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二)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作:“你们到底搞的什么名堂?开会,开什么会?不要搞欺骗!要有党性!没有党性还应该有人性,要有良心!”  第二天,在林彪、江青等人的刻意歪曲下,不明真相的游行队伍又添加这样一条口号:“打倒杨、余、傅!”(即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三人。)林彪和江青给杨成武的莫须有罪名有三条:一、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为“二月逆流”翻案。二、勾结余立金,想夺吴法宪的权;勾结傅崇碧,想夺谢富治的权。三、整江青的黑材料等等。实际上,林彪和叶群、江青等人都多次想拉拢杨成武,被杨成武断然拒绝。杨成武不能与他们站到一条“战线”上,当然就要被打倒了。  其后,杨成武被秘密关押于湖北孝感一个偏僻的地方,后又转押到洛阳香山寺。其78岁的老母亲、妻子赵志珍、妹妹及七个儿女和一个侄儿也先后被押送到此。  杨成武被关押期间,林彪、“四人帮”多次想成立特别军事法庭对杨成武进行审判,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都被毛泽东否决了。六年身陷囹圄,杨成武的身体虽然饱受林彪、“四人帮”一伙的严重摧残,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杨成武从未被他们的淫威所屈服,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同林彪和“四人帮”一伙以及他们的爪牙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杨成武小传(5)

1974年5月22日,杨成武夫妻被毛泽东、周恩来派人从山西侯马接回北京。这对久经考验的革命伴侣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劳地投入到工作中。杨成武仍回到总参谋部,被委任为常务副总参谋长、党委书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四人帮”一伙狗急跳墙,加紧实施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正当中国上空浓云蔽日,即将风雨飘摇之际,杨成武率领部队严阵待命,准备随时听候党中央的调遣。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帅英明决策,果断出击,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  杨成武将军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在许多军事理论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中外军事名著,出版了《杨成武军事文选》,其中选入了反映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57篇著述,国内外曾有人把他说成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式的善战能文的将军。杨成武将军晚年仍读书不止,笔耕不辍,写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及《杨成武回忆录》等著作。这些著作既是革命战争时期宝贵的历史资料,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杨成武将军不乏锦心文思,不时写些诗词、联语,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间,出版了《杨成武诗词、联语选》。有一次###总书记去看望杨成武时,说他的字写得好,让杨成武将军也给他写幅字留念。杨成武摘录了一首北宋著名诗人朱熹的七言绝句《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写好后送给了###同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作者点评

杨成武作为一代名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15岁参加革命,17岁就当了团政委。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他,就称赞道:“你是团政委啊,这么年轻。”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他结合革命战争实践,认真学习和体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和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率领英雄的红4团抢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屡建奇功,威震敌胆。在红军过草地时,受毛泽东指示,他又率领红4团作为先头团,在茫茫草地上为红军大部队开辟出一条行军路线。辽沈战役期间,他率10万大军开赴绥远战场,直捣傅作义老巢,有力地支持了林彪、罗荣桓在东北进行的辽沈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成武奉命率部入朝,再立新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添砖加瓦。“文革”时期,杨成武一家先后有三人死于非命,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他仍然坚信,毛泽东是相信自己的!党和人民是不会抛弃自己的!对党的事业忠心不二,对毛泽东的感情至真至纯。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始终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今天,年近九旬的杨成武看到祖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欣慰无比。正是:将军不老雄心在,历尽霜寒知梅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陈再道小传(1)

陈再道,原名程再道,1909年1月24日,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程家冲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在他3岁时因肺痨去世,母亲领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不久在汉口码头当搬运的叔父回乡,帮助他们整理家业,抚养两个小孩。7岁时,叔父把程再道送到程家祠堂念私塾,让他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但程再道未能用心读书,随学随忘,混了两年,就没念下去了。11岁时,母亲又因病去世,他就与叔父学干农活,农闲时还学会了蔑匠手艺,编席编篓编篮编筐,上市卖钱,艰苦度日。  1926年,程再道17岁,在石河寨农民协会成立会上听了共产党员王树声的演讲,开始真正明白穷人受苦的原因,并得知其它地方都在进行革命活动,知道了董必武等共产党人的事迹。会后,青年人纷纷报名参加农民义勇队,程再道也挤上前报名,登记时因同音缘故,别人将他的姓写成了“陈”,从此他没有改正,便以“陈再道”为名了。这一年叔父病逝,他孑然一身,走上了革命道路。  陈再道参加了乘马岗区八乡农民义勇队,次年部队改编为麻城农民自卫军。自卫军从不同渠道搞来十几条步枪,六枝驳壳枪,加上大刀、梭标、长矛等,组成了一支农民武装队伍。他们的第一次行动是打击罗家河恶霸丁枕鱼,之后又捕捉了十几个土豪劣绅,一时农民协会威风大振,汉口《民国日报》还为此作了报道。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损失,处于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反动势力一时气焰嚣张,开始向农民协会反扑过来。4月下旬,反动组织红枪会纠集了上万人直奔乘马岗而来。农民协会和义勇队寡不敌众退至麻城县城,敌人追至城外,团团围住县城。当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及国民党部负责人的董必武听到麻城事件后,命令省警备团一营会同农###动讲习所的300名武装学生军日夜兼程,驰援麻城。5月16日,国民革命军队到达麻城,红枪会闻风而逃,部队和农协会员乘胜攻打了几个反动窝点,捣毁了红枪会巢穴方家垸。打退了敌人的反攻之后,麻城农民自卫军正式成立,陈再道被编在第3排。此后,自卫军在当地又和敌人作过多次战斗,势力渐渐壮大,声威也传扬四方。  “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号召各地党组织积极组织武装起义。中央精神传达到麻城,人民群众受到极大鼓舞,积极行动起来,很快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暴。鉴于这种有利形势,中共湖北省委拟举行黄(安)麻(城)起义。经过周密计划和小型的战斗演习,最后决定实施起义计划,攻克黄安(今改名红安)县城。陈再道所在的麻城农民自卫军第3排奉命赶赴黄安七里坪以北的木城寨一线,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来援之敌。11月14日,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克黄安,活捉反动县长贺守忠。11月27日,黄安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第30军独立旅秦进忠部4千余人进犯黄安,企图夺回县城,久攻不克。至12月5日夜,国民党第12军任应歧部调一个师奔袭黄安城,革命军与敌激战四个多小时,终因力量悬殊,党组织决定弃城突围,以保存革命火种,黄安于是失守。二十一天后,黄安被国民党反动派血洗城垣。黄麻起义虽然失败,但使陈再道和一大批革命战士从战火中成长起来。  麻城农民自卫军在黄麻起义失败后,奔向黄陂县木兰山。1928年1月1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下设三个分队,陈再道编入第3分队,不久当了班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潜伏在木兰山的第7军实际上只有72人,人少兵弱,无力与敌军作战,在省委指示下,第7军决定以木兰山为中心,积极广泛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打击当地土豪劣绅和反动武装,在生存中求发展。不久,由于敌人的追剿,部队转移到黄冈境内,再转进罗田县境,最后又回到木兰山。但是敌军追剿紧迫,部队决定分散活动,到各地开展游击活动,少数战士要离开部队。陈再道被指定离开,隐蔽活动。  1928年4月,黄麻地区形势发生变化,敌军内部冲突导致守军势力削弱,中共湖北省委决定第7军陆续返回黄麻老区,开展对敌斗争。根据党组织的指示,陈再道迅速回到了第7军部队,随部队驻扎在鄂豫边界的麻栎树岭北边的柴山堡、河南湾、水口寺一带。同年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下设四个大队,陈再道编在第4大队当班长。经过多次战斗,部队发展到400多人,又成立了第5大队,陈再道又奉调任第5大队班长。1930年春,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决定,再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31师则改为第1师,徐向前同志任师长。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红1师向平汉线出击,沿线攻打了敌守军多次,屡获大胜,部队人数也不断扩充,达3000余人,陈再道也升为第3团第9连第2排排长。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对我鄂豫皖根据地“围剿”,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调兵遣将包围此地红军。夏斗寅的第13师进犯根据地南部,黄麻地区战局顿时紧张起来。前委决定,红1军迅速南下奔赴黄陂姚家集迎战敌军。11月11日双方相遇,激战一整天,彼此伤亡较大,最后夏斗寅部逃往黄陂。13日,红1师挥戈东进,连克黄安、新洲两城,俘获敌军数千人,缴获大批枪枝和军需物资。陈再道参加了这几次战斗,胜利使他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12月,红1军接上级指示,转进皖西,24日攻克金家寨。不久回师麻城,与红15军会师,两部合编为红4军,下设第10、第11两个师,陈再道编入第11师31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陈再道小传(2)

1931年2月,我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红4军部队在广水以西的双桥镇痛歼敌军岳维峻的第34师,使敌人对我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彻底失败。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陈再道任第31团第9连连长。不久部队南下,攻克英山,西击浠水,北扫罗田,又占广济梅川,正在乘胜追击时,张国焘来信批评红4军南下行动,命令红军北返麻埠,并撤消了红4军军政委的职务。陈再道感到十分不平,但军令不可违,只能随部北返。这年秋天,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搞了一场“大肃反”运动,在部队里打“AB团”,错误地杀害了许多革命同志,陈再道因为出身贫苦,才幸免于难。“大肃反”之后,陈再道调任第32团第3营营长。“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这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4军和红25军在中央分局的指示下,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陈再道仍在第4军第11师第32团3营。三天后,部队在黄安与国民党军队打了一大仗,这场“围点打援”的战斗前后长达43天,敌我攻守对抗,达到白热化程度,陈再道亲自带领全营战士冲入前沿阵地,同敌人展开肉搏战,力战群魔,手刃数敌。黄安战役后,我军又发动了商(城)黄(川)战役,痛歼蒋介石嫡系部队第2师,其师长汤恩伯战败后被撤职。  1932年3月,在徐向前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在皖西进行了著名的苏家埠战役,该战役历时48天,共毙俘敌3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8月,敌人第四次“围剿”开始了,这时张国焘从后方来到红4军驻地召开中央分局会议,提出“不能停止进攻”的方针,作出南下攻麻城的决定,而徐向前等人认为我军经过七八个月的连续作战,应当及时休整训练,但张国焘坚持自己意见,我军只得挥戈南下。当时提出动员口号是:攻下麻城、攻下宋埠、黄陂,打到武汉去!七月骄阳似火,部队急行军直趋麻城,先后歼敌第31师第93旅,继而荡平方圆百里的反动民团,然后重兵包围麻城县。敌军急从黄陂、武汉派兵驰援,途中被我击溃退至宋埠镇等地。8月8日,红4军部队再次向麻城展开进攻,受阻于陡坡山之敌,师长命令陈再道率第3营突击,拿下陡坡山。陈再道大声说道:“保证完成突击任务!”他右手一挥,带领全营战士猛扑向陡坡山。战斗中,陈再道不幸负伤,子弹从右臂上部射入,从后颈下穿出,他一时竟不知疼痛,仍不顾血流满身率领全营向前突击,最终突破敌人阵地,后续部队攻了上来,猛攻守敌,全歼敌一个团。战后,陈再道被送进了后方医院。不久因部队转移,他提前出院,随军转战至平汉线以西,离开了鄂豫皖根据地。  在十倍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中,红4军被迫长途转战,陈再道伤未痊愈,坚持随军东征西战,和敌人打了大小几十场仗,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向西北方向挺进。红4军沿途冲破敌人多层包围圈,进入陕西境内,与陕军杨虎城部交战,击溃敌军后,即刻撤出战斗,翻越白雪皑皑的秦岭,渡过汉水,再翻越巴山进入四川。在与四川军阀的战斗中,一个月内捷报频传,歼敌三个团,击溃敌八个团,最后立足通江、南江、巴中一带。陈再道伤愈参战,不久升为第31团团长。  红4军在四川的胜利,使各路军阀闻风丧胆,红军乘机在川陕边界建立了根据地。1933年6月,部队召开了军事会议,总结了作战经验,决定改编红军,把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任副主席。原红10师扩编为第4军,下辖第10师、11师、12师,陈再道任第11师师长。  从1933年12月到1934年4月底,四川军阀刘湘秉承蒋介石旨意,对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总攻,均被粉粹,以伤亡万余人而告退。不久,刘湘复仇之心大涨,又组织兵力围攻我军,于1934年7月发动了六路围攻,攻击红军驻地万源。陈再道率第11师坚守在巴水西岸的玄祖殿山上,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波浪式的密集冲锋,英勇顽强地抗击攻山之敌。当刘湘所部又一次战败退回去之后,我军决定乘胜进行反攻,突破万源西南的青龙观。8月9日夜,夜袭青龙观的战斗开始了,红军很快撕开了敌人的防线,大军从左右两翼发动进攻,向敌人的纵深猛插。陈再道率第11师攻占了龙池山以西的五龙台、石寓场,迎战援敌陈兰亭师,痛歼敌军大部。最后我军打败了刘湘指挥的六路围攻,取得了巨大胜利。  反六路围攻胜利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整训,许世友调到红4军任军长,辖第10师、11师,陈再道仍在第11师任师长。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错误,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会后中央红军北上,打算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