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松赞干布退兵后,派大论(国相)禄东赞为使者,入唐谢罪。禄东赞性情明达严正,行兵有法,在吐蕃威望很高,是松赞干布最得力的臂膀。他带着嵌有朱砂宝石的金甲作为礼物献给李世民,再次表示求婚的诚意。李世民考虑到吐蕃是西陲的强国,没有计较松赞干布之前的侵犯,并答应考虑通婚的请求。

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松赞干布再次派遣相国禄东赞到长安,向李世民献黄金五千两,以及数百件珍宝做聘礼,请尚公主。李世民终于答应以宗室女子文成公主(一说是江夏王李道宗亲女)出嫁吐蕃。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盛唐130年…文成公主2

贞观十五年(641年)初,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一路车辚辚,马萧萧。到达青海吐谷浑境内时,文成公主一行受到了诺曷钵可汗和弘化公主的热烈欢迎,在此停留了一个月。之后,直到松赞干布死,吐蕃未再与吐谷浑兵刃相见。

松赞干布亲自带人马来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娴静文雅的仪表和学识风度令松赞干布大为倾倒,他穿上唐王朝的衣冠,以女婿之礼见李道宗,欢天喜地地说:“我祖父未有通婚大国者,我今得尚大唐公主,当筑一城,以夸示后世。”然后与文成公主同返逻娑。

松赞干布后来果然守诺,特地按照唐朝的样式,为文成公主建筑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著名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成为李世民民族政策成功的最活生生的实证。

正是墀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入藏带动了藏地佛教的发展。唐朝佛教盛行时,藏地无佛,而墀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均是虔诚的佛教徒,入藏时携带了大量的佛像、经典、法器、僧侣等,并决意建寺弘佛。文成公主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协助墀尊公主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又称为“公主柳”。大殿正中供奉着的释迦牟尼像,正是墀尊公主从泥婆罗国带来的。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里面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则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

据说后来松赞干布死后,吐蕃盛传唐朝要派兵入藏,迎回文成公主所带入藏的佛像,于是吐蕃将佛像从小昭寺移到大昭寺明鉴南门藏佛洞暗室中,用泥封门,门上绘一文殊像,因汉地为文殊化地,汉皇帝为文殊之化身,故唐兵不敢毁坏文殊像。一直到六十年后,唐中宗养女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提到当年文成公主带入藏地的佛像,吐蕃才将佛像从密室中迎出,供奉在大昭寺中央。墀尊公主带来的佛像则被迎到小昭寺供养。

无论如何,自从两位公主入藏后,佛教开始慢慢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逻娑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唐装,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仿效唐王朝建立了严格的等级服饰制度。直到近代,西藏的高级官吏仍然戴着源自唐代进士的金翅白纱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如天文、算术、纺织、农牧、医药、星相、历法、建筑等,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的文化进程。自此,唐与吐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友好关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任命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进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听说李世民去世,立即派人送信给李治,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并要求唐朝廷刻自己的石像,列于唐太宗昭陵玄阙下。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世民病逝后整整一年,松赞干布病死。因其嫡子早死,立其孙芒松芒赞为赞普。芒松芒赞幼弱,政事皆决于大论禄东赞。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并未要求回到唐朝,而是继续留在吐蕃生活。据说她经常到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于山顶东望长安,思乡之情昭然若现。她心中并非不思归故过,只是她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非常可惜的是,自松赞干布去世,吐蕃的政权一直把握在禄东赞及其家族手中。文成公主虽然备受尊重,可也无力左右吐蕃政治,面临许多无奈的时刻。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击败西突厥和高丽,大力经营西域,力图完成唐太宗的遗志。就当唐军逐渐取得了对西突厥和高丽的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在禄东赞的主持下国势日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军事强大后必然要向扩张以获取物资,吐蕃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吐谷浑。两国互相攻伐,又因均曾娶过唐朝公主,各自派使者向唐朝申述,以女婿的身份要求援助。唐朝廷此时还没有看到吐蕃的潜在威胁,因此唐高宗李治采取了一概不理的态度。不久后,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将吐谷浑虚实详细告知,吐蕃发兵攻打,大破吐谷浑。吐谷浑诺曷钵可汗与弘化公主(唐朝公主)不得不弃国逃走,仅率几千帐逃到凉州一带,向唐朝廷请求收留。存在三百余年的吐谷浑政权就此灭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盛唐130年…文成公主3

吐蕃攻灭吐谷浑对唐朝震动很大。因为吐谷浑故地青海一带均为吐蕃占领,吐蕃的领土便开始直接与唐朝领土相接。有这样一个虎视眈眈的强邻,唐帝国在西域、河西、陇右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唐朝廷不得不谋划以武力解决吐蕃和吐谷浑之争。唐高宗李治以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别屯驻在凉、鄯二州,防备吐蕃军。又以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作为吐谷浑的后援。吐蕃禄东赞也在不甘示弱,在青海屯兵,并派使节论仲琮到长安,一来陈述吐谷浑的罪过,二来要求与唐和亲。此时,李治正打算扶助吐谷浑复国归故里,以作为唐朝屏障,当然拒绝了吐蕃和亲的要求,还封吐谷浑诺曷钵可汗为青海国王,以此来表示将要对付吐蕃、帮助吐谷浑复国的决心。

就在唐朝表现出要用武力解决的态度后,吐蕃禄东赞病死,其子钦陵继为大论,执掌国政。其人有雄才大略,极力主张走出雪域高原,扩大势力,而首要的目标就是唐朝治下的西域。从此,吐蕃以强势的姿态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与唐朝长达两百年的战火纷争。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与于阗联合攻陷龟兹拨换城。唐朝不得不罢去安西四镇。西域鄯善、且末等国,也为吐蕃所据。从唐太宗一朝开始的对西域的苦行经营,至此全部化为流水。吐蕃取代突厥,一跃成为唐朝最大的敌人。

唐高宗李治决定还以颜色,以军事还击,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奉命率领十余万人*吐蕃。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是当时的名将。铁勒九姓合众十余万人侵扰唐边时,薛仁贵奉命抵挡。铁勒先派出几十名勇士出来挑衅。薛仁贵白衣白马,亲自出阵,三箭射杀三人,当场惊骇住了敌人。铁勒部众一箭未发,便开始了大溃败。薛仁贵一路追击,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唐军胜利凯旋时,一路高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薛仁贵在当时威名远震,他出征突厥时,突厥骑兵一见到他,立即相顾失色,下马列拜后争相逃走。

薛仁贵进军吐蕃,决定直捣其心脏逻娑。但唐军孤军深入,辎重运输艰难,地形不熟,面临许多困难。薛仁贵便分成两队,自己率轻锐部队前进,副将郭待封(名将郭孝恪次子)率二万人及辎重屯驻在大非川固守。薛仁贵一队倍道兼行,在乌海大败吐蕃。而另一队郭待封本该就此筑围栅保护辎重,但他素来不服薛仁贵,为了争功,率辎重跟随薛仁贵而去。结果在半路遇到吐蕃大军二十余万人,郭待封大败,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失去后援,只得撤军。吐蕃大论钦陵亲率四十万大军追击,唐军死伤殆尽。最后还是薛仁贵主动与钦陵讲和,钦陵看到文成公主的面上,仅放薛仁贵、郭待封及另一员唐将阿史那道真三人身还。

此战唐军全军覆没,不仅唐朝帮助吐谷浑复国完全没有了希望,吐蕃也由此一跃成为能够与唐帝国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