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宫后,林羽第一时间将自己成为状元的消息写信告诉了王夫子和李福。他相信,他们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定会为他感到高兴。
在京城停留了几天后,林羽便按照朝廷的安排,前往翰林院任职。翰林院是朝廷的重要机构,负责起草诏书、编撰史书、为皇帝提供咨询等工作。在这里,林羽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官员和学者,他们一起探讨学问,交流治国理念,让林羽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
林羽在翰林院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很快便得到了上司和同事们的认可。他利用自己在天道图书馆中学到的知识,为朝廷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改革科举制度、加强边疆防御、发展海外贸易等,有些建议还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和实施。
然而,官场并非一帆风顺。林羽的出色表现和提出的一些改革建议,触动了一些保守派官员的利益,他们开始暗中排挤和打压林羽。其中,以户部尚书张谦为首的保守派官员,更是多次在皇帝面前诋毁林羽,说林羽年轻气盛,不懂官场规矩,提出的改革建议过于激进,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面对保守派官员的排挤和打压,林羽并没有退缩。他坚信自己的改革建议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他一方面更加努力地工作,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争取其他官员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李修远等开明派官员的支持。
李修远对林羽的才华和人品十分欣赏,他多次在皇帝面前为林羽辩解,称赞林羽的改革建议具有远见卓识,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在李修远等开明派官员的支持下,皇帝对林羽更加信任,保守派官员的排挤和打压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这天,林羽正在翰林院整理文件,李修远突然来到翰林院,找到了林羽。
“林羽,陛下召你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李修远说道,脸上带着一丝凝重。
林羽心中一紧,不知道皇帝突然召自己见驾是为了什么事。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文件,跟随李修远前往御书房。
来到御书房,林羽看到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面前放着一份奏折。李修远躬身行礼后,便退到了一旁。林羽也连忙躬身行礼:“臣林羽,叩见陛下。不知陛下召臣前来,有何要事?”
皇帝抬起头,看了林羽一眼,说道:“林羽,你看看这份奏折。”
林羽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奏折是由边疆的将领上报的,上面说,最近一段时间,北方的匈奴部落频繁在边境活动,多次入侵我国边境,掠夺百姓的财产,杀害无辜的百姓,边境的局势十分紧张。
林羽看完奏折,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匈奴部落一直是北方的隐患,虽然近年来与大景王朝保持着和平相处的关系,但匈奴部落生性彪悍,时常会在边境制造事端。
“陛下,匈奴部落如此猖獗,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强边境防御,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林羽说道,语气坚定。
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朕召你前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匈奴部落的入侵?”
林羽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认为,应对匈奴部落的入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边境的军事防御,增派兵马驻守边境,加固防御工事,提高边境的防御能力;第二,派遣使者前往匈奴部落,与匈奴部落的首领进行谈判,了解匈奴部落入侵的原因,争取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双方的矛盾;第三,安抚边境的百姓,为受灾的百姓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第四,加强对匈奴部落的情报收集,了解匈奴部落的动向和实力,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皇帝听了,连连点头:“你的建议很周全。朕任命你为钦差大臣,前往北方边境,全权负责应对匈奴部落入侵的事宜。你可以调动边境的兵马,所需的粮草、物资,朝廷都会全力支持。”
林羽心中一凛,他知道,前往北方边境应对匈奴部落的入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他也知道,这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也是自己为国家和百姓效力的机会。
“臣遵旨!臣定当竭尽全力,应对匈奴部落的入侵,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辜负陛下的信任和期望!”林羽躬身行礼,郑重地说道。
皇帝点了点头,满意地说:“好!你这就下去准备吧,尽快前往北方边境。记住,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既要保护好边境的百姓,也要尽量避免引发更大的战争,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臣谨记陛下的教诲!”林羽再次躬身行礼,然后退出了御书房。
离开皇宫后,林羽立刻回到翰林院,整理好自己的行囊,交代好翰林院的工作,便准备前往北方边境。李修远前来为林羽送行,他拍了拍林羽的肩膀,说道:“林羽,北方边境环境恶劣,匈奴部落又十分凶悍,你此去一定要多加小心。若是遇到什么困难,随时传信回京,我会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林羽感激地说道:“多谢李大人关心。臣定当小心谨慎,不辱使命。”
随后,林羽便带着几名随从,踏上了前往北方边境的路程。他知道,前方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他也相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及朝廷的支持,一定能够应对这场考验,保护好北方边境的安宁,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他的仕途之路,也才刚启程两日,林羽便在途中遇到了一队护送粮草的兵卒,领头的校尉见他身着钦差官服,连忙翻身下马行礼。闲聊间林羽得知,这队粮草本是运往边境重镇云漠城的,可前几日匈奴骑兵突袭了粮道,押粮的三百士兵折损过半,如今只剩这五十多人勉强护着半车粮草前行,若再遇袭扰,恐怕连云漠城都到不了。
“匈奴骑兵当真如此猖獗?”林羽眉头紧锁,他虽在奏折中得知边境紧张,却没想到匈奴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劫掠朝廷粮草。校尉苦着脸摇头:“大人有所不知,这半年来匈奴新首领阿古拉手段狠辣,收拢了周边几个小部落,兵力比从前强盛了不少。他们专挑我们的补给线下手,云漠城如今已快断粮,守将周将军几次派人求援,可朝廷的援军还在路上。”
林羽心中一沉,若云漠城断粮,一旦匈奴全力攻城,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决定,暂时改变路线,先随这队粮车前往云漠城,一来能实地查看边境情况,二来也能帮着护送粮草,避免再出意外。校尉听闻,感激得连连磕头,他本以为这趟差事九死一生,没想到竟遇到了钦差大人。
接下来的路程果然凶险。行至一片戈壁时,夜幕刚降,四周便响起了马蹄声,数十名匈奴骑兵手持弯刀,呼啸着冲了过来。“准备迎敌!”林羽抽出腰间佩剑,虽他是文臣,却在青云书院时跟着武师学过些防身术,此刻虽无战场经验,却也强作镇定。随行的随从中有两名是翰林院侍卫,武艺尚可,立刻护在林羽左右,与兵卒们一同结成防御阵型。
匈奴骑兵攻势凶猛,弯刀劈砍在盾牌上发出刺耳的声响,几名兵卒瞬间便倒在了血泊中。林羽看着眼前的厮杀,脑中飞速运转,他知道这样硬拼下去,己方迟早会被歼灭。突然,他瞥见不远处有片矮树林,心中顿时有了主意,对着校尉大喊:“往树林里退!匈奴骑兵在树林里施展不开!”
校尉如梦初醒,连忙指挥兵卒向树林撤退。匈奴骑兵本就靠马力冲击,一进树林,马蹄被树枝牵绊,速度顿时慢了下来。林羽趁机让兵卒们用备好的绳索设置陷阱,又让会射箭的兵卒爬上树干,从高处偷袭。如此一来,局势瞬间逆转,匈奴骑兵接连中招,领头的小首领被一箭射穿肩胛,见讨不到好处,只得带着残部狼狈逃窜。
经此一役,兵卒们对林羽刮目相看,原本他们还觉得这钦差大人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没想到竟有如此胆识和谋略。林羽却没心思接受夸赞,他清点人数,发现又折损了十名兵卒,心中愈发沉重。“必须尽快赶到云漠城,”他对校尉说,“我们多耽误一日,城中的将士就多一分危险。”
三日后,林羽终于抵达云漠城。城墙上的守军见是朝廷的粮车,连忙打开城门,守将周将军亲自迎了出来。周将军年近五旬,满脸风霜,盔甲上还沾着血迹,见到林羽,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林大人,您可算来了!再晚几日,这云漠城就真的守不住了!”
林羽跟着周将军登上城楼,只见城外不远处,匈奴的营帐连绵数里,隐约能看到骑兵在营外巡逻。城内的士兵个个面黄肌瘦,不少人连盔甲都穿不上,只能裹着破旧的布衣,手中的兵器也多是锈迹斑斑。“城中还有多少粮草?”林羽问道。周将军叹了口气:“顶多还能撑三日,若不是大人送来这半车粮草,恐怕明日就要断粮了。”
林羽沉默片刻,说道:“周将军,我此次前来,带来了陛下的旨意,可调动边境所有兵马。你即刻派人去周边的几个据点,让他们抽调兵力前来云漠城汇合,同时传信给朝廷,催促援军加快速度。另外,我要亲自去匈奴大营,与阿古拉谈判。”
“什么?”周将军大惊失色,“大人万万不可!阿古拉生性残暴,您去了岂不是羊入虎口?”林羽却摇了摇头:“如今城中粮草短缺,援军未到,硬拼我们没有胜算。谈判或许能拖延时间,哪怕只是让他们暂缓攻城,也能为我们争取喘息之机。况且,我身为钦差,理应出面与匈奴交涉,看看他们究竟为何频频入侵。”
周将军见林羽态度坚决,知道劝不住,只得挑选了十名精锐士兵,护送林羽前往匈奴大营。临行前,他将自己的盔甲披在林羽身上,又把贴身侍卫派给了他:“大人一定要多加小心,若是情况不对,立刻突围,末将在城门口接应您。”
匈奴大营外,守卫见林羽等人前来,立刻举起弯刀阻拦。林羽拿出钦差令牌,高声说道:“大景王朝钦差大臣林羽,前来与你们首领阿古拉谈判,还不快去通报!”守卫见林羽气度不凡,又有令牌在手,不敢怠慢,连忙跑回大营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