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石油大博弈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与市场需求平衡。一句话,美孚将在相当程度上不受石油市场波动以及“淘金营地”混乱的影响。而这正是洛克菲勒非常希望美前进的方向。

宾夕法尼亚接近枯竭的迹象发出警告:是应该大胆行动的时候了;而利马则提出无可争辩的证据,表明石油工业在宾夕法尼亚之后仍有前途。但是仍然有两个主要障碍。一个是俄亥俄石油的质量。它的性质与宾夕法尼亚原油差别很大,有一种很难闻的硫磺味,就像臭鸡蛋。有些人将利马原油称为“臭鼠由汁”。当时没有现成的办法去掉这种气味。在找到这种办法之前,俄亥俄原油的市场有限。

第二个障碍来自百老汇大街26号之内那些更为慎重的同事的固执态度。他们认为风险太大。一开始,洛克菲勒主张公司应该买下尽可能多的原油,存在该地区各地的油罐里。从俄亥俄地下流出的原油数量极大,结果价格从1886年的每桶40美分跌到1887年的每桶15分。但是洛克菲勒的许多同事反对买下当时还没有什么用处的油。正如洛克菲勒所说的:“董事会中的保守兄弟,极其恐惧地举起双手,拼命反对我们几个人。”然而最后洛克菲勒占了上风,美孚石油存下了4 000多万桶利马原油。随后,在1888年和1889年,美孚石油雇用的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弗拉希想到,如果在伴有氧化铜的情况下提炼原油,就可以去掉硫磺,解决臭鸡蛋气味的问题,从而使利马原油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煤油原料。洛克菲勒的利马赌注下得很值得。弗拉希实现突破之后,利马原油的价格立即从美孚买下时的每桶15美分翻了一番,达到每桶30美分,并且继续上升。

洛克菲勒继续推动公司买下一大块产油地产。参与石油行业的人中最粗暴、没有规矩的就是生产商,无论在管理油田还是商业往来方面都是如此。现在有了一个建立更有秩序、更为稳定的结构的机会。他的同事同以前一样,很不情愿甚至反对。洛克菲勒毫不动摇,再次得胜。对于可以收买的租借权,他干脆命令“尽我们所能买下”。到1891年,几年前还几乎完全置身于生产领域之外的美孚产油量已经占到美国原油总产量的14。

美孚决心在印第安纳州密歇根湖畔的荒芜沙丘中一个叫怀廷(Whitting)的地方建立世界最大的炼油厂,加工利马原油。在那儿如同其他地方一样。美孚尊崇保密的原则在起作用。非常明显,美孚在建一个炼油厂,可《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仍然无法从口风极严的建设项目经理马歇尔先生那里得到任何消息。

此外还有价格问题。多年来,价格一直反映出油区和纽约石油交易所里近乎疯狂地买卖石油的凭证。在19世纪90年代,美孚石油负责收购原油的机构约瑟夫?西普代理公司同其他人一样,通过在交易所取得“凭证”在公开市场上买进石油。西普公司在油井直接买进时,取当日交易所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平均数。然而西普越来越多地从生产者那里直接买进,独立炼油商也照此办理。90年代初,交易所的交易额不断下降。

最后,1895年1月,约瑟夫?西普以具有历史意义的《致石油生产商通知书》结束了石油交易所的时代。他宣称,交易所中的“交易已不再可靠地反映产品的价值”。从那时起,在所有购买中“支付的价格将同世界市场证明恰当的数额一样,但不一定是交易所中对石油凭证的出价”。他又说,“每日行情报告将由此办公室向你们提供”。西普和美孚石油作为宾夕法尼亚和利马85%~90%的石油的买主和所有者,现在实际上决定了美国原油的收购价,尽管总是受到供求关系的约束。洛克菲勒的一个同事说:“每天我们面前有能从世界所有市场得到的最佳信息,我们从中制定尽可能好的一致价格,这就是我们得出现货价格的基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我们的计划”:约翰?洛克菲勒和美国石油联合体(8)

建设者

在各个方面,美孚经营活动的规模都令人畏惧,大有压倒竞争者之势。然而它并没有完全的垄断权,甚至在炼油业中也没有。大约有15%~20%的石油由竞争对手们出售,美孚的董事们也愿意容忍这种状况。控制85%的市场足以使美孚维持它所珍视的稳定。洛克菲勒建立了垂直结合的石油公司。许多年之后,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里洛克菲勒的一名继承人谈到洛克菲勒最重大的成就时说:“他本能地意识到,秩序只能来自对众多的工厂和资金实行集中控制,并以产品从生产者有秩序地流向消费者为单一目标。这种有序的、经济有效的流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纵向结合’。”他补充说:“我不知道洛克菲勒先生是否用过‘结合’一词,我只知道他抱有这种想法。”

有些评论者对洛克菲勒的成就感到困惑不解。1882年,美国政府的权威刊物《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宣称:“无疑该公司干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通过它的努力,炼油成为一项商业活动,运输大大简化了,但是要明确指出这一善举中掺杂多少恶意是不现实的。”

对其他一些人来说——如美军的竞争对手和相当一部分公众——评论具有毫无争议的负面性。对许多生产商和独立炼油商来说,美号石油是一只大章鱼,要捕获所有竞争对手。对整个石油工业中那些曾经由于洛克菲勒的阴谋诡计而吃苦不迭的人来说,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恶魔,在追逐金钱和统治的过程中,虚伪地乞求神灵保佑。

洛克菲勒的一些同事对批评的核心点感到伤心。其中一个在1887年对洛克菲勒写道:“我们取得了商业史上无与伦比的成功,我们的名字传遍世界,但我们在公众中的形象却无人羡慕。我们被当做邪恶、铁石心肠、压迫、残忍的代表(我们认为这是不公正的)……写这些并不使人愉快,因为我一直希望在商业生涯中能有一个受人敬重的地位。”

洛克菲勒自己倒没有这种苦恼。他认为,他只是在按资本主义精神行事。他甚至力图争取新教教士和社会福音派牧师来为美孚石油辩护。总的说来,他对批评不屑一顾,坚信美孚石油是改善人类境遇的工具。它以稳定取代混乱和反复无常,使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将“新光明”这一礼物送给了黑暗的世界。它提供了资金、组织和技术,承担了创建全球市场和为之服务的极大风险。对他来说,美孚的成功是迈向未来的勇敢步骤。洛克菲勒退出公司管理活动之后说:“联合体已经扎下根来,个人主义已一去不复返。”他还说,美孚石油是“我们国家曾有过的建设者”中了不起的一个,甚至可能是最了不起的一个。

马克?吐温和查尔斯?达德利?沃尔纳在他们的小说《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中,抓住了美国内战后几十年的特征:“筹谋宏图大业,进行各种投机钻营……为了暴富而欲火中烧。”洛克菲勒在某些方面是他那个时代的真正体现。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不惜“切断别人喉管”的无情竞争者,而且他成了最富有的人。其他许多由巧取豪夺而成大亨的人是靠投机、操纵股票和资金以及彻头彻尾地欺诈——欺骗他们的股东——发财致富的,而洛克菲勒聚敛财富却是靠投身一个新兴、疯狂、难以预料而又反复无常的行业,并根据自己的逻辑无情地将之改造成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涉及面很宽的、满足世界渴求光明需要的事业。

“我们的计划”成功地超出洛克菲勒最大胆的预想,但它最终将失败。在美国,公众舆论和政治进程将起来反对联合体和垄断以及被视为无法接受的傲慢和不道德的商业行为。与此同时,在美国洛克菲勒鞭长莫及之地,在遥远的巴库、苏门答腊、缅甸以及后来的波斯,一些新的人物和新的公司涌现出来,并证明他们是坚韧不拔的竞争者。他们之中有些人生存下来,兴旺发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商业大竞争(1)

尽管世界其他地方在等待着来自美国的“新光明”,但把第一船油运往欧洲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用船装运煤油可能爆炸起火,这让水手们不胜恐惧。终于,在1861年,费城的一位船主用酒将水手灌醉,几乎是把他们挟持到了即将启航的船上。此船最后安全到达伦敦。全球贸易的门由此打开。美国石油迅速在整个世界赢得市场。各地的人们开始享受煤油带来的好处。所以,几乎从一开始,石油就是一项国际性事业。如果没有国外市场,美国石油不可能发展到它后来所拥有的规模和水平。在欧洲,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数十年来困扰着欧洲大陆国家的动植物油短缺,使得对美国石油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美国驻欧洲国家的领事也热衷于推用这种“美国人的发明”。有时他们还自己掏钱买油,分给花在的客户。这样更加速了各地市场的开拓。

试想一下全球需求意味着什么。整个世界使用的这种照明物质不仅只产自一个国家,而且大部分只产自一个州——宾夕法尼亚。后来再也没有一个地区能如此控制原料供应。几乎一夜之间,出口贸易对新兴的美国石油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得极为重要。19世纪70和80年代,煤油出口占美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煤油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制成品,第四大出口商品。欧洲是其最大的市场。

到19世纪70年代末,处于统治地位的不仅是一个州,而且是一家公司,即美孚石油公司。至少90%的煤油由美孚公司出口。它对自己的绝对优势地位充满信心,并准备以美国为基地去征服全球。的确,洛克菲勒把“我们的计划”推向全世界。该公司的对外总代表说:“在世界贸易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来自一个地方的产品像石油那样征服了文明国家和非文明国家的那么多角落。”

国外竞争的危险当然是存在的。但是,百老汇大街26号的人对此不以为然。宾夕法尼亚1874年的地质报告自豪地声称,该州的石油完全支配着世界市场。报告只是顺便提到,在其他国家进行的钻探能否发现石油还是个问题。但这只是“我们将来感兴趣的问题”。该报告的作者对美国的垄断地位非常自信,认为当时没有必要继续探究这个问题。然而他们错了。

“买胡桃木的钱”

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是这种“新光明”的一个最有前景的市场。工业化已在这个国家起步,人工光源显得特别重要。首都彼得堡位置很靠北,冬季白天只有3个小时。早在1862年,美国石油就已到了俄国,并很快得到彼得堡人的普遍接受。煤油灯迅速取代了人们一直依赖的动植物油脂。1863年,美国驻彼得堡领事兴高采烈地报告:“可以断言,在今后几年,对美国石油的需求每年都将大幅度增长。”但他的报告忽视了在帝国一个遥远而偏僻的地方即将进行的开发,这不仅可能导致向美国关闭俄国市场,而且可能阻碍洛克菲勒全球计划的实施。

许多世纪以来,里海沿岸出现的石油渗出一直受到人们的注意。13世纪,马可?波罗提到,听说巴库附近有一个石油泉,这种油虽不能食用,但可以用来烧火,而且可以清除骆驼身上的疥癣。巴库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恒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实际上是从石灰岩裂缝中喷出的可燃气体形成的,而这同石油蕴藏有关。

巴库曾是一个独立的大公国,19世纪初才被纳入俄国版图。那时,已经有了原始的石油工业。到1829年,已有82个手工挖成的油坑,但产量微不足道。由于这一地区十分落后,地理位置又很偏僻,加上沙皇当局腐败无能的垄断经营,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世纪70年代初,俄国政府终于取消了国家垄断,向竞争性私人企业开放这一地区,石油工业才有了长足发展。手工挖油坑的时代过去了。1871~1872年,打出了第一批油井,到1873年,已有20多个小炼油厂投产。

不久,一个名叫罗伯特?诺贝尔的化学家来到了巴库。他是瑞典化学家伊曼纽尔?诺贝尔的长子。老诺贝尔是水雷的发明者,1837年移居俄国。罗伯特还有两个弟弟,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和路德维格?诺贝尔。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奖的创建人。路德维格?诺贝尔则继承父业,经营者一个庞大的武器制造公司。由于路德维格的公司获得了为俄国政府制造步枪的巨额合同,需要木材做枪托,于是他派长兄罗伯特去高加索寻找俄国的胡桃木。1873年3月,罗伯将来到巴库。由于石油开发,巴库已变得热闹非凡。罗伯特一到达,就被这种狂热所吸引。他没有同弟弟商量,就用路德维格给他的万卢布买胡桃木的钱,买了一个小炼油厂。诺贝尔家族进入了石油界。

第三章 商业大竞争(2)

俄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罗伯特马上着手更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在弟弟的资助下,他很快成为巴库实力最强的炼油商。1876年10月,第一船诺贝尔公司生产的煤油运抵彼得堡。同年,路德维格也来到巴库,并很快赢得了沙皇的弟弟、高加索总督的欢心。路德维格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企业领导者,有能力制订洛克菲勒那种规模的计划。他着手分析石油工业的各个阶段,学习美国石油工业的经验,运用科学知识、创新和经营计划来提高效率和利润率。他把整个企业完全置于自己的领导和关注之下。用不了几年,俄国石油就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石油,而路德维格?诺贝尔则将成为“巴库石油之王”。

长途转运是一个严重问题。当时油装在木桶里,沿里海用船运往600英里外的阿斯特拉罕,然后再装上驳船,沿伏尔加河北上,最后再转上火车。装卸费用非常高,造木桶也很昂贵。路德维格想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替代办法,就是在船上建造大型油罐,用散装的办法运油。

在实践中,又出现了问题。一艘以散装方式运油时失事船的船长说:“油似乎比水运动得快,在恶劣天气里,当船头前倾时,油就随之前冲,迫使船头钻入浪中。”路得韦格又想出了解决压舱问题的办法。1878年,他成功地将第一艘散装油轮投入里海航运。19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散装油轮又在大西洋上航行成功,由此完成了石油运输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与此同时,路德维格仍不断改造他在巴库的炼油厂,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炼油厂之一。他的公司还是世界上第一家雇用专业石油地质学家的公司。

路德维格创建的高度一体化的石油康采恩,很快就控制了俄国石油业。油井、输油管、炼油厂、油罐、驳船、储存仓库、铁路、零售分销网络和一支多国劳动力组成的大军——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产业随处可见。

1874年,俄国石油产量还不到60万桶,10年以后达到了1880万桶,几乎是美国的13。19世纪80年代初,巴库周围已有近200家炼油厂。在这一进程中,诺贝尔兄弟占有支配地位,他们的公司生产俄国一半的煤油。他们自豪地对股东们说:“现在美国石油已完全被挤出了俄国市场。”

虽然诺贝尔兄弟公司控制着整个俄国的石油分销,但俄国石油在世界市场上还没有什么地位。把油从巴库运往波罗的海的港口,要通过水路和铁路联运,穿过俄国西部,整个行程达2 000英里。更糟的是,从1884年10月到次年3月,冬季的严寒气候阻碍着里海上的煤油运输,许多炼油厂一年中不得不关闭半年。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