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画外音):韩非提出首先消灭赵国的主张,是为了保存韩国,但韩非提出的主张,每一条具体的理由,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说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秦国的角度 ,来阐发他的主张

我们上一集讲过,韩非这个人口吃,不大会讲话,但是文章非常好,特别善于剖析利害,这是韩非文章最擅长的一点。赢政看了韩非的上书以后,赢政很聪明,没有作判断就把韩非的上书发给朝中的大臣商议。第一个起来反对韩非的就是李斯,李斯反对的理由有这样几点:第一,心病必除。他说韩国对于秦国,就像心里面隐藏的一个病,虽然现在没有发作,但是一定会发作的。比如说,秦国有了突发事件,韩国一定靠不住,所以韩国是必须要除掉的一个心病,他尽管称臣,仍然是秦国的一个心病。第二点,这个心病必发作,这个病埋藏在身体里,也许一两年不发作,但是如果我们对付赵国,齐国,需要举全国之力,这个时候,韩国这个心病就会发作。当年秦穆公兵败崤山的那幅惨状就会再现,所以韩国是必须要灭的。这样,李斯和韩非的意见就是针锋相对的了,所以李斯主张灭韩,韩非主张灭赵,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就是秦王嬴政在制定通天大计的时候两个观点的冲突。它的本质是秦国和韩国两国利益的冲突,这就是通天大计卷入的第三个人,韩非。当然,秦国这个时候是老大,军事力量最强,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秦国相比,所以秦国很自然要用军事力量来消灭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军事力量之外,还要不要用其他手段呢?李斯认为,还要用外交手段,李斯讲了一个办法,说我们多派一些人,带着很多钱到六国去,收买那些可以收买的重臣。能收买的收买,如果他很廉洁,不收钱,就暗杀,然后再派大兵随其后。这样李斯就提出两种手段,一个是军事力量,一个就是金钱,李斯主张两种手段同时使用。而赢政确实经历过一件事,赢政主政之后,曾经发生过四国联军进攻秦国的事情,当时秦王赢政召集六十多位大臣商议,大臣们都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姚贾出来了。姚贾提出来给我钱,我去把这四国摆平。赢政听了很高兴,给了他一大批活动经费。姚贾用了几年的时间,把联合进攻秦国的四国全部用钱摆平了。姚贾回来以后,秦王赢政封了姚贾千户,提拔作了上卿。这个事情被韩非知道了,韩非就立刻上书,上书中间指出来姚贾犯了三条大罪,第一,贪污公款;第二,假公济私,第三,出身卑微。我们先说第一条,他说姚贾拿了你赏的钱,活动了几年,都不知道这个钱他只花了一小部分,一大部分进了他自己的腰包。第二,他拿了你的钱,到各地结交了很多诸侯王,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这叫假公济私。第三,姚贾这个人不行,姚贾是魏国人,父亲是把守城门的人,“守门监者”,是魏国守门人的孩子。姚贾在魏国曾经犯过盗窃罪,有作案记录。到了赵国以后,又被赵国驱逐了。你看这个人出身这么差,还犯过罪,你和这种人讨论国家大事,不是让我们这些人太掉价了吗?赢政一看这个信,就质问姚贾,说你是不是拿着公款去结交诸侯了。姚贾说确有其事,赢政一听就大发雷霆,说你既然这样做了,怎么还有脸面回来见我?姚贾说,你听信别人的谗言了,中国历史上,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的事儿太多了。你要是听信谗言,你手下就不会有忠臣。赢政说,这条我们姑且不问,有人举报你,说你是监门人的孩子,有盗窃罪的案底,在赵国被驱逐过,有这事儿吗?姚贾说不错啊,但是历史上建功立业的,像我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了吗?帮助周文王的姜子牙,当年在齐国不是一个被驱逐的人吗?还有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是个商人,商人按照中国古代的看法,士农工商四级,商人是最末流的一级。管仲是个商人,出身不好,但是齐桓公不是重用他,最后称霸天下了吗?我们再说秦穆公时的百里奚,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一个人,但是百里奚帮助秦穆公,这些人哪一个是出身高门贵族的,但这些人帮助自己的国君不都是成就了霸业吗?如果你用人要讲出身,要用高士,我也可以举几个例子。有一个高士,商朝人叫卞随,当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找他去商量。他觉得找他商量灭掉一个君主是一种耻辱,然后卞随就投水而死。这可是个高士,你能用吗?还有一个夏朝人叫务光,商汤灭夏桀后,据说商汤想把君位让给务光。务光不干,自沉于庐水之中,这又是个高士,都是出身高贵,德行操守很高尚的人,他愿意为你服务吗?你现在是用人,用这个人的才,不是衡量他的道德水准和家庭出身。家庭出身再高贵的人,如果没有功劳,也不能赏他,秦王赢政一听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但是姚贾下来一打听,是韩非告了他,就恨死韩非了,所以第四个人,姚贾也被卷进来了。李斯和韩非过去有灭韩和存韩的斗争,现在又卷进来一个姚贾。姚贾是为秦国立过功的人,受到了韩非的指责,再加上赢政的问责,所以姚贾和李斯联手就告韩非。说韩非这个人是韩国的公子,一定不会帮助秦国的,这是人性决定的。如果大王不用这个人的话,一定不要久留他,更不要放了他,一定要除掉,否则是秦国的祸害。赢政听了这话,就把韩非投入监狱。李斯这个时候是廷尉,就给韩非送了毒药,韩非就在狱里自杀了。韩非之死实际上是卷入了赢政,李斯,姚贾关于统一天下这个通天大计的制定之中。

(画外音):韩非之死实际上是因为他想在强秦的铁蹄之下,保存实力弱小的韩国,从而卷入了秦国统一天下这个通天大计的制定之中,他的死具体牵涉到三个人,嬴政、李斯,姚贾

上一集我们简单提到了韩非之死,其实韩非之死牵涉到四个人,这四个人都有责任。我们先说李斯,上一集我们讲过,这里只说一句,李斯坚决主张杀韩非,主要的原因是李斯认为韩非在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的通天大计的制定,是个灭六国的障碍,必须要除掉,这是李斯的看法。姚贾呢,也主张杀韩非,但是姚贾主张杀韩非就有两点原因了。第一,私恨,姚贾为秦国立功回来,被韩非举报三大罪状,私恨是有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毕竟姚贾主张的,用金钱作为统一六国的一种武器,而且姚贾做得很漂亮,确实摆平了四个国家,看来姚贾主张杀韩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姚贾认为韩非妨碍了秦国统一天下。这两个原因都有。那么赢政对韩非之死有没有责任呢?有,而且责任很大,我们想想,一开始最早欣赏韩非的是赢政;韩非上书,把上书发给朝臣的是赢政;批准李斯和姚贾建议,逮捕韩非入狱的是赢政。虽然韩非之死,并不是赢政直接下手,是李斯送的毒药,韩非又没有办法告状,只有自杀,但是不要忘了一点,就是韩非死了以后,赢政并没有追究韩非之死的责任。赢政如果要去查,谁害死了韩非,一追就追到李斯头上。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不追究责任的本身就等于他默认。当然,他最后想赦免韩非,但是,从前面讲得来看,赢政是同意杀韩非的。为什么后来又要赦免韩非,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很好解释,赢政欣赏韩非的法家思想,欣赏韩非的文笔犀利,欣赏韩非的才华。但是赢政不同意韩非的政治主张,在灭韩和存韩的问题上,赢政是站在李斯一边的,在用军事手段和金钱手段上,赢政是赞成姚贾的意见的。也就是说,赢政在通天大计的制定上,和李斯,姚贾是站在一边的。作为个人来说,他欣赏韩非的思想和才华,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来说,他是主张杀韩非的。那么,韩非对自己的死有没有责任呢?有,而且也很大。韩非提出存韩亡赵,是为了给韩国争取时间,韩非反对李斯灭韩,是为了韩国的安危,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给秦王赢政上书,反对姚贾用金钱作武器,因为韩非看出来,钱这个东西,如果用在消灭六国的统一之战中间,可能把许多国家的人收买掉。我们以后会讲,赢政用金钱收买了六国的很多重臣,楚国,齐国,赵国都出现了奸臣受贿,然后陷害忠良的事情,最后导致这些国家亡国,原因就出在赢政用金钱作为灭六国的第二手。韩非深深知道这一点是危害很大的,所以韩非不顾个人安危,反对姚贾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他作为一个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深深地卷入了秦国一个国家大政的制定之中,显得有些不自量力。但是韩非的不自量力让我们看到了韩非一种内在的精神,就是韩非为了韩国的存亡,不惜个人生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让后人非常感动。韩非对故国的感情非常让人感动。韩非明明知道不能阻挡秦国灭亡韩国,但还是要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故国。他许多的作为,跟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楚国的屈原不惜自己沉江是一样的。所以韩非之死,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人格力量的存在。所以作为个人来说,韩非是失败了,但是韩非用自己的死,为自己故国的存在作了最后的努力。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大计就是在赢政,李斯,姚贾和韩非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最终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立即发动对六国的统一战争;第二,首要的目标锁定韩国;第三,军事力量和金钱手段双管齐下。以上我们就讲完了秦始皇的前十二集。这十二集我们讲了一个问题,就是秦国的崛起,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第二个部分,叫横扫六合。那么秦王赢政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怎样灭亡的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

13:韩氏初兴

[画外音]在战国后期,秦王赢政灭六国,平天下,最终统一中国。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劳,也和秦国一代代国君的艰苦努力分不开。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先生通过十二集内容,讲述了秦始皇系列的第一部,秦国崛起。为我们展现了秦国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秦庄公时期,到秦王赢政开始制定统一天下的通天大计时期,总共六百年的秦国历史,真实再现了秦国艰难的崛起之路。从今天开始,王立群先生将为我们讲述这个系列的第二部,横扫六合。第二部中,王立群先生将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再现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的过程。而秦王赢政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就是韩国。韩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小国,韩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是怎样被灭掉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晋国的衰落讲起。晋国曾经是阻挡秦国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但却因为内乱而分裂,变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那么,曾经强大的晋国,究竟是怎样衰落的呢?,韩氏一族又是怎样兴起,最终成为瓜分晋国的一个卿族呢?而秦王赢政灭六国,为什么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呢?从本集开始,王立群先生将为我们讲述韩国从兴起到灭亡的全过程。

作为秦国来说,它最终统一天下,应当是两个因素的合力。一个方面是秦国的崛起和强大,另一个方面,是六国的衰弱到灭亡,这才形成最终统一天下的局面。而在六国之中,在秦王赢政向东消灭诸侯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和秦国关系最密切的是晋国。我们曾经讲过穆公东扩。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代明主,一生致力于东扩,但最后是抱恨而终。秦穆公为什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呢?是因为秦国的东边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晋国。晋国成了阻挡秦国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秦国如果不能跨越这条防线,不要说灭天下诸侯,连兵出函谷关都不可能成功。所以晋国和秦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秦国和晋国不是两个对等的国家,这个对等是指他们的出身。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大家都知道武王灭商,然后让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的弟弟封到这个地方,最后发展起来就是晋国。所以,晋国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正宗王室。晋国诞生的时候,秦国还不存在呢,秦国是后来西周灭亡的时候,因为帮助周幽王,被封了一个诸侯,所以和晋国相比,它是一个暴发户,不是一个原来就有的诸侯国。但是历史非常奇特的是,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国的强大,最重要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迅速崛起。所以秦国的崛起,应当是从孝公开始真正崛起的。而在秦孝公即位前42年,历史上竟然发生了一件事情,阻挡秦国进入函谷关以东的,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了,变成了韩赵魏三国。也就是说,晋国首先一分为三,42年后,秦孝公即位,开始变法。晋国这个超级大国消失了,秦国这个超级大国诞生了。对秦国来讲,晋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晋国不分裂,秦国能统一天下吗?秦国收拾韩赵魏三个小国花了200多年时间。如果韩赵魏合起来是一个统一强大的晋国,那能是秦国统一天下吗?所以我们在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必须要回答的一个课题就是晋国为什么一分为三?所以晋国的分裂是我们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必须要了解的一个话题。

[画外音]晋国在周王朝时期,曾经是一个很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是周王朝的王室宗亲,晋国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地处汾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反而走向衰落,最终一分为三呢?

晋国之所以一分为三,最重要的原因是晋国的公族,所谓公族,是指国君的亲属,晋国的公族被大量的屠杀了。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晋无公族,就是晋国国君的亲属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也是这个时期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这个现象要追溯起来,应当从晋献公开始说起。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穆侯有一个长子,有一个幼子。长子后来继承王位,就是晋国的国君,他的小儿子就是晋献公的曾祖父,后来被封到一个地方,古地名叫曲沃,大致相当于现在山西省的闻喜县。封到曲沃以后,按照周代的宗法制规定,在一个宗族内部,只有嫡长子是大家长的,所以称之为大宗,其他的儿子都称之为小宗,所以晋献公的曾祖父实际是个小宗。但是曲沃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以曲沃这支小宗很快发展起来了。由于农业发展好,他的力量强大起来,就想夺大宗的君位。经过晋献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努力,花了差不多70年的时间,把晋国国君的大宗给杀了,夺了晋国国君的位置。这几十年时间,这个路走得不是很平坦,因为小宗去夺大宗的君主之位,这是违反宗法制的。所以周天子两次出兵,晋国的宗族势力也反对,但是最后因为曲沃这支力量太强大了,压不下去,而且最后它作的很巧妙,最后当晋献公的父亲杀死晋国的国君后,他送了一大批宝器给当时的周天子,这叫向天子行贿,结果周天子笑纳了。这还不算,周天子这时候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时候许多诸侯国之内都出现了小宗夺取大宗,异姓夺取国君位置的现象,所以周天子也管不了,就默认了晋献公的曾祖父作了国君。晋献公即位以后,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虽然是小宗发展起来的,做了晋国的国君,但是大宗的那一支还有很多的儿子,你把人家爹杀了,君位夺了,但是父亲死了,儿子还在,这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