上,增加两个临时贸易点,允许英、法商人在贸易点内进行交易;关税方面,可以适当降低部分商品的关税,但必须保证大景的主导权。同时,向英、法两国施压,要求他们释放所有被俘的大景商人,赔偿因袭击补给站和据点造成的损失。
谈判陷入了僵局。英、法两国态度强硬,坚持不放弃原有条件;大景方面也寸步不让,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就在这时,欧洲传来消息,英、法两国因为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争端,关系出现裂痕,法国国王不愿意再为了海外利益与大景长期对抗,希望尽快结束谈判。
陈默抓住这个机会,主动与法国代表接触,承诺若法国率先同意大景的条件,可给予其在非洲贸易的优先选择权。法国代表经过权衡,最终同意了大景的方案,与大景签订了《大景-法国海外贸易协定》。英国见法国单独签约,担心自己被孤立,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与大景签订了类似的协定。
至此,非洲据点危机终于得以解决。通过这次事件,大景王朝向欧洲国家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手腕,也让更多欧洲国家认识到,大景王朝并非可以随意欺凌的弱国。此后,欧洲国家在与大景的交往中,不得不更加谨慎,不敢再轻易采取侵略行动。
解决了欧洲的危机后,林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的发展和太子的培养上。此时的太子赵瑾,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治国经验,能够独立处理大部分政务。林羽开始逐步将权力交给太子,自己则退居幕后,偶尔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林羽年事已高,再加上常年操劳政务,身体日渐衰弱,一次处理政务时突然晕倒,被太医诊断为“积劳成疾,需长期静养”。新帝赵珩得知后,十分担心,下令让林羽在家安心休养,不必再处理繁杂的政务。
林羽在家休养期间,太子赵瑾每天都会前来探望,向他请教政务上的问题。林羽躺在病床上,耐心地为太子解答,从如何平衡朝中各方势力,到如何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再到如何应对海外的潜在威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数十年的治国经验传授给太子。
这天,太子又来探望林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先生,我们在新大陆发现了大规模的铁矿和煤矿,工部已经派人前去勘察,预计明年就能开始开采。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就能制造更多的先进战船和火炮,进一步增强军事实力了!”
林羽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啊,好啊!新大陆的资源丰富,一定要好好开发利用,这是我朝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不过,你也要记住,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当地的环境,善待土着居民,不能一味地掠夺,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太子点了点头:“先生放心,儿臣已经下令,让工部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既要保证资源的合理开采,也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会与土着部落签订合作协议,让他们也能从开发中受益。”
林羽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叮嘱道:“如今海外局势复杂,欧洲国家虽然暂时收敛了侵略行为,但他们的野心并未消失。你一定要加强海军建设,扩大海外据点的规模,同时也要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建立稳固的联盟,才能确保我朝在海外的利益不受侵犯。”
太子恭敬地回答:“儿臣谨记先生的教诲,一定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辜负先生和父皇的期望,守护好我大景王朝的江山社稷。”
就在林羽安心休养,太子逐渐独当一面的时候,北方边境再次传来警报。蒙古部落的一个分支——察哈尔部,在首领林丹汗的带领下,突然反叛,联合了中亚的哈萨克部落,大举入侵北方边境,已经攻占了两座城池,杀害了数千名百姓。
太子赵瑾接到警报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此时周将军仍在非洲驻守,兵部一时没有合适的将领可以派遣。太子决定亲自率军出征,平定叛乱。朝中大臣纷纷劝阻,认为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宜亲自冒险。但太子态度坚决:“北方边境是我朝的屏障,如今遭此大难,百姓流离失所,我身为太子,岂能坐视不管?父皇年事已高,先生卧病在床,我若不挺身而出,谁来守护这江山社稷?”
最终,太子说服了众臣,任命老将秦昊为副元帅,率领三万大军,前往北方边境平叛。林羽得知太子要亲自出征的消息后,虽然担心,但也为太子的担当感到欣慰。他让侍从扶着自己,写下一封书信,派人送给太子,信中详细分析了察哈尔部和哈萨克部落的弱点,建议太子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派人劝说哈萨克部落脱离联盟,再集中兵力攻打察哈尔部。
太子收到书信后,深受启发。他按照林羽的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哈萨克部落,向其首领阐明利害关系,承诺若哈萨克部落停止入侵,大景王朝将与其签订长期的贸易协议,提供他们急需的茶叶、丝绸和铁器。哈萨克部落本就只是被林丹汗胁迫而来,并非真心想与大景为敌,在太子的劝说下,很快便撤军返回了中亚。
解决了哈萨克部落的问题后,太子集中兵力,对察哈尔部发起了进攻。林丹汗的军队失去了盟友的支持,士气大跌,很快便溃不成军。太子率军乘胜追击,最终在鄂尔多斯草原击败了察哈尔部的主力,俘虏了林丹汗,平定了叛乱。
太子平定叛乱后,并没有对察哈尔部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安抚政策,将察哈尔部分为三个小部落,任命忠于大景的贵族担任首领,同时在当地设立官府,推行大景的文化和制度,促进民族融合。这一举措,得到了蒙古各部落的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大景王朝在北方边境的统治。
太子凯旋回京后,新帝赵珩大喜过望,亲自到城外迎接。林羽虽然未能亲自前往,但也让侍从送去了贺礼,对太子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这次平叛,太子在朝中的威望大幅提升,大臣们对他更加信服,大景王朝的权力交接,变得更加平稳。
然而,就在大景王朝看似一片繁荣稳定的时候,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欧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萌芽,英、法等国开始大规模发展机器生产,生产力大幅提升,军事实力也在快速增强。他们虽然暂时与大景保持着和平关系,但暗中却在不断扩大海外殖民地,积累财富和资源,为未来的竞争做准备。
林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他虽然卧病在床,但每天都会阅读各地传来的奏报,关注欧洲的最新动态。他知道,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世界的格局,若大景王朝不能跟上这一趋势,未来很可能会被欧洲国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