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他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说帮他的孩子搞到了一个名额,但是,学校要收3万元的赞助费。朋友还说,为了这个名额,他还到处找人说情,“名额难得,要抓紧时间”。
我的这位朋友一时拿不出3万元,只好回信说“孩子不想读重点中学”,放弃了这个“宝贵的名额”。后来,他的孩子进了当地一所不收钱的普通中学,他因此而耿耿于怀,自责没能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是一位副厅级官员,他的儿子从小就是读的当地最好的学校。上中学后,这个孩子又轻松地进入了当地最好的重点中学,据这位朋友说,为了进这所中学,他花了接近10万元。
他的孩子在这所重点中学读了不到一年,就感到厌倦,因为这所学校“大官的孩子太多”,他感到很失落。无可奈何,这位朋友花费巨资又把孩子转到另外一所重点中学去,这所重点中学“大官的孩子”少一些,更多的是富人家的孩子,可以减轻孩子的“失落感”。
有钱有权就能上好学校,无钱无权就只能上教学质量差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逐渐被有钱有权的人垄断,无钱无权人家的孩子只能在这些好学校的大门外观望徘徊,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重点中学这样奇怪的设置,以及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择校费”这样万恶的馊主意,无疑让重点中学这样的优势教育资源成为富人阶层孩子的乐土,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
既然教育公平是让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接受教育的相对公平的机会,那么重点中学成为富人家孩子的乐土就是对教育公平的无情嘲讽。有钱就能读重点中学,无钱就只能读普通中学,这是“机会的公平”吗?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6)
我认为,我们应当取消“重点中学”这样奇怪的东西,并对择校费这种万恶的东西痛下杀手,绝不让它存在。好学校不是教育*者们聚敛钱财的场所,更不能成为仅仅是有钱人家孩子出没的地方。绝大多数中小学应当配置相对公平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设备,从而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只有起点的公平,才能保障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没有起点的公平,埋没的不仅仅是大批的人才,更会构造出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谈。
中学里面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尖子班和普通班,有的地方叫“快班”、“慢班”。这个奇怪的设置,实际上就是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缩小版,其出发点也是人为地在教育起点和过程中设置等级制度,让一部分学生接受较好的教育,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敷衍了事。从本质上来说,就像重点中学的存在一样,快慢班的设置也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肆意破坏,是对部分学生的人格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是注定会出现问题的。
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重点中学和快慢班的设置,无疑是对这种权利的极大侵犯,应当给予当头棒喝,立即终止。没有平等就不可能产生和谐,没有和谐就不可能使社会获得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国家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打击择校费,让那些以重点学校的平台牟利的人再也无利可图,这样不但可以遏制教育*,还能让公众恢复对教育公平的信心,让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成为可能,从而消除大部分学生“低等人”的受歧视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各所学校的良性发展。
事实上,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也是不可能有教育公平的。在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资源和财富的状态下,实现教育公平只能是梦呓。供养孩子上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农村孩子在上完高中甚至初中后就流向社会,他们不是不愿意读书,他们的家庭已经无力负担他们继续上学——对这些农村孩子来说,这同样是不公平的,他们不但没有过好生活的权利,连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因为贫困而被剥夺了。
如果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从小看到的都是不平等,从小承受的都是歧视,那么我坚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有“公平”存在的。
不再相信“公平”的存在,背信弃义、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就会泛滥成灾。
人为设置的歧视性障碍正在践踏教育公平原则,而在歧视性障碍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当然,要让孩子们获得机会均等的教育,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地区间各种资源的巨大差异,使得好的师资力量都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相关的优势教育资源也被发达地区拥有,而欠发达地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则处于相对的劣势。这样的后果是,发达地区的教育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落后。
发达地区的学生与落后地区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没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使得东西部地区的孩子们在日后的继续学习过程中差距会越来越大,落后地区那些本来具有个人优势的学生会逐渐被淘汰,甚至被埋没掉。这是对人的平等权利的漠视,还会让国家损失掉大批优秀的后备人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7)
教育公平的意义如此重大,国家对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就显得完全必要。东部发达地区的迅速发展,无疑是占用了西部落后地区大量的社会资源的(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人力资源),可以说,没有西部地区的支持,就没有东部地区的发展。因此,作为对西部落后地区支持的补偿,东部发达地区应当给予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以相当的补偿(这也是公平原则),而国家也应当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加大投入,包括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国家应当给予在西部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以相当优厚的待遇,这种待遇应当超过东部地区,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西部地区工作。同时应当加大对西部落后地区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这些投入可以从东部地区的补偿中获取,这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
有了优厚的待遇,有了好的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就有了基础。
城乡教育的差距、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的差距,以及“嫌贫爱富”风气在教育行业里的公然盛行,让现实与教育公平的梦想背道而驰,而一些掌握着教育资源的人的做法,又进一步粗暴地践踏着教育公平原则。
据2009年7月31日《北京晚报》报道,肝功能不正常成为各高校招生简章中最常见到的拒录理由。按照*、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仅在学前教育、航海、飞行、烹饪等专业录用上受到限制,但是不少高校都明确对乙肝携带者关上了大门。
报道说,即使是首都医科大学这样的医学专业学府,都在其《本科、高职(专科)招生章程》中提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要填报我校各专业,否则不予录取。”而在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高校的招生简章中,也包含类似的规定或条款。
在首都医科大学,就连残疾考生也被其堂而皇之地拒之门外。按照该校的招生章程:“躯干和肢体残疾考生不要以我校各专业为实现理想的专业,否则不予录取。”对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门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肢体残疾考生仅在就读法医学专业时受到限制,首都医科大学凭什么不许残疾考生“实现理想 ”?这种行为无疑妨碍了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身高是另一个经常被高校拿来说事儿的录取条件。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明确提出,报考该学院的女生身高不低于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