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子点了点头:“青云书院确实是个深造的好地方,那里师资力量雄厚,藏书丰富,能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位。你有如此才学,若是不能进入青云书院,实在是可惜。这样吧,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你拿着这封信去青云书院报名,相信他们定会录取你。”
林羽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跪倒在地,向王夫子磕头:“多谢夫子!学生感激不尽!日后定当以夫子为榜样,潜心向学,为儒道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夫子连忙扶起林羽,笑着说:“起来吧,不必多礼。你有这份心就好。希望你进入青云书院后,能继续保持这份初心,刻苦学习,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儒士,为国家和百姓做贡献。”
文会结束后,林羽拿着王夫子的推荐信,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他连忙回到家中,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福。李福听了,也为林羽感到高兴,连忙说道:“林兄弟,太好了!有了王夫子的推荐信,你进入青云书院就万无一失了。走,我们再去酒馆庆祝一下!”
两人来到酒馆,举杯欢庆。林羽看着手中的推荐信,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进入青云书院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早日成为一名大儒,甚至更高文位的存在,不辜负王夫子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穿越而来的这一次机会。
几天后,林羽收拾好行囊,告别了李福和王夫子,踏上了前往青云书院的路程。青云书院位于青云山脚下,距离县城有数百里的路程。林羽一路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历经十几天的奔波,终于抵达了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果然名不虚传,只见书院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朱红色的大门上悬挂着“青云书院”四个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书院内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林羽来到书院的招生处,将王夫子的推荐信和自己的童生身份证明递交给负责招生的老师。那老师接过推荐信,仔细看了一遍,又看了看林羽,点了点头:“原来是王大儒推荐的学生,失敬失敬。你既然有王大儒的推荐信,又考了童生试的榜首,无需再参加入学考试,直接办理入学手续即可。”
林羽心中大喜,连忙道谢,然后按照老师的指示,办理了入学手续,被分配到了书院的丙字班。
进入青云书院后,林羽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的学习氛围。书院的学生个个都才华横溢,勤奋好学,每天清晨,书院内便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傍晚时分,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诗词文章,交流学习心得,整个书院都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气息。
林羽深知,在这里,比他优秀的人还有很多,他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不被淘汰。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来到书院的藏书楼读书;晚上,其他学生都休息了,他还在自己的房间里挑灯夜读,不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气和实力。
同时,林羽还积极参加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如诗词大赛、辩论会、讲学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他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口才,屡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赏。
在学习的过程中,林羽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青云书院的课程难度很大,涉及到许多高深的儒家义理和复杂的诗词技巧,有些知识甚至连天道图书馆中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林羽并没有气馁,他不断查阅古籍,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反复琢磨,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天,书院的张教授在课堂上讲解《论语》中的“仁”字,他向学生们提问:“诸位同学,你们认为,何为‘仁’?如何才能做到‘仁’?”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仁”就是爱人,有的说“仁”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的说“仁”就是诚实守信……
张教授听了,微微点头,却没有表态。他将目光投向林羽,说道:“林羽,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林羽站起身,从容地回答:“回教授,学生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内涵博大精深。‘仁’不仅是爱人,更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到‘仁’,首先要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其次要推己及人,将对自己家人的爱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爱;最后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百姓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羽的回答,不仅涵盖了“仁”的基本内涵,还结合了时代的需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到了张教授的高度评价:“林羽说得很好!‘仁’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只有将‘仁’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融入到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中,才能真正做到‘仁’。你的见解独到,思考深刻,值得大家学习。”
同学们听了,也纷纷向林羽投来敬佩的目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羽在青云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文气也越来越凝练,实力不断提升。在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中,林羽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从丙字班升入了乙字班;半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了甲字班,成为了青云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然而,树大招风。林羽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甲字班的学生赵磊,是本县县令的儿子,文位在甲字班中也算是佼佼者,他一直以来都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青云书院最优秀的学生。但自从林羽升入甲字班后,他的光芒被林羽掩盖,心中便对林羽产生了嫉妒之情,处处与林羽作对。
这天,书院组织了一场诗词大赛,要求学生们以“秋日”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林羽经过精心构思,创作了一首《秋兴》,诗中描绘了秋日的美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在诗词大赛的评选中,林羽的《秋兴》得到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被评为一等奖。赵磊的诗则被评为二等奖,他心中十分不服气,便当众质疑林羽的诗是抄袭而来的。
“林羽,你的这首《秋兴》,意境和用词都与前朝一位诗人的作品极为相似,你是不是抄袭了他的诗?”赵磊指着林羽,大声说道。
周围的学生们听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认为赵磊是在故意找茬,有的学生则开始怀疑林羽的诗是否真的是抄袭而来。
林羽心中一怒,他没想到赵磊竟然会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来陷害他。他冷静地说道:“赵磊,你说我的诗是抄袭的,可有证据?前朝诗人的作品,我确实读过一些,但这首《秋兴》是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创作而成,与任何前人的作品都没有关系。你若是拿不出证据,就不要在这里血口喷人!”
赵磊冷笑道:“证据?你的诗就是最好的证据!你以为大家都像你一样无知,看不出你的诗是抄袭的吗?我看你就是为了得到一等奖,才不惜抄袭前人的作品,真是丢尽了青云书院的脸!”
林羽看着赵磊咄咄逼人的样子,心中更加愤怒。他正想反驳,突然,脑海中的天道图书馆光芒一闪,一本记载着前朝诗人作品的古籍自动翻开,上面清晰地记录着赵磊所说的那首诗。林羽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秋兴》与那首诗虽然都以秋日为主题,但意境、用词、结构都截然不同,根本不存在抄袭之说。
林羽心中有了底气,他从容地说道:“赵磊,你所说的前朝诗人的作品,我也知道。我现在就将那首诗背诵出来,再与我的《秋兴》对比一下,让大家看看,我到底有没有抄袭。”
说完,林羽便背诵起了前朝诗人的那首诗。背诵完毕后,他又将自己的《秋兴》诵读了一遍。
周围的老师和学生们听了,纷纷点头,他们都看出了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知道赵磊是在故意陷害林羽。
张教授脸色严肃地看着赵磊,说道:“赵磊,你无凭无据,就诬陷同学抄袭,不仅违背了书院的校规,还损害了同学的名誉。你必须向林羽道歉,并接受书院的处罚!”
赵磊见自己的阴谋被揭穿,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却还想狡辩:“教授,我……我只是怀疑,并不是故意诬陷……”
“怀疑也需要证据!没有证据,就是诬陷!”张教授严厉地说道,“如果你不道歉,不接受处罚,书院将对你进行退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