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崛起 > 第45部分(第1页)

第45部分(第1页)

而袁崇焕也抓住机会,采取“以辽人守辽土”的方略,在一年时间里就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的“关宁铁骑”。

天启七年(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8万精锐后金军再度进攻辽西,在连续攻下大凌河、小凌河2个要塞后,兵围锦州。此时袁崇焕已升任辽东巡抚,锦州是他修筑的另一座关外重镇,由大将赵率教守卫。11日,皇太极开始攻城。关宁铁骑勇猛无比不说,又有先进的红夷大炮等火器助阵,清军伤亡很大。皇太极一直攻到6月初,不能得手,佯为撤兵。目的是想半路诱伏明军,袁崇焕不上当,令坚守营垒不出。皇太极无奈,只好再来攻城。袁崇焕整军出城,与皇太极正面对阵。双方数万大军搅在一起白刃相搏,战事极为惨烈,直杀得天昏地暗,双方死伤惨重,死尸填满了沟壑。最后明军退入宁远坚守。后金军攻城,明军又以大炮轰击,皇太极的白龙旗也被炮火击碎了。皇太极怕重蹈努尔哈赤覆辙,只好退兵。路上被明军伏击,几员大将阵亡。7月,败退回沈阳。

两次宁远大战,袁崇焕表现出了如虹的气势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清军始终无法越过锦州、宁远一线,对山海关也只能望而生叹。

觊觎中原

袁崇焕经略辽东,使皇太极夺取北京的计划受阻,皇太极苦恼至极,为了避开袁崇焕的锋芒,便假道蒙古,避开山海关。为此,一、他征服朝鲜,打破了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解除后顾之忧;二、与蒙古贵族结盟,娶两位蒙古贵族女子为妻,寻找从蒙古向明朝进攻的道路。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宁远、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北京。历史上称此为“入口”之战。

明朝大军皆集于宁远,山海关以西空虚。为保卫北京,只得紧急调边兵入援。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好猜疑,听信谤言,轻易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后被冤杀,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此明朝“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果然,袁崇焕死后14年,清军入关就夺取了大明天下。

皇太极此人,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注重文教。醉心于中国历代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开科取士,一次即选满、汉、蒙古生员200人。天聪十年(1636年)4月,他在满、蒙、汉等儒臣的捧表劝进下,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以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从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大清帝国正式进入历史的册页,满族也自此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

下一步就是入关夺取明朝的天下了。而要夺取明朝的天下,首先得消灭在东北的一切明军。因此,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在被围一年后投降,洪承畴投降。

松锦之战,使明朝关外重镇几乎丢失殆尽,军队伤亡惨重。崇祯帝只好派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清议和,但屈辱的秘密和议竟被泄露出去,舆论大哗,爱面子的崇祯帝只得把陈新甲当替罪羊杀掉,以挽回颜面。此后,清军屡屡内侵,甚至肆意深入到山东德州一带,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财物,历时长达7个月之久。

松锦之战可说是奠定了大清朝的帝业。

皇太极一生娶了15位妻子,其中他与天聪八年娶的博尔济吉特氏感情最深,在他崇德元年登基时即封她为关雎宫宸妃。在她生子之后,皇太极曾高兴地发布了大清的第一道赦令。崇德六年9月,松锦之战正酣时,传来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极竟不顾军情紧急,赶回盛京,但宸妃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数次哭昏过去,自此“圣躬违和”,身体迅速垮掉。崇德八年(1643年)8月9日,因思劳过度,与世长辞,享年52岁。清史称他为“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确为至评。

后金政权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60年的东征西讨,创典立制,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明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双重打击下,已经趋于没落。清人统一中国,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宫闱秘辛

皇太极死后,因生前未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引起了诸王的争斗。当时,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14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均拥有争夺皇位的实力,且都志在必得。本来,按照推举制原则,就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多尔衮是最应该继位的。但此时的情形已与努尔哈赤时的情形不同。大清政权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汉化很深,普遍主张子承父业,反对兄终弟及。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镶黄、正黄二旗的图赖、索尼、图尔格、伊尔登等大臣,坚定主张拥立豪格;而多尔衮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弟豫亲王多铎以及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等所属的两白旗,则拥戴多尔衮。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而豪格作为皇长子,似乎比多尔衮更具人脉和优势。因为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不睦。因此,两黄旗的八位重臣极力反对多尔衮继位。

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致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

历史上,在我国古代游牧渔猎部族中,许多分裂、仇杀与消亡都是在此种情形之下发生的。主事的多尔衮若利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对,其后果难以预料。很有可能像我国历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游牧渔猎部族国家一样,经过反复自相残杀之后,又迅速地烟消云散在那广阔无边的山野大漠之中。

于是,8月14日,皇太极死后第5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两派再次发生争执,大臣们有的佩剑上前,气氛紧张。豪格愤而退出推选,想以退为进。多尔衮为免遭内讧,缓和矛盾,当机立断表态说:我也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9子福临为帝。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举行过冠礼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多尔衮的折中方案,出人所料,也令拥立皇子继位的大臣们无话可说。

因为福临是只有6岁的小皇帝,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孝庄遂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二人关系引起诸多遐想和猜测,生发出无数版本的传闻和野史。其共同话题,就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太后何以下嫁”。

当时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作为辅政王,成了实际的掌权者。这个妥协方案遂为各方所接受。

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后来的事实发展表明,在几大政治势力形格势禁之下,特别是在汉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多尔衮的做法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

多尔衮任摄政王统理国政,他凭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把大清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大清国势日益强盛。时刻在准备着谋取中原。

就在八旗贵族因为内部矛盾争吵不休的时候,明朝已是内外交困,无力抵御。公元1644 年春,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一南一北,都在距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数百里之遥的地方窥视,究竟谁能逐鹿得手呢?

历史的天平最初是向农民军倾斜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