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大景王朝的文化也通过海外贸易和探险队,传播到了欧洲、非洲等地。大景王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备受追捧,成为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大景王朝的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医学理论等,也引起了欧洲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一些外国传教士随着商船来到大景王朝,试图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其中,一些传教士为了扩大影响,不惜歪曲儒家思想,甚至干涉地方事务,引起了部分官员和百姓的不满。
林羽得知这些情况后,认为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但必须明确宗教活动的界限,不得干涉大景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他向新帝赵珩建议,制定《宗教管理条例》,规定外国传教士必须在朝廷指定的区域内进行宗教活动,不得向未成年人传教,不得干涉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不得损害百姓的利益。同时,加强对传教士的管理和监督,对违反规定的传教士予以驱逐。
新帝赵珩采纳了林羽的建议,颁布了《宗教管理条例》。这一举措,既保护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又维护了大景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秩序,避免了因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时间飞逝,转眼间新帝赵珩已经登基二十年。在林羽的辅佐下,大景王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永熙盛世”。此时的大景王朝,疆域辽阔,东到太平洋,西到中亚,南到南洋群岛,北到蒙古草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国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海外贸易遍及全球。
然而,林羽却感到一丝隐忧。他年近六十,身体日渐衰老,而新帝赵珩也已过不惑之年,近年来对政务的热情有所减退,开始沉迷于修建宫殿和园林。更重要的是,太子赵瑾虽然聪慧,但性格过于温和,缺乏决断力,难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
为了确保大景王朝能够长治久安,林羽决定为太子铺路。他一方面加强对太子的教育,亲自为太子讲解治国之道、军事策略、外交技巧等,带太子参与政务处理,积累治国经验;另一方面,他开始逐步放权,将一些重要的政务交给太子处理,让太子在实践中成长。同时,他还挑选了一批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官员,组成了太子的辅佐团队,为太子未来登基奠定基础。
就在林羽为太子铺路的过程中,北方的蒙古部落再次出现了动荡。原来,蒙古部落首领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首领之位,再次爆发了内乱。其中,首领的小儿子帖木儿野心勃勃,暗中勾结了中亚的一个游牧部落,企图通过武力夺取首领之位,并计划在即位后联合中亚部落,再次骚扰大景王朝的北方边境。
林羽得知消息后,立刻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太子赵瑾主动请缨,请求前往北方边境,主持平乱事宜。林羽有些犹豫,担心太子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局势。但周将军却认为,太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治国能力,此次平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建议林羽批准太子的请求。
林羽思考再三,最终同意了太子的请求,任命太子为“北征大元帅”,周将军为副元帅,率领五万大军前往北方边境平乱。同时,他还为太子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一是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劝说首领的其他儿子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帖木儿;二是派骑兵部队快速穿插,切断帖木儿与中亚部落的联系;三是主力部队稳步推进,对帖木儿的势力形成包围之势,迫使他投降。
太子赵瑾抵达北方边境后,严格按照林羽制定的计划行事。他首先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向首领的其他儿子阐明利害关系,承诺大景王朝将支持他们平定内乱,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资援助。首领的其他儿子本来就对帖木儿勾结外敌的行为不满,在太子的劝说下,很快就达成了联盟,共同对抗帖木儿。
随后,周将军率领骑兵部队,快速穿插到帖木儿与中亚部落之间,切断了他们的粮草和兵力补给线。帖木儿的军队失去了中亚部落的支援,士气大跌,战斗力大幅下降。太子赵瑾趁机率领主力部队发起进攻,与蒙古部落联盟军前后夹击,很快就击败了帖木儿的军队,俘虏了帖木儿。
平定蒙古内乱后,太子赵瑾并没有对帖木儿及其部下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安抚政策。他赦免了帖木儿的部下,将他们编入蒙古部落联盟军,同时对帖木儿进行了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帖木儿深受感动,承诺今后永远忠于大景王朝,不再发动内乱。
太子赵瑾圆满完成了平乱任务,率领大军返回京城。新帝赵珩大喜过望,对太子的表现赞不绝口,朝廷官员也对太子刮目相看。林羽看到太子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大景王朝的未来有了可靠的继承人。
然而,就在大景王朝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一场新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欧洲的大不列颠王国、法兰西王国等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他们组建了庞大的舰队,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贸易霸权,对大景王朝在海外的利益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林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危机。他知道,一场新的挑战即将到来,大景王朝要想在这场挑战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制定更加灵活的外交策略。他开始着手调整国家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军事科技和航海技术的研发,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海外扩张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海外盟友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盟,共同应对欧洲国家的威胁。
这天,林羽正在书房中研究欧洲国家的最新动态,太子赵瑾前来拜访。太子恭敬地说道:“先生,如今欧洲国家在海外不断扩张,对我朝的海外据点和贸易航线构成了严重威胁,不知先生有何应对之策?”
林羽看着太子,缓缓说道:“太子,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欧洲国家的扩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防御,而是要主动出击,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首先,我们要继续加强科技研发,造出更先进的战船和武器,确保我们在军事上的优势;其次,我们要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与海外国家的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后,我们要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那些对我们构成威胁的国家。”
太子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儿臣明白,今后定当以先生为榜样,为大景王朝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
林羽欣慰地笑了笑,说道:“太子能够有这样的觉悟,我很欣慰。大景王朝的未来,就交给你们年轻人了。我已经老了,今后的路,需要你们自己去走。但记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守初心,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这样才能带领大景王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太子郑重地说道:“儿臣谨记先生的教诲!”
就在这时,海外事务部尚书陈默匆匆赶来,手中拿着一份紧急奏报。陈默神色凝重地说道:“林大人,太子殿下,大事不好了!欧洲的大不列颠王国和法兰西王国组成了联军,已经攻占了我们在非洲的一个重要贸易据点,还扣押了我们的商船和商人,要求我们开放更多的贸易口岸,否则就要继续进攻我们的其他据点!”
林羽接过奏报,仔细看了一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知道,欧洲国家的挑战已经正式到来,一场关乎大景王朝海外命运的大战已迫在眉睫。他当即召集内阁成员、兵部将领及海外事务部官员,在太和殿召开紧急会议。殿内气氛凝重,新帝赵珩虽已近年老,但面对如此危机,仍强撑着精神主持会议,目光频频看向林羽,显然是将希望寄托在这位辅佐自己数十年的老臣身上。
林羽率先开口,将非洲据点的情况详细说明:“英、法联军此次来势汹汹,不仅攻占了我们在非洲西海岸的黄金贸易据点,还扣押了二十余艘商船、三百余名商人,其目的显然不只是为了贸易利益,更是想试探我朝的底线,妄图在海外挤压我朝的生存空间。据陈默大人传回的情报,联军共有十二艘战船,配备的火炮射程虽不及我朝最新式的‘龙威炮’,但数量众多,且船员实战经验丰富,不可小觑。”
兵部尚书周将军立刻起身请战:“陛下,林大人!臣请命率领南洋舰队主力前往非洲,定要将英、法联军击溃,夺回据点,救出被俘商人!我朝海军近年来不断革新装备,战力早已今非昔比,绝不能让这些欧洲蛮夷看轻了我们!”
户部尚书却忧心忡忡地补充:“周将军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南洋舰队主力若尽数调往非洲,南洋本土的防御将出现空缺。且从南洋到非洲,航程长达数月,粮草、弹药的补给难度极大,一旦中途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我们尚不清楚英、法两国在欧洲的后续动作,若他们再派遣援军,我军恐将陷入持久战。”
众人各执一词,有的主张速战速决,有的强调谨慎行事,殿内争论不休。林羽沉默片刻,缓缓说道:“诸位大人的顾虑都有道理,但我们不能退缩。非洲据点是我朝在西非的重要枢纽,连接着欧洲、非洲与南洋的贸易航线,一旦丢失,不仅会损失巨额贸易利益,还会让其他欧洲国家看到我朝的‘软弱’,后续必将纷纷效仿,届时我们在海外的据点将岌岌可危。”
随后,林羽提出了一套“三线并进”的应对方案:
第一,军事上,由周将军率领南洋舰队一半主力——包括八艘“龙威级”战船、十二艘“海晏级”辅助战船及五千名海军士兵,组成“非洲远征军”,即刻启航前往非洲。同时,命令印度洋分舰队加强巡逻,确保补给航线畅通;从北方边境抽调两千名精锐火器营士兵,由陆路赶赴波斯湾,再通过海运前往非洲,增强远征军的地面作战能力。
第二,外交上,由陈默大人牵头,紧急联络与我朝关系友好的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向他们阐明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承诺若他们愿意协助我朝制衡英、法,可给予其在南洋贸易的关税优惠。同时,派遣使者前往英、法两国本土,向其国王递交照会,严厉谴责联军的行为,要求其立即撤军、释放商人,否则将断绝与两国的所有贸易往来。
第三,后勤上,由户部牵头,联合江南地区的富商,组建“海外补给联盟”,负责筹备粮草、弹药、药品等物资,在印度、阿拉伯半岛等地设立临时补给站,确保远征军在途中能及时补充物资。
新帝赵珩听完,当即拍板:“就按林大人的方案执行!朕任命林羽为‘海外战事总调度’,全权负责此次应对英、法联军的事宜,所有部门必须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