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垤(die)泽之门:宋国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 说:“地位改变气
度,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个样子,是
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
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
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读解】
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影响气度。
不仅气度,就是一般气质、思想观念等,也都深受地位的影响。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莫说本来是王子的人气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就是原本为平民老百姓,甚至出身
苦寒低贱如替人看牛放羊的朱元璋,一旦地位改变,做了天子,那气度与精神风貌也
会变若天上地下,这就叫做“居移气”。
当然,有所影响,有所改变并不意味着主体自身完全不起作用,像“环境决定
论”者所认为的那样,人完全是周围环境的奴隶。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后来
做了皇帝,贵为天子的人, 怎么也改不了早年做平民,做农民时的习性和脾气,甚
至一些特 殊的喜好,这就是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在起作用。用一句通行的话 来说,也
可以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一方面,环境地位对人的气质、气度的确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另一方
面,主体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就以孟子在这里的意图来说,他之所以喟然而叹“大哉居乎!” 强调“其居使
之然也’,其实是为了推出“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一句话来,要求大家“居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滕文 公下》)处在“仁”的地位上。而要做到“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选择“仁’的地位,离开主体自身的作用能行吗?这
正 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一方面,
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但另一方面,“择不处 仁,焉得知?”还是离不
开主体的选择作用。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看到孟子的确是“祖述仲尼之意”,本意与孔子“里仁为美
”一章的表达方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其思想却是一脉相承而贯通的。“孔家店”的大
小老板前后相隔百年,其配合却是非常默契,后世之所以用“孔孟之道”合称二人学
说,正是 体现了这种相互合拍。当然,所谓配合默契,所谓相互合拍,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