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战,因此当然听不进去褚遂良等人的意见,开始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预备亲征高丽。高丽恐慌之下,曾派使者入贡。然而李世民一意孤行,没有接受,还将使者拘留。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李世民率大军由洛阳北上定州,太子李治留在定州镇守,李世民率军继续北上。唐对高丽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四月,唐朝大将张亮率领海军从东莱渡海而东,袭击高丽占据的卑沙城。程名振带兵趁机行军至城下,王文度率先攻上城墙。

五月,唐军攻克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多人。此时,唐朝另一名将李世勣率领大军进至辽东城下,高丽派四万兵马援救辽东。江夏王李道宗、唐将马文举奋勇冲杀,歼敌千余名。李世民带数百名骑兵赶到辽东,慰问奖赏将士,亲自指挥唐军攻城。皇帝亲临前线,唐军士气大振,一举攻克辽东城,俘获男女四万人,歼敌一万多名。李世民即以辽东城为辽州。

六月,李世勣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箭受伤,李世民亲自为他吸去脓血,将士深受感动。乌骨城派出一万多人声援高丽白岩城守将,唐朝大将契苾何力率八百名骑兵迎战,腰部被敌将高突勃击伤。唐将薛万备不顾兄长薛万钧、薛万彻昔日与契苾何力有隙,单枪匹马突入敌阵,救出了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情绪更加激动,包扎上伤口又去拼杀,所向披靡,跟从的骑兵们奋勇出击,于是大败高丽兵。高突勃后来被俘虏,李世民将他交给契苾何力处置,契苾何力认为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将高突勃放走。最终,在唐军的压力下,白岩城守将孙代音被迫献城投降。李世民以白岩城为岩州,以孙代音为刺史。

同月,唐军进围安市城。高丽派高延寿、高惠真统兵十五万救援安市。李世民设计将高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八里处,指挥唐军依山布阵出击。薛仁贵当时还只是个普通的军士,他穿奇装异服,手持方天画戟,腰挂两张弓,大声呼叫,单骑冲入敌阵,所向无敌。李世民一眼望见,大为倾倒,当即拜薛仁贵为游击将军。薛仁贵从此扬名。

此战中,高丽军队大败,唐军歼敌二万余名,高延寿、高惠真率所部三万六千多人降唐。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然而,李世民的好运就到这里为止了。辽东对他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块神秘迷人的土地却完全将他吸引住了,以致他不断地想深入前进。此时的李世民,自信将所向无敌。确实,以唐帝国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没有任何力量能与他相抗。然而,他除了遭遇到顽强的抵抗外,还遇到了比抵抗更危险的阻力——一心要征服的愿望令他的感觉模糊,他逐渐分不请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

盛唐130年…高丽之败3

与之前的节节胜利相比,攻打安市成为一场苦战。安市人在城墙上远远望见李世民的旗帜伞盖,总是一齐敲鼓呐喊,令李世民怒火冲天。于是李世勣请求攻下城池当天,将全城男女老幼全部活埋。风声传入安市后,安市百姓为了保命,全力支援守城士卒。

之前李世民击败安市援兵时,曾活埋了三千三百名精于射骑的靺鞨兵,造成另外一座京观。这件事情十分反常,与李世民一贯大度的作风完全迥异。巡逻的唐骑兵曾经抓住了到唐军军营打探情报的高丽间谍高竹离,李世民亲自为他松绑,还问道:“你怎么这么瘦呢?”高竹离说:“我只能偷偷走小道,已经有几天没吃东西了。”李世民命人赐给他食物,还说:“你身为间谍,应当迅速回去复命。你替我告诉泉盖苏文,想要知道我方军中情形,可以派人直接到我们的营地,不必偷偷摸摸地这么辛苦。”高竹离光着脚,李世民又赐给他草鞋,放他回去。这只是一件小事,可见李世民为人胸襟广阔。但他突然大开杀戒,活埋掉靺鞨兵,很可能是他急于灭掉高丽,要杀鸡骇猴。

有一天,李世民听见了城中鸡鸣猪叫,立即对李世勣说:“我们围城的时间不短了,城中炊烟日见稀少,但几天鸡和猪却叫得厉害,这一定是城主在犒劳士兵,打算半夜出来偷袭。”果然,当夜有几百高丽士兵从墙头顺绳索而下。李世民亲自赶到城下,指挥唐军围攻,杀死几十人,其余高丽兵则逃回城中。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场小战斗,是因为李世民极有可能就是在这一战中受了箭伤。

当时李世民对安市志在必得,命江夏王李道宗率部在城东南角筑土山,唐军昼夜不停,两个月后,土山逼近城墙,山顶离城只有几丈,已经可以向下俯瞰城中,破城在即。李道宗派果毅都尉傅伏爱领兵驻守在山顶,随时观察军情。不料傅伏爱擅离职守,更不巧的是土山突然坍塌,压向城墙,城墙崩塌,高丽兵趁势冲出,占领了土山,并挖掘沟堑,重新布置了防御工事。李世民大怒,将傅伏爱斩首示众,又命唐军攻城,三天都未能攻下。

唐军围攻安市两月有余,未能攻下。此时已经是九月深秋,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快要吃完,李世民于是下令班师。有意思的是,本来是无功而还,李世民还在撤退前命唐军在安市城下炫耀兵力,城中高丽人均藏身不出,只有安市城主登上城楼。李世民竟然还赐给城主一百匹绸段,表彰他能够坚守城池。这显然就是李世民为了保持“天可汗”的形象而有意做作了。

这一场大战,唐军攻拔高丽辽东、白岩、卑沙等十城,杀高丽兵四万多人,但唐军阵亡近两千人,战马死十之七、八,基本上是得不偿失。尤其在回师途中,正赶上天降暴风雪,唐军衣服单薄,多被冻死。李世民也意识到征高丽其实是场失败之战,深为后悔,慨叹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已经毫无之前的踌躇满志。唯一的安慰是于战斗中发现了薛仁贵。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根据高丽一方的记载,李世民之所以被迫退兵,其实是因为受了箭伤。尽管唐史籍中没有任何关于李世民受伤的记载,但从许多史料可见到蛛丝马迹。

盛唐130年…高丽之败4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就在唐军班师途中,李世民突然患上了“痈疽”,而且病情严重,到了“御步辇而行”的程度,与出征前的勃勃英姿完全判若两人。到了定州时,留守在此太子李治“为上吮痈,扶辇步从者数日”。而辅佐皇太子的侍中刘洎曾到内室参见李世民,出来后,面容哀戚,对同僚说:“皇上病得如此厉害,实在值得忧虑。”不几天,李世民下诏称:“刘洎私下与人议论,窥探朕有不幸时,阴谋执掌朝政,自比于伊尹、霍光。还无端猜忌大臣(刘洎当时兼任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总理吏、礼、户三部尚书事),想要将他们全部杀掉。理应赐他自尽。”刘洎于是被迫自杀。

刘洎是李世民出征前亲自为太子李治选的辅政重臣,当时已经唐朝国内权力最高的人物,而前后还不到半年,就由忠臣变成了奸臣,这其中大有可疑。就李世民杀刘洎的理由来看,实在太过牵强,唯一的可能只能是刘洎对他人透露了所谓“痈疽”其实就是箭伤的实情,令李世民丢失颜面,终于引来杀身之祸。

无论李世民为了尊严无何隐瞒,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却是实情,只好诏令朝中军国大事由太子李治处理。直到一年多后,史书上记载帝国皇帝已经恢复过来,“上疾愈,三日一视朝”,但实际上并未痊愈。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名臣高士廉(唐太宗皇后长孙氏之舅)病死,李世民想亲自去吊唁。长孙无忌听说后,中道伏卧,拼命劝阻说:“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可见此时皇帝的身体依然很差。以李世民本人练武的体格来看,即使他偶然染恙,也不该拖这么长时间仍不见好转,推断起来,只有受了严重的箭伤才会如此,而且这也是导致他最后丧命的决定性因素。

李世民最终接受了长孙无忌的劝告,回到皇宫后,南望高士廉府邸,涕泪交加,簌簌而下。高士廉灵柩出城归葬,他又登长安故城西北楼,目送痛哭。这其中,既有他对老臣的深情厚谊,也因为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人生始终无法克服生老病死,即使贵为皇帝,他也会走上与高士廉同样的道路。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多少次在紧急关头,他都幸运地扼制住了命运的咽喉。而此时此刻,他只感到世事如此无常,人生如此无寄。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浑厚沉重的钟声,在长安城上空久久回荡,那是弘福寺的钟声,那里住着他十分欣赏的僧人玄奘。也许在这一刻,李世民开始意识到关注个人生命痛苦的佛教的力量,不是势力上的力量,而是精神上的力量。从古到今,不少人开始信佛,均是在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之下,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转而向佛教中寻求慰藉。这从佛教在中国开始快速发展的时间也可以得到验证——魏晋南北朝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混战、大*时期,烽火始终不息,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孤苦无依,而以关注个人痛苦为根本的佛教自然而然就容易得到广泛的瞩目和传播了。

但李世民只是暂时的伤感,实际上,往昔的精神并没有熄灭,骇人的光芒依旧在他眼中闪烁。他一生好强,自然不甘心之前高丽的失败,先后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二月再派大军攻打高丽,均是无功而还。

当时后妃中有充容(九嫔之一)徐惠上疏谏道:“以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危,肆情纵欲之所致乎!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也。”可见当时多次征伐高丽已经是举国关注,连后宫嫔妃都忍不住为此事进谏。重臣房玄龄临死前,请求李世民放弃攻打高丽,他也没有答应其最后的遗愿。

正当帝国皇帝下令砍伐巨木造船、准备从海路攻打高丽时,他自己的病情却日益沉重。李世民以最大的勇气和最顽强的意志抵挡着病痛的一次次袭击,但挫败感依旧不可避免。他终于明白过来,在他有生之年,恐怕再也无法解决高丽问题。他不由得将目光投向太子李治,面对这个性情懦弱的继承人,他实在不敢抱太高的期望。

盛唐130年…明君无肖子1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英主,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打天下和治理天下取得双重成功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时人和后世无不称道有加。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再英武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难处,李世民在位期间,久久陷于废立太子的烦恼。

李世民皇后长孙无垢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因生于长安承乾殿而得名;四子李泰,封魏王;九子李治,封晋王,即后来的唐高宗。李承乾为嫡长子,按照封建宗法制立嫡以长的原则,他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人选。因此李世民一登基就将其立为太子,时年八岁。

李承乾小时候聪敏伶俐,深得李世民喜爱。但他地位尊贵,长年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不羁的性格。李承乾非常喜欢胡风,他自己也讲突厥语,穿突厥的服饰,还特别挑选了一些面貌像突厥人的侍从,以五人为一个部落,全部打扮成突厥人的样子,放牧打猎,以此为戏。李承乾还说:“有朝一日我统治国家,一定要率数万骑兵,到金城(今甘肃兰州)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汉人束发),去当突厥人。如果阿史那思摩(突厥阿史那部酋长)给我一个将军当,我一定不会比别人干得差。” 身为唐朝太子,竟然表示要在登基后去突厥当将军。这样不合身份的话自然引起了李世民的恼怒。李承乾还喜欢玩搏杀,将身边卫士分成两队,命双方互相厮杀,不少卫士因此而丧命。

真正令父子关系转变的是称心事件。称心是一名十余岁的太常乐童,容貌俊秀,能歌善舞,很得李承乾喜爱。二人甚至同起同卧,弄得满城风雨。李世民知道后,立即杀了称心。李承乾虽然表面不敢发作,但却怀疑是魏王李泰告发了自己,开始怀恨李泰,不但称病不朝,还专门为称心塑像焚香祭拜。东宫侍从官于志宁、张玄素等经常规谏,但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还派遣亲信纥干承基前去刺杀于志宁。当时于志宁正居丧守节,纥干承基一时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忍心下手,于志宁才逃过一难。

太子行径如此荒唐无耻,加上因患足疾导致脚跛,行走艰难,有失体面,逐渐失去了李世民的宠爱。而四子魏王李泰富于文才,善作文章,又好贤接士,自小深得李世民喜爱。两个儿子一比照,高低立分。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分封了子弟十七人为王,除五人因年幼暂不赴任外,其余十二人均下诏迁任诸州都督。魏王李泰任相州(今河南安阳)都督,按理该到相州赴任。李世民却下令魏王李泰“不之官”,由张亮代行其都督职权。李世民刻意将李泰留在身边,而朝廷每月供给魏王府的料物不仅超过其他诸王,也远远超过了太子。种种情形,立即被有心人认为是帝国皇帝有意立李泰为太子的前兆。

尽管天下风传李世民有废立之心,但李世民考虑得更为周全,他知道太子关系国本,不可轻易废立。为了消除谣言,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李世民任命最信任的魏徵为太子太师,负责辅佐李承乾,以示天下无废立之心。 。 想看书来

盛唐130年…明君无肖子2

然而,魏徵却在次年正月病危。李世民十分着急,派遣使者问候,并赐给药饵,又派中郎将李安俨睡在魏徵家中,随时禀报一切。听说魏徵康复无望后,李世民亲自率太子李承乾到魏徵家中问候,当面安慰魏徵,许诺要将衡山公主(后改封新城公主)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衡山公主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为嫡公主,地位尊贵。李世民指着衡山公主对魏徵说:“公强视新妇。”(《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意思是请魏徵好好看看未过门的儿媳妇。但此时魏徵已经病入膏肓,连说“谢谢”的力气都没有了。

魏徵病故后,李世民十分难过,对身边的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他下令九品以上官都赴丧,赠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因魏徵平素俭朴,不接受羽葆鼓吹,只用布车运着灵柩下葬。李世民自制碑文,并亲自书写在石头上,立于魏徵墓前。魏徵死后得到了为人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耀,然而这一切表面的荣光很快因为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而烟消云散了。

魏徵死后,太子李承乾见弟弟魏王李泰愈发受宠,难以自安。他曾经派人伪装成魏王李泰府中的典签,到玄武门呈递所谓的“亲启密奏”,奏折中都是揭发李泰的种种“罪恶”。但李世民何等精明,立即发现其中有诈,下令捉拿告密之人。中伤李泰的计划就此落空。李承乾恐慌之下,便勾结汉王李元昌(唐太宗李世民庶弟,孙嫔所生,与李承乾情投意合,私交极好)、侯君集(攻灭高昌国时私自掠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