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他要不给,两家就有一拼,咱们就躲过这一场灾难。这样,魏氏也决定给了。这样,知伯就从韩氏卿族和魏氏卿族各要了一个很大的县。这时候,知伯已经有点儿飘飘然了,很高兴,胃口也就越来越大了。他就把目光盯向了赵氏卿族。赵氏在韩赵魏三家实力最强,虽然比不上知氏,但是弱不了多少。赵氏卿族的族长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有心理准备了,知伯这次找赵氏要地,比找韩氏,魏氏更苛刻。韩氏,魏氏是要地,要哪块没讲。找赵氏要地,指定了要哪儿。但是赵氏宗族的宗主赵襄子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很勇敢,很有魄力的人,他不愿意给,断然拒绝。而且赵襄子知道,他一旦拒绝,知氏一定要动武,所以他立即作备战的准备,而知伯遭到拒绝后,立即就把韩康子和魏宣子找来,要三家联手攻打赵氏。

赵襄子这时找他的一个家臣,叫张孟谈,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赵襄子问他,我们应当以哪一个地方作为我们和知伯对抗的根据地。张孟谈就说,晋阳,就是今天山西的太原,最适合我们赵氏长期坚守,赵襄子就同意了这个意见,迅速派兵到晋阳。然后赵襄子带领全族的人退到晋阳。晋阳的城墙非常坚固,粮草充足,但是看过以后,发现缺作战使用的弓箭。首先没有箭杆,其次没有箭头,没有办法制造那么多箭。然后赵襄子就找张孟谈,张孟谈说当年建晋阳城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准备,说晋阳城的宫殿,宫殿的墙,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砌起来的,是用荆棘和芦苇立起来的。一根荆棘,芦苇都有一丈多高,可以做箭杆。然后,张孟谈说箭头也不用发愁,晋阳城宫殿里一根一根的柱子,柱子下面有一块石头,用来支撑柱子。这些石头不是石头,是用铜浇铸起来的,把它们融化掉,就可以制造箭头。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赵襄子守城的决心也就更大了。知伯领着韩氏,魏氏两家围攻晋阳,打了三个月,打不下来,知伯就派这三家的军队把晋阳围上了,然后知伯就巡视晋阳城,他发现,晋阳城外有一条河,当时叫晋水,就是今天山西的汾河。知伯就想了一个办法,要把晋水顺着河道砌一个坝,让水不能往下流。然后开一个渠,把水引着灌到晋阳城里来,水淹晋阳。,史书记载这个大水有多高呢?离晋阳城的城墙只剩三板,三板是什么意思呢?古人修建城墙,不是用砖制的,是用夯土夯出来的。用两块板夹住,中间填土,填到一定程度把土夯实,然后再填,这一层板修成了,再往上加高一层。这场大水离城墙的顶部只剩三板的距离,水势非常大。水淹以后,知伯非常高兴,就坐着车,替他赶车的是魏氏的宗主魏宣子,替他作警卫的是韩氏的宗主韩康子,带着知伯去巡视。知伯看过以后得意忘形,说了一番话,他说我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而且我今天知道,我不但可以看到晋水淹没晋阳,我还知道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安邑和平阳都不是一般的城市,安邑是魏国的都城,平阳是韩国的都城,你想想,知伯的话什么意思?他觉得韩国,魏国都城外面都有水,照样可以引水把这两个国家的都城淹了。这话一出口,只能说知伯已经得意忘形了。但是话说出来以后,可叫韩氏老大和魏氏老大心里都一哆嗦,就知道知伯没有怀好意,两个人心里都开始提防了。

结果这个水灌晋阳城整整淹了三年,城中到了什么程度,人已经住到树上了,锅要吊起来才能做饭,赵襄子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坚持了,所以又找张孟谈商议。张孟谈说,你让我出城,去见一见韩氏和魏氏,赵襄子就同意了。张孟谈就出来见了韩氏,魏氏的老大,就说,赵国肯定要灭亡了,大水淹了三年,但是一旦赵国灭亡,接下来就是韩国和魏国了。这话一下击中了韩氏,魏氏两家宗主的软肋,知伯是不会罢休的,灭了赵国,接下来就要灭你们两国。这两家的宗主就说,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害怕,我们商议好的计划没有执行就被知伯知道了,那我们就全完了。张孟谈说,这不要紧,今天就我们三个商议,出你们两个人之嘴,入我一人之耳,没有第四个人知道,你们放心。然后,三家就商议好,就是这个时韩氏跟魏氏商议好,要和赵氏联手了,不能让赵氏灭了,这就叫唇亡齿寒,兔死狐悲。这样一来,韩氏,魏氏就决定联手共同对付知伯。张孟谈回去就告诉了赵襄子,赵襄子当然非常高兴,但是这个商议好的事情,还没有执行的时候出了一点小岔子。就是张孟谈,作为赵国的使者,又到知伯的大营中,到大营门口碰见了知氏家族的一个大夫,叫知果。知果看见张孟谈以后,立即进去告诉知伯,说韩魏两家马上会背叛咱们,因为我们军营门口看见了赵氏的家臣张孟谈,这个人趾高气扬,看那个意思已经是三家商量好了。知伯不信,这是知果第一次劝谏。知果再出营门又碰见了韩魏两家的老大,发现他们两个脸色不对,他又拐回来劝知伯,赶快杀了他们两个,因为我发现这两个人脸色不对,知伯不信,知伯说我们已经打了三年,马上城破了,就要三分赵国了,他们怎么会背叛我呢?然后知果说,如果你不信,我请你办一件事,如果你不能够杀他们,就想办法亲近他们,怎么亲近呢?他说韩氏,魏氏个有一个家臣,就是段规和赵葭。知果说这两个人,在这两个家族中间说话极有分量,他们能改变家族族长的意见。你现在把他们两个找过来,跟他们说好,只要把赵国灭了,给这两个人一人分一个万户的县,这两个人就不会动摇了。他们两个只要不叛变,韩氏,魏氏也就不会叛变了。知伯还是不信,很恼火,他说本来把赵国灭了,我们打了三年,好不容易打下来了,还是三家平分,我们只能分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中间,还要拿出两个县分给这两个家臣,那我们得的不是太少了吗?不听。知果就知道,知伯肯定要完了,出了营门以后,立即跑到晋国太史那里,要求改姓,不姓知了,改姓辅。如果我姓知的话,将来知伯打败了,整个知氏被灭族,我也会被灭掉。现在我改姓,将来就灭不到我这一支了。这个消息立即被赵氏的家臣张孟谈发现了,张孟谈就说,我碰见知果了,知果已经开始怀疑我了,而且知果见了他们宗族的宗主后,立即改了姓,说明知果已经预料到我们三家联手了。赶快进攻,再不进攻,计划就败露了。所以赵襄子立即派张孟谈出城,和韩魏两家约好,当天夜晚就动手。这天夜晚,知伯睡觉了,然后韩魏两家就悄悄派人上了大堤,把知伯看守大堤的士兵,然后就让晋水改道,让大水直接冲知伯的大营冲了过去。知伯正在睡觉,晋水汹涌而来,整个军营乱作一团,这时候韩魏两国的军队从左右两翼杀上来,赵襄子就打开晋阳城,率领军队也冲出来了。韩赵魏三家,把水淹的知伯的军队全给杀死了。知伯也被活捉了,然后被赵襄子杀了,这就是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晋国的大权落到了韩赵魏三个大族的手上。20年以后,当晋幽公继位的时候,晋幽公因为害怕韩赵魏三家,竟然出现晋国的国君去朝拜韩赵魏三家的宗主,国君去朝拜大夫了。50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所以公元前403年,是公认的战国时代的开始。《史记》中间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纪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中国历史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写战国史。韩赵魏三家灭了知伯在晋国来说是个大事情,晋国就这样分成三个国家了

[画外音]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以后,晋国政权就由这三家掌握了,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韩赵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了三家为独立的诸侯国,这样,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的国号被废,晋国历史终结,彻底灭亡。有学者认为,晋国曾经是多么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而当人们再去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大致有这么三点,第一,知伯狂妄自大。这一点太突出了,狂妄自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本身强大,而且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他曾经有一次和韩魏两家的宗主一起喝酒,在酒宴上,他羞辱了韩氏宗族的族长韩康子,而且羞辱了韩氏家臣段规。知果就劝他,说你要为今天做的事付出代价的,结果这个知伯说了几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话:“难将有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他说发难这件事,只能由我做,如果我不发难,谁敢发难,说明知伯很狂妄。但是知伯为什么狂妄自大呢?当然他的实力最强,谁的实力最强,谁会最狂妄,这当然是第一点原因。第二点,他不相信韩魏会背叛他。知果两次提醒他,他都不采纳,因为他不相信。韩魏两国一向都很听话,这叫什么,这叫历史,从历史上看,韩魏一直都很听话的,不会不听话。再一点,赵国马上就要被攻破了,赵国一攻破,韩魏可以分到三分之一的土地,这叫利益,所以他不相信韩魏两国会背叛他。第二个原因,韩魏智斗得法,就是韩魏两族和知氏的周旋非常有章法。韩家也好,魏家也好,两国的力量都不如知氏,所以两国都采取服从和忍让。但是这个服从和忍让只是一个表象,他没有想到,两家会临阵倒戈,置他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知伯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第三个原因,赵襄子智勇双全。在这个回合的斗争中,赵国的表现最值得嘉奖,第一个是坚持了三年,如果没有这三年的支持,一开始就被打垮了,就不可能三家联手。这三年打得很苦,但是贡献很大,如果没有赵襄子三年抗战,就没有韩赵魏三家的联合灭知,也就不可能出现三家分晋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是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结果是什么?知氏首先灭了赵,之后知氏能容忍韩魏吗?接下来就会灭韩,灭魏,最后历史的发展就是知氏一家独占晋国,这当然是个假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知氏独占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很难说,三家分晋离秦孝公继位只有42年时间,42年后,21岁的秦孝公开始用商鞅变法,就是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的时候,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人,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三家灭知氏,奠定了50年后,韩国的独立,那么新兴的韩国又会怎样发展呢?韩国为什么会变成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呢?我们下次再讲。

15:韩国之亡

[画外音]公元前237年,秦王赢政和李斯定下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方六国进军。他把第一个目标锁定了当时最弱小的韩国。韩国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割晋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诸侯国,拥有今天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块南北狭长的土地,是秦国向东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障碍。那么一心向外扩张的秦王赢政能否实现他通天大计的第一步?秦韩之战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

秦王赢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赢政正式打响了统一中国的第一枪,灭韩。这一年,秦王嬴政首先派秦军攻灭了韩国在河南南部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南阳。南阳打得非常顺,南阳拿下以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王赢政派驻守在南阳的秦军,向韩国的都城新郑,就是今天河南的新郑进兵。这一仗打得更顺。韩国几乎没有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完了。最后一任韩国的国君,叫韩安被俘虏。这样,韩国就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而且这个国灭的非常顺。史记记载秦王赢政灭韩的总字数,就几十个字。什么仗也没打,就把韩国灭了。这就有一个问题了,韩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它能够存活到最后,应该说是有它的道理的,为什么在最后灭亡的时候,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连一次有效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为什么?我感觉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改革不力。

第二,环境恶劣。

第三,外交乏术。

我们先说改革不力。战国后期和战国前期中期,和春秋比较起来,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次战争中间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兼并战争**最后的时候,这叫大决战,在这个时候,每个国家都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很多国家都在变法。我们讲过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其实也有一个变法,从韩国建国,一直到韩昭侯这个时期,经过了六代国君,韩国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一直到韩昭侯即位才有所作为,这个韩昭侯和秦国的秦孝公几乎是同时的。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是在公元前355年,一前一后,相差一年,但是最后的结果差别很大。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强大,是从孝公变法开始的。韩国的兴盛,也是从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开始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说他改革不力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人物,申不害。申不害原来是郑国人,他的国家被灭之后,就成了韩国人,其实他在韩国做的是很低级别的官。他是怎样被韩昭侯发现的呢?有一个意外的事件,就是魏国攻打韩国。魏国在战国初期是个很强大的国家,魏国攻打韩国,兵临城下,韩昭侯和大臣们束手无策。这时候,申不害就出来说话了,他告诉韩昭侯,说你应该执圭,圭是一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拜见天子拿的一个玉器。他说你应该拿着圭去拜见魏王。魏王看见你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拜访他,就会取消这次战争。我们这样做并不是我们愿意屈身,就是“好卑而恶尊”,我们讨厌尊重,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求生存。韩昭侯就听了申不害的意见,亲自执圭拜见魏王,魏王看了很高兴,韩国就免了一次刀兵之灾。这件事情,也让韩昭侯发现申不害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这是申不害的起家。受到韩昭侯的重视,但是还没有信任。不久又发生一件事,魏国不打韩国了,就去攻打赵国,而且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了,赵国就向齐国和韩国求救。韩昭侯当时拿不定主意,如果救赵的话,就会得罪魏国,就问申不害。其实这时申不害刚刚得到韩昭侯的信任,他怕自己万一说错了话会危及自己的地位和昭侯对自己的信任。申不害很精明,就告诉昭侯,说这个事事关重大,容我回去考虑一下。下来以后,申不害就找了两个平时非常喜欢提意见的大臣,和他俩说,为臣者,应当遇到事情,向国君提意见,被不被采纳,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拿出办法来。两个人听申不害这样说,就去向韩昭侯提意见。至于他们提得意见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申不害就一直观察,两人提意见以后,韩昭侯的反应。韩昭侯什么反应,申不害看在眼里,心里就有数了,这时候他已经明白韩昭侯的心思了。之后他就向韩昭侯建议联齐伐魏。这话一说,王大悦之,韩昭侯非常高兴。然后,齐国和韩国就联手要救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