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四合院一人纵横 > 第2261章 凤翔于天6(第2页)

第2261章 凤翔于天6(第2页)

画师们笑着应和,手中的金粉簌簌落在衣袍上,像撒了层碎星。佛窟第五层的脚手架还没拆,最显眼的空白处用朱砂画了圈,旁边贴着张纸条,是念安亲笔写的:“画你所见,写你所感,不必求同。”

这日午后,葱岭方向传来阵阵驼铃,比往常更急促些。阿蛮带着几个疏勒农夫跑到山口张望,远远看见一支奇特的队伍——二十个中原孩童骑着小马,为首的女孩梳着双丫髻,腰间系着流霜剑样式的木剑,正是范宁的孙女范书砚。她身后跟着的孩童有的背着桑苗,有的抱着木盒(里面是活字模),还有个胖小子怀里揣着个陶罐,里面是江南的莲籽。

“我们来赴约啦!”范书砚看到阿蛮,举起手中的桑苗挥手。她的声音清脆,带着江南水乡的软糯,却透着一股不输男儿的利落。

阿蛮笑着迎上去,给每个孩童递上用疏勒新产的蜂蜜泡的酸梅汤:“快尝尝,这是用白先生教的法子做的,解暑。”

胖小子捧着陶罐,眼睛瞪得溜圆:“阿蛮哥哥,佛窟里真的有会笑的壁画吗?我阿爹说,白先生画的飞天会从墙上飞下来,给孩子们送麦芽糖。”

阿蛮被逗笑了:“等你见到就知道了。不过麦芽糖要自己挣——帮我们种好桑苗,管够。”

队伍行至佛窟前时,念安正站在第五层的脚手架上,指挥工匠调整采光。阳光透过新凿的天窗,恰好落在那片空白的岩壁上,像是特意为远方来客铺就的画布。她低头望去,见范书砚正踮着脚给阿依莎看她腰间的木剑:“这是照着白先生的流霜剑做的,我阿爷说,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打的。”

阿依莎摸着木剑上的忍冬花纹,忽然拉着范书砚往佛窟跑:“我带你去看我们画的麦芽糖!”

两个女孩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掠过正在搭建桑苗苗圃的农夫头顶。中原的老农正教西域青年如何修剪桑枝:“要留三分之一的嫩芽,就像白先生说的,做事不能太绝,要给别人留条活路。”青年似懂非懂,却认真地记下每一个步骤,剪子起落间,桑苗的断口渗出清亮的汁液,像极了春天的眼泪。

傍晚时分,佛窟前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长安来的孩童围着西域的小伙伴,用树枝在地上画江南的乌篷船:“船篷是弧形的,像忍冬花的花瓣。”西域的孩子则画沙漠里的海市蜃楼:“能看到白先生的白胡子,在云里飘。”

李老先生坐在篝火旁,给孩子们讲白凤翎在南郑教百姓种稻的故事。讲到先生用真气催发稻芽时,范书砚突然举手:“先生,我阿爷说,真气不是法术,是‘精诚所至’的意思。就像我们种桑苗,用心照料,它就会长得好。”

阿依莎跟着点头:“就像阿蛮哥哥守着引水渠,渠水就不会干。”

篝火噼啪作响,将孩子们的影子投在佛窟的岩壁上,忽长忽短,像极了壁画上那些正在生长的线条。念安站在远处,看着周楚正和鲜卑的使者核对商路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族的聚居地,中原的绿色、鲜卑的蓝色、西域的黄色,在葱岭以东汇成一片柔和的青色。

“将军,嚈哒人的使者也来了,说要送我们一批良种马,换长安的活字印刷术。”周楚指着远处牵着马的嚈哒人,他们的首领正笨拙地学着中原的拱手礼,给佛窟的画师们递上颜料。

念安望着那批神骏的马,忽然想起白凤翎曾说过:“马是用来拉车的,不是用来踏田的。”她对周楚道:“告诉他们,活字术可以教,但要答应不再侵扰西域小国,还要派工匠来学桑蚕技艺——让他们知道,织布比抢布体面。”

周楚领命而去,念安转身走向佛窟。第五层的空白处已热闹起来:范书砚正教阿依莎用中原的矿物颜料画桑叶,绿色里掺着一点赭石,说是“就像阳光照在叶子上”;胖小子蹲在角落,用西域的金粉给麦芽糖图案描边,说要“让它像星星一样亮”;几个鲜卑孩童则在岩壁底部画了条蜿蜒的河,一边写“长江”,一边写“疏勒河”,中间用箭头连起来,说是“白先生说的,水是连在一起的”。

画师们没有干涉,只是在一旁调颜料,偶尔指点孩子如何调色:“红色加一点黄色,就像成熟的杏子,是白先生最喜欢的颜色。”

子夜时分,阿依莎突然指着岩壁惊呼:“你们看!”

众人抬头,只见月光透过天窗,恰好照在孩子们的画作上。桑叶的纹路在光影中仿佛在摇动,麦芽糖的金粉闪着微光,两条河的箭头处竟映出一道淡淡的彩虹,将中原与西域的图案连在一起。最奇妙的是,彩虹的尽头,岩壁的阴影恰好构成一个白发老者的轮廓,正弯腰看着孩子们,嘴角似乎带着笑意。

“是白先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孩子们纷纷跪下,对着影子磕头。念安站在阴影里,指尖轻轻抚过岩壁,那里还留着孩子们稚嫩的刻痕,深浅不一,却充满力量。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就像佛窟里的壁画,每一笔都是人心的投射——你相信什么,就能看见什么。

次日清晨,范书砚发现自己的木剑不知何时被挂在了佛窟的栏杆上,剑穗上的红绳缠着一束刚开的忍冬花。阿依莎的竹筒里多了片桑叶,上面用真气烙着两个字:“继续。”

孩子们拿着桑叶跑到苗圃,见昨夜种下的桑苗竟抽出了新芽。老农们啧啧称奇,说这是“白先生显灵”,只有念安注意到,每个新芽的方向都朝着东方,朝着长安的方向。

哈米德在给驼队装货时,发现行囊里多了本手抄的《齐民要术》,扉页上多了几行字,是白凤翎的笔迹:“桑苗需三年方能养蚕,育人需十载方能成才,凡事慢慢来,急不得。”

念安将书递给阿蛮:“你看,先生从未离开。”

阿蛮捧着书,指尖抚过字迹,忽然道:“我想在疏勒建一座学堂,教农夫们识字算数,算清楚种稻子的收成。”

“好啊。”念安笑道,“让长安的孩童来当先生,西域的孩子当助手。”

远处的葱岭传来隐约的驼铃,比昨日更清晰些。周楚跑来禀报:“将军,长安又派来使者,说范先生组织了一批医者,要在西域建医馆,还带了新的痘苗,说是能预防天花。”

念安望向东方,晨雾中的佛塔金顶闪着光,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她知道,接下来的故事里,会有桑苗长成桑树,蚕宝宝吐出银丝,活字印刷出的书堆满学堂,医者的药箱里装着中原的草药与西域的矿石。而佛窟的岩壁,还会有新的空白等待填补——或许是江南的荷花,或许是漠北的牧草,或许是更远的波斯的星空。

孩子们已经拿着画笔爬上脚手架,新的颜料桶摆在旁边,中原的石绿与西域的群青并排而立,像极了并肩站在阳光下的他们。阿依莎踮着脚,在彩虹的尽头又画了个小小的忍冬花,范书砚在旁边补了片桑叶,两个女孩的手印重叠在岩壁上,一个沾着中原的黄土,一个带着西域的沙砾,却在时光里渐渐融为一体。

佛窟外的晨钟再次响起,惊起的飞鸟掠过正在苗圃劳作的人群,掠过牵着良种马的嚈哒使者,掠过核对商路图的周楚与鲜卑使者,一直飞向葱岭的方向。那里,新的驼队正踏着融雪而来,铃声清脆,带着江南的墨香、中原的药草香、西域的香料香,在群山间回荡,仿佛在说: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桑苗抽出第三片新叶时,龟兹佛窟迎来了第一缕穿堂而过的夏风。范书砚蹲在苗圃边,数着叶片上的脉络——她总觉得这些纹路像极了白先生留下的地图,弯弯曲曲却总能通向某个地方。阿依莎提着竹篮从佛窟里跑出来,篮子里装着刚从岩壁上敲下的硝石,是画师们用来制作颜料的原料。

“书砚姐姐,快看!”女孩举着块晶莹的硝石,阳光透过石头,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像不像长安的星星?”

范书砚笑着点头,忽然指着远处山口:“你看那是什么?”

一群骆驼正顺着山道蜿蜒而来,为首的驼铃比寻常商队的更响,铜铃上挂着的红绸子在风中翻飞,像极了中原新年时挂的灯笼。哈米德拄着拐杖迎上去,看清驼队首领的模样,突然老泪纵横:“是你?你还活着!”

首领翻身下马,露出一张被风沙刻满沟壑的脸,却是个中原女子。她抱着哈米德哭了半晌,才抹着泪道:“当年邺城大乱,我带着孩子们躲进了深山,靠着白先生教的草药知识才活下来。如今听说龟兹有学堂,就带着他们来了。”

女子身后跟着七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二岁,最小的还在襁褓里,个个穿着打补丁的汉服,却都背着小小的药篓。“这是白先生当年教我们认的草药图谱。”大男孩掏出一卷发黄的麻布,上面用炭笔勾勒着当归、黄芪的模样,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治刀伤”“补元气”。

念安闻讯赶来时,女子正给佛窟的工匠看腿上的旧伤:“这是被羯人砍的,当年若不是白先生用真气护住心脉,我早死了。”她指着伤疤边缘淡粉色的新肉,“先生说,伤口会结疤,但只要还能走路,就要往前挪。”

范书砚突然指着女子腰间的荷包:“这个花纹,和我阿爷书桌上的一样!”荷包上绣着半朵忍冬花,针脚细密,显然是用心之作。

女子笑道:“这是白先生的手帕改的,他说花要凑成对才好看,可惜……”她没再说下去,只是将荷包解下来,递给范书砚,“你带着吧,说不定能遇到另一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